惠德存
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古,南接延安市,總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里,轄1市2區9縣、176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46個撤鄉辦事處或行政服務中心,5474個行政村,總人口383萬,有國定貧困縣8個,貧困村927個,在冊貧困人口90296戶、229091人,是陜西省脫貧任務較為艱巨的設區市之一。
精準扶貧實施以來,榆林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健康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以規劃為引領,從強基層、保基本入手,因地制宜,創新舉措,著力實施“三精”策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多措并舉提升服務能力,全市基本醫療衛生可及性和服務水平大幅提高,就醫環境明顯改善,城鄉居民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基本形成。
精心謀劃,構建醫療衛生服務新格局
榆林市制定出臺了市縣鄉“十三五”區域衛生規劃,對全市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布局。在市級層面,按照“大專科小綜合”的發展思路,以市一院、二院、中醫院、榆陽區醫療集團為基礎,實行控大補弱,整合資源,補齊短板,堅持錯位發展,推進重點專科建設,建立省市專科聯盟,著重開展急危重癥、疑難雜癥處置和科研創新,指導全市二級醫院建設,建成輻射晉、陜、寧、蒙、甘地區的區域醫療中心;在縣級層面,按照“大綜合小專科”的發展思路,以神府、定靖縣級綜合醫院和榆林市一院綏德院區為基礎,重點加強兒科、精神衛生、老年病、康復護理、血液透析、病理科、發熱門診、急診科、婦產科建設,打造南、北、西三個區域醫療副中心。其他縣區設立全科醫學科,重點提升服務能力,承擔縣域常見病、多發病等診療服務,力爭到2020年縣級公立醫院實現二甲全覆蓋,縣域內患者就診率達到90%以上;在鄉級層面,整合衛生計生機構,完善技術服務與公共衛生管理功能,加快推進縣鎮一體化建設,不斷提高基層首診率。每個縣區選擇建設3—5所距離縣城較遠、服務半徑較大、服務人口較多、服務基礎較好的鄉鎮衛生院進行重點建設,全面推行縣鎮一體化,逐步發展成為縣域醫療服務的副中心。其他鄉鎮衛生院根據資源配置現狀,以滿足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為根本,建成集醫療、防保于一體的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承擔日常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承接上級轉診慢性病患者的康復治療等工作。在村(社區)級層面,基于全市地廣人稀、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的總體考量,筑牢網底,合理布點,打造15分鐘醫療服務圈,實現群眾就近就醫。實行三種建站(室)模式,即:宜一村一室則一村一室;宜建中心站則“一村建站、聯村服務”;宜流動醫療服務則組建醫師團隊,簽約巡回診療。力爭2018年貧困村衛生室實現規范化建設全覆蓋,到2020年,中心村(社區)衛生室(中心)達到規范化建設標準。
精準發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實施“創建達標”工程,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借力健康扶貧政策,深入開展二甲醫院、標準化鎮衛生院、規范化村衛生室創建活動,市財政按照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年度建成達標的二甲醫院、標準化鄉鎮衛生院、規范化村衛生室分別獎勵300萬元、30萬元和5萬元。“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衛生計生建設項目資金3.2億元,建成二級甲等醫院3個,標準化鄉鎮衛生院20個,規范化村衛生室3922個,涉及貧困村350個。市縣財政累計投入9000多萬元,為貧困縣區配備救護車30輛,門診一體化設備1200多臺,彩超、檢驗、DR放射等檢查設備2000多套。
實施“十百千”和特崗訂單定向工程,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市縣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十三五”期間,面向國內、國外引進10名以上領軍人才(團隊),面向省內、省外引進100名高層次青年技術骨干,面向市內、市外為縣區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培養招聘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才1000名,凡培養引進的領軍人才入選國家“千人、萬人計劃”和省“百人、特支計劃”的,分別給予用人單位50萬元和30萬元的獎勵;鄉鎮“以留得住、用得上,本土化、專業化”為導向,積極實施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農村訂單定向招聘和定向醫學生招聘計劃,每年招聘大專以上醫療、公衛、醫技專業編制內人員420 人;村衛生室從2016年起,每年招錄醫療或公共衛生專業大(中)專以上、應(往)屆畢業生1000名,按照“縣招鄉管村用”原則充實鄉村醫生隊伍,并以協管員的身份列入財政供養人員。截至2017年,全市共引進領軍人才5名,引進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青年骨干38名,招聘特崗、訂單定向及“萬名大學生”856名,為鄉鎮醫院招聘大專及以上醫學專業畢業生525名,為村衛生室招聘鄉村醫生和協管員1200名。
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全面提升醫技人員服務能力。市委市政府將榆林市職業衛生學校改制為榆林市衛生計生干部培訓中心,并依托市級培訓中心、全科醫生培訓和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實施專業技術人員、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定崗定向培養計劃。“十三五”以來,全市共培養專業技術人才720名;選派高層次人才到國家知名醫學院校進行研修64名;免費培養農村定向醫學生30名,先后有4000多名醫療技術人員參加了全科專業規范化、助理全科醫生、全科醫生轉崗以及中醫住院醫師、西學人才和農村在職在崗中醫等各類培訓,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技術人員的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實施對口幫扶工程,著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十三五”以來,按照國家和省衛生計生委的總體部署,榆林市先后組織協調外省10家醫院與本市9個縣級醫院、省內3家省級醫院與本市5個縣級醫院、市內4家三級醫院與8個國定貧困縣10所縣級醫院、13家縣級醫院與126個鄉鎮衛生院分別建立了幫扶關系,簽訂了合作協議,實行對口支援,提前實現了城市三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覆蓋所有縣級醫院的目標。同時,全市還先后組建醫療集團一個,市縣區醫聯體3個,縣鄉村醫共體12個,成立以兒科、眼科為龍頭的專科聯盟兩個,進一步完善了對口幫扶體系。各支援醫院按照“解決一項醫療急需、突破一個薄弱環節、帶出一支技術團隊、新增一個服務項目”的整體要求,把加強人才培養、提高診療技術、加強重點專科建設作為對口支援的核心和主導方向,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通過團隊幫扶、學科組建、技術幫帶、人員幫教、管理帶動等多種形式,對縣級醫院實施全方位支援和支持,既讓先進的醫療技術和醫院管理經驗在基層落地生根,同時也為基層培養了一支“永遠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2017年,各支援醫院派駐人數達到165人次,其中醫師148人次,護理人員9人次,管理人員8人次,同比增長101.2%,幫扶內容涵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及中醫科等多個臨床專業,尤其是針對縣級醫院常見病、多發病、部分危重癥及疑難雜癥等疾病提供了多種技術支援和幫扶帶教,使縣級醫院診療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服務廣度大幅拓展。
精耕細作,為群眾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全面實行“線上線下”服務,助推分級診療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線上”,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推行智慧醫療,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建立全市檢驗、病理和醫學影像質控中心,實現診療結果互認互用,控制過度醫療,減輕患者醫費負擔。與揚州朗森特公司合作,建立互聯網+“愛家問診”信息平臺,通過手機APP功能,打造覆蓋分級診療、網上預約、遠程醫療等新型服務模式,把簽約服務延伸到個人手機終端,實現醫療衛生服務“零距離”。
“線下”,成立市縣鄉三級健康扶貧流動醫療隊,將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優質的服務資源送抵“最后一公里”。
市級依托“醫療專家工作站”,吸納省市及省際對口支援專家,組建了兩支、每支由8名專家組成的健康扶貧醫療隊,實行“市幫縣”。醫療隊每兩周一次、每次兩天,進駐縣級醫院重點開展門診患者接診、專科病和疑難病癥診治,集中施行大中型手術,開展專題講座、新技術培訓、疑難病例和死亡病例討論,并對醫院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醫院推進重點科室建設。
縣級醫院依托流動醫療服務車,吸納省市對口支援專家和縣級醫療及公衛專家,組成流動醫療服務隊,實行縣鎮一體“縣幫鎮”。服務隊每周一次、每次兩天,輪回轄區各鄉鎮,重點幫扶鄉鎮醫院實施“八大行動計劃”、開展巡回義診、門診患者接診、慢性病指導、上下轉診等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鎮級醫院依托簽約服務團隊,吸納對口幫扶縣級醫院專家和本院全科醫生及“縣招鎮管村用”協管員,組成流動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團隊,實行“鎮幫村”。服務團隊重點推進村醫能力建設,提升村級服務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省級省內及市級專家先后在榆林市的縣鄉村三級醫院診療患者34065人次,其中門診患者26679人次,住院患者7386人次,施行各類手術1245臺次,會診847人次。各級醫療專家還通過教學查房、示教手術、學術講座、遠程會診等方式,向基層醫護人員傳授國內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及治療理念,變“輸血”支援為“造血”幫扶,實現授“魚”更授“漁”。
全市通過開展對口醫療支援、實施“線上線下”診療服務、舉辦各類巡回義診活動,不僅使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而且還極大地提高了群眾對基層醫院的依存度和滿意度。2017年,榆林市市域就診率達到了93.5%,縣域就診率達到了88.6%,與“十二五”末相比,分別提高了11個和1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