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埃塘
2017年以來,陜西省榆林市秉承著“不去病根,難拔窮根”的理念,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中“醫療衛生保障”,為使人民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以醫療救助扶持為突破口,在提升服務能力的同時,著力構筑“五重醫療救助保障網”。下“繡花”功夫,千方百計“消除疾病、保障健康”,切實防止因病致貧、返貧,開展了具有“榆林特色”的健康扶貧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立“五重醫療救助保障網”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
重大疾病總是籠罩在貧困群眾頭上的一片陰云。2017年以來,榆林市全面落實陜西省健康扶貧優惠政策,實施健康扶貧“363”工程,開辟貧困戶就醫綠色通道,全面實現“先診療、后付費”制度和“一站式”結算。在全省統一的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機制基礎上,新增“縣市區兜底至90%”和“普惠城鄉居民的大病救助”兩重保障機制,構筑了健康扶貧“五重醫療救助保障網”,徹底從以往的“小病變大病,大病要人命”轉變為如今的“有病敢于治,治病少花錢”,為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戶“撐起一片天”。
構筑醫療基本保障網,看病就醫少花錢。一是資助參加新農合。由市縣財政籌資對2016年底已經收取的貧困戶“2017年新農合參合費”進行全額退費,貧困人口100%免費參加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二是提高報銷水平。貧困人口鎮村門診一般診療費全額報銷,門診報銷比例提高10%;在縣、鄉兩級定點醫院住院免交押金,在鄉鎮衛生院住院取消起付線,報銷比例95%;在各級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報銷比例提高10%,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封頂線15萬元。三是擴展報銷范圍。在已有運動療法等9項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的基礎上,將康復綜合評定等20項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新農合報銷范圍。截至2017年11月底,貧困人口門診及住院新農合補助105.32萬人次、53293.11萬元。
構筑專項救治保障網,得了大病不用愁。為全面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貧困人口在新農合基本醫療補助后,大病保險住院報銷起付線降低為3000元,報銷比例在普通參合人員大病保險報銷比例的基礎上提高5%,實行分段按比例報銷,0.3萬—3萬元報銷30%、3萬—5萬元報銷40%、5萬—10萬元報銷50%、10萬—15萬元報銷55%、15萬—20萬元報銷60%、20萬元以上報銷65%,封頂線55萬元。截至2017年11月底,貧困人口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助39127人次、5632.91萬元。
構筑民政救助保障網,特殊困難有人幫。農村特困人員和農村低保對象由民政部門全額資助參加新農合。貧困人口住院費用經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報銷后,政策范圍內個人自付部分不超過大病保險起付線的,按照70%的比例救助,年度累計封頂線2萬元。政策范圍內個人自付部分超過大病保險起付線的,適用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按照70%的比例救助,封頂線10萬元。截至2017年11月底,民政醫療救助35437人、18342.77萬元。
構筑財政兜底保障網,市縣同心兜底線。為保證對于“貧困與非貧困人口”之間的公平、公正,確保健康扶貧政策不沖擊民政醫療救助資金、不擠占非貧困人口新農合基金,貧困人口住院費用經新農合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后,以“縣級兜底貧困戶醫療保障、市級兜底縣市區財政支出保障”為基礎,通過市縣財政“年初預算、年終決算”的方式,由縣市區兜底報銷,確保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住院實際報銷比例可達90%。截至2017年11月底,縣市區兜底19747人、3878.27萬元。
構筑普惠城鄉保障網,健康同步奔小康。“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小康之基”,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為更好地保障“人人病有所醫”,進一步緩解貧困人口與非貧人口之間的矛盾,榆林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普惠城鄉居民的大病救助辦法,用4年時間不斷提升醫療保障水平,努力切斷貧困與疾病之間的惡性循環,抑制未來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增量,2017年市縣財政投入近1.4億元,全市轄區內除享受健康扶貧優惠政策貧困人口以外的新農合患者,大病保險補助比例在原基礎上提高20%。通過“五重醫療救助保障網”機制的實施,避免了困難家庭發生災難性醫療支出,有效解決了群眾看病負擔重的難題。
開展“三個一批”行動計劃讓貧困群眾“看得好病”
讓貧困群眾“看得好病”是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健康醫療服務中“最關鍵一環”,實現精準健康扶貧直接關系到農村貧困群眾的民生獲得感。為此榆林市開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性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將健康扶貧落實到人、精準到病,進一步推動全市健康扶貧工作。
一是實施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行動,在國家現有9種大病的基礎上,將兒童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兒童先天性肺動脈瓣狹窄納入新農合大病專項救治范圍,按“四定兩加強”原則,11種大病實行定點救治、按病種定額付費管理,并提高定額內新農合報銷比例。由榆林市一院、二院、中醫院劃片指導12個縣市區開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工作,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11種大病患者人數8305人、報付資金3767.97萬元。
二是將兒童苯丙酮尿癥等46種特殊慢性病納入全市新農合報銷,病種數量全省第一。率先執行特殊慢性病“直通車”報銷,并由鄉村醫生基層醫師團隊與貧困戶簽訂協議,開展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個性化的健康指導等服務工作,進行慢性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全市應簽約服務人數125343人,已簽約125343人,慢性病簽約覆蓋率100%。
三是對患有重特大疾病、家庭成員多人患病、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等特困人群,通過民政救助、縣級專項基金救助、動員社會組織救助等形式進行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市實施兜底保障21557人、救助金額4504.8萬元。
實施“疾病預防控制八大行動”讓貧困群眾“少得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健康扶貧是醫療衛生事業的一項長期任務。貧困地區患病人群中,地方病、傳染病、慢性病占有相當比重。
“預防勝于治療”,榆林市用健康扶貧統領衛生計生工作,注重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關口前移,全面推進疾病預防控制“八大行動”,在預防上狠下功夫,構建“政府主導、衛計牽頭、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通過“三個轉變”,以“五進”為抓手,不懈地推進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疾病防控和健康教育工作,定期開展健康教育咨詢服務,向貧困人口宣傳衛生保健常識,舉辦保健防病知識講座,播放健康教育宣傳片,強化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為結核病、布氏病、艾滋病等制定了“一病一策”專病專防實施方案,有效防控地方病、傳染病的蔓延與擴散,力爭“八大行動”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以預防為主,讓群眾“未病先治,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得病晚”。
此外,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在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同時,狠抓醫改“牛鼻子”,嚴格控制醫療費用,全面取消“以藥養醫”,降低醫療成本。一方面通過推進臨床路徑管理,要求優先選擇報銷目錄內的診療項目和優質低價的藥品耗材;另一方面落實和推行單病種定額收費和定額支付,提高醫療機構控制醫療費用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積極探索帶量采購、量價掛鉤,規范購銷行為來降低藥品、耗材成本,切實降低貧困患者的經濟負擔,絕不讓疾病成為百姓致貧的原因,讓群眾“病有所醫,醫有所保”,為實施“健康榆林”“健康陜西”“健康中國”戰略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筑牢堅實的健康保障,在奔小康的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