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肖
摘 要:“撤點并?!闭叩膶嵤┦腔谖覈r村地區因自然原因和機械原因造成的學齡兒童數量減少以及建國以來農村地區“村村辦學”的分散教學格局而做出的必然選擇。本文從四大方面入手分析了偏遠地區農村小學撤并的原因,撤并所帶來的問題,對撤并問題的思考以及對今后如何更好地實施學校撤并提出的一些建議。因為學校撤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問題,它還牽扯到問題的許多層面。希望合理規劃學校布局,科學決策,對農村小學的撤并不僅要關注其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應關注其所帶來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農村地區;撤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一、 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的原因分析
(一) 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的法律依據
建國幾十年以來,我國普遍采用村辦小學,鄉鎮辦初中的辦學模式。在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這個階段性任務之后,我國的基礎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教育政策相應的也需要作調整以適應社會的大發展?!秶鴦赵宏P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按照就近入學原則以及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對校區進行科學合理規劃,調整學校布局。偏遠農村小學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再進行適當合并。2001年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問題被納入到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重點工作日程中。從此,義務教育階段“村村辦學”的格局逐漸被打破,并被“集中辦學”模式所替代。
(二) 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的需要
偏遠落后農村地區的小學不言而喻均分布在我國經濟非常滯后地區,因其經濟條件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學校的各項硬件設施以及教學水平均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學校校舍破舊,設備簡陋,有的地區甚至存在許多危房。學校辦學經費嚴重缺乏,現代化的教學儀器設備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談及多媒體教學的開展。這些學校大多都沒有圖書館,即使擁有,藏書量也極少且書籍多破舊不堪,有的學校的圖書館竟是擺設品,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根本不對學生開放,這些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
二、 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存在的問題
(一) 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為學生帶來了多重負面影響
首先,增加了學生上學的路程,因為那些偏遠落后地區的微型小學的撤并,他們不得不走比之前更遠的地方去上學,對于那些因為家庭條件不好,住不起校舍的孩子或者是沒有校舍條件的學校來說,若地處深遠山區,那就意味著學生只能每天徒步去上學,那么在這個上學過程中上學時間的增加,步行體力的嚴重消耗以及路途中所遇到的狀況都是未知的。
(二) 農村偏遠落后地區微型小學撤并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
由于上學路程的拉長,學生不得不選擇搭乘交通工具去上學,這樣一來,家長每年要付額外的交通費。而在交通較為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學生只能選擇寄宿,有的學生由于年紀太小,一些偏遠山村地區的家長只能選擇陪讀,這樣一來,家里的勞動力便減少,從而影響了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雖然現在我國已經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免費蛋奶工程,貧困家庭補助等,但是學生的交通費用、伙食費、住宿費和家長陪讀的費用并沒有減輕農民的負擔,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經濟負擔。學校的撤并淡化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所帶來的改革成效。
(三) 農村偏遠落后地區微型小學撤并增加了教師的經濟負擔
學校的撤并,意味著教師崗位的調整,教學地點的改變,與學生一樣,面臨著上班距離的變遠,相應的如果教師配套住房,餐飲等設施未能跟上這一距離變化,那么教師的交通費,食宿費必然會增加。除此之外,由于許多學生實行寄宿制,對于那些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生活還達不到完全自理,學校需配備專門的生活教師對其進行管理。而一般學校是沒有生活教師這一專職人員的,此時只能讓科任教師或是班主任輪流看管了,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新”“舊”學生學習基礎的差異也使得教師的教學任務加重,影響教學的進度和教育的質量。學校的撤并同時也意味著,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教師,那些偏遠地區的農村教師又該如何安置,也是一個問題。
三、 對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中存在問題的幾點思考
偏遠農村地區的小學撤并是因為國家宏觀政策(合理規劃調整學校布局),人口生長的自然因素(人口出生率降低,學齡人口大量減少)及人口流動的機械因素(在大城市打拼的大眾子女)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必然結果。但是忘記政策的初衷,盲目地進行撤并學校,片面地追求教育投資所帶來的教育的經濟效益是否超過所預期的結果,那些學校的撤并是否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以及把教育的社會效益擱置一旁的做法是值得我們深刻反省的。
(一) 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存在曲解國家教育政策法規,違背教育的自然規律等現象
當前,在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微型小學撤并過程當中,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只是被撤并學校的數字以及因此而減少的大量教育成本而感到很欣慰,而被那些數字、金錢背后隱藏的深刻問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目前的大勢所趨下,雖然偏遠落后農村地區微型小學的撤并不可避免,但如同教育這個復雜的大問題一樣,學校的撤并也并非一個簡單數字的重新組合排列,它背后的實質還是教育、社會問題。如果學校的撤并能為教育節約大量成本并促進教育公平,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便利學生家長等,即它所帶來的優點大于缺點那我們自然無可厚非,但偏遠地區農村小學的撤并產生的負面影響明顯超過了學校因撤并而節省的經費。
四、 教育經濟與管理視角下的偏遠落后地區農村微型小學撤并的對策建議
“撤點并?!闭叩哪康木褪呛侠碚{整學校布局從而達到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教育的公平,社會的公正,使全國教育得到較為均衡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落實這一政策,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追蹤調查,從而發現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一) 落實教育公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資源配置的三種合理性原則:其一,教育資源配置的平等原則。包括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即受教育權平等和教育機會平等兩個方面。受教育權平等是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內在要求。機會平等是在權利平等的基礎上所設立的制度要保證社會成員有平等的參與機遇,它要求社會提供的生存、發展、享受機會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始終均等。其二,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原則。根據受教育者個人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表現為教育資源配置時的差異性,它反映的是“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原則,即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教育資源的份額。
(二) 合理利用閑置資源,發揮教育投資效益
教育投資是投入教育領域中,用于培養不同熟練程度的后備勞動力和各種專門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勞動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
多數農村小學“撤點并校”以后,學校處于閑置荒廢狀態,這造成了之前教育投資的浪費,教學資源的浪費,相關部門應該對其加以改造并合理加以利用。將閑置的好的硬件設施送到需要的地方或是轉賣給其他需要的地方。而學校這片大場所可以為當地村民改造成集健身、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場館,還可以在里面置辦一個小型農業養殖書籍閱讀室和特色文化展示館。這樣一來既增強了當地的公共服務建設,又不浪費資源。在這里農民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通過閱讀農作物養殖方面書籍提高農業產量,增加經濟收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鄉村文化。
參考文獻:
[1] 于澤元.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問題的教育對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3):21-23.
[2] 王衡.農村基礎教育學校撤并及其存在問題反思[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76-179.
[3] 于澤元.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問題的教育對策[J].天津市教育科學院學報,2011(3):21-23.
[4] 王海英.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方向選擇——兼談農村學?!俺反妗敝疇嶽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56-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