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忠平+呼夢潔
[摘要]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發展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協同創新下師資隊伍建設成為關鍵。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出外聘教師和校內教師協同發展、構建“區域聯盟”、科研“共同體”三種協同創新途徑,促進各主體間教育資源協同共享,加強產教研項目協同創新,為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下師資隊伍建設發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協同創新;師資隊伍;路徑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高等技術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就業競爭力、就業率為主要的辦學宗旨。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專業設置上要以人才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根據職業崗位的變化靈活設置專業和培養方案。這對高職院校的教師專業素養要求較高,只有建設學歷、職稱結構合理、雙師素質、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才能完成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在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成為一項關鍵的發展任務。筆者先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協同創新概念進行界定,針對高職師資隊伍建設中出現的“五不”現象、校企協同創新動力不足問題、協同創新運行機制不成熟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著力點。
一、協同創新的含義
綜合查閱各種文獻研究,出于理解角度迥異,不同學者對協同創新的概念尚未達成一直見解。協同創新最初是由Haken在《社會協同學》書中提出:研究一個由大量子系統以復雜方式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復合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子系統間通過非線性作用產生協同現象和協同效應,使系統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間、時間或時空的自組織結構。隨后延伸出與協同創新相近的詞匯——合作創新、戰略聯盟等。合作創新是為實現研發創新目的,企業與研究所或學校科研團隊之間共同合作,發揮各自優勢的一種契約關系。Fusfeld和Haklisc認為合作創新就是一種創新活動的組織形式,目的是為了實現共同的創新。戰略聯盟是合作者之間為了達到某種共同的戰略任務而臨時結合的聯合體,隨任務出現而產生或消亡。從狹義上而言,合作創新、戰略聯盟和協同創新并沒有明確的區分,但協同創新本質上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發揮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各自優勢,利用各自資源互補,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總之,協同創新重在科技研發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成效,是合作創新和戰略聯盟的超額效應體現。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協同創新是以高職院校、企業、研究機構及社會組織等為主體,集合管理、知識、技術、信息、組織等多個跨界要素協同工作,從而促進師資隊伍建設的增值和創新。
高職院校開展協同創新具有以下優勢:
(1)創新效率的高效性。協同創新是各個要素之間相互配合,結合成一個整體,共同發揮效益,協同創新各個主體之間利用各自優勢及資源優化配置共同開展創新活動,提高了創新效率。
(2)創新資源和成果的共享性。協同創新主體可通過共建信息平臺,分享各主體的優勢資源,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和各要素之間的共同合作,促進資源的流動和合理利用,從而提高研發成果的效率;協同創新各主體之間利用信息平臺共享研發成果和關鍵技術,共同提高核心競爭力。
(3)創新的可持續性。協同創新各主體之間通過信息平臺進行交流活動,打破了各要素之間跨界的各種壁壘,促進技術知識、資源和成果的共享,推動企業、高職院校、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等主體持續創新。
(4)協同創新的多樣性。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協同創新模式主要有研發協同、專利技術轉讓、創新外包模式等,具有多樣性。一方面需要參與協同創新的主體多元化,另一方面需要運行機制的多元化,在主體和運行機制的多元化條件下,才能持續創新。
二、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歷經多年建設已經取得豐厚成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各大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模式,滿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專業理論教學能力和企業實踐動手能力的雙重要求,取得成效,但在當前協同創新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出現的不對稱現象
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支持力度的提升,高職教育逐漸打破學科界限,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豐厚知識的創造性通才。高職師資隊伍的水平直接關系到高職學生的培養質量,通過對揚州周邊高職院校的調研,多數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問題:①高學歷教師的職業技能不高即職業技能與專業知識不對稱;②學生的專業實踐和教學活動不連貫,通常是教師先對若干個理論知識進行講授,到實習周時才安排學生去實踐;③高職教師的工作任務和個人待遇不匹配,高職教師不僅要完成正常的教學工作,還需要在教學、科研、職業技能等其他方面有所長;④高職教師的職業目標和個人目標不協調;⑤高職教師所具有的專業背景和從事的專業要求不對稱。
(二)協同創新動力不足
高職院校在協同創新的大環境下,加強校企合作,安排教師下企業進行專業技能實踐,聘請能工巧匠進課堂給學生進行實踐指導,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但實際運行過程中,教師進企業時間有限,多數從事一些周期短的業務工作,對一些關鍵技術、關鍵崗位知之甚少,加之教師進企業的職責未明確,有效的考核監督機制不完善,實踐能力多數來源于模仿,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創新。外聘兼職教師本身擔任著企業工作,上課時間無法固定,影響正常的教學穩定性,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派出的人員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外聘教師的工作動力足。兩個方面均牽制著校企合作的人才協同創新,實施考核監督機制受阻。
(三)協同創新運行機制不成熟
協同創新視野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是一項長期動態的工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新產品的需求漸增,企業產品不斷升級,需要高職教師掌握不斷創新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結合專業課堂教學現狀,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地創新,才能完成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高職專任教師定期深入企業現場進行實踐學習,掌握企業動態。外聘教師結合學校教學規律,逐漸深入研究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掌握教學規律,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事實上,多數高職院校對教師的教學考核片面粗化、科研考核數量化,難以對教師實踐教學和科研的貢獻進行客觀、有效的衡量,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期間,教學工作量和勞動報酬無法精確衡量,對項目的申報、職稱的評定等現實利益未有效地掛鉤,致使去企業頂崗實習的老師動力不足。endprint
三、協同創新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
當下國家急需推進協同創新,以創新能力的提升為突破點,通過政策和項目引導,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行業)協同、校地(區域)協同、國際合作協同等開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激勵高職院校和企業進行深入協同合作,以政策項目和機制創新為引導,共享資源,推動校企協同創新動態發展,已成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的新著力點。
(一)外聘教師和校內教師協同
企業所派出的外聘教師要有充裕的時間,確保能夠參與正常的教學活動,融入到嚴謹教學的氛圍里,從而加強校內實踐教學的力量。筆者所在院校在這方面采取的措施是:與企業簽訂訂單班,企業安排專家長期在校進行正常的實踐教學活動,彌補外聘教師企業認同度不高的缺陷。專任教師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通過下企業頂崗實習方式,也可以與企業簽訂導師制。筆者所在院校,近年來一直在創造條件,支持專任教師免教學工作量并帶薪去企業進行頂崗實習,解決去企業的顧慮,同時去企業的教師結合專業特點和企業現有的技術進行探索,促進校企科研項目的共同提升;和中核華興訂立“1+1+1專業導師制”,指的是一名專任教師、一名企業項目經理和一名學生,為學校和企業構建一個全方面的專業實踐教育平臺。最終實現校內外教師協同創新,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完善。
(二)構建“區域聯盟”,促進教育資源協同
高職院校的社會認同度較高校偏低,教育資源也相對有限,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只停留在院校層面,教師的培訓效果不明顯,缺乏與政府、社會教育機構等的溝通交流,通過協調創新模式的提出,高職院校應與政府、社會教育機構、企業等進行有效的銜接,構建合作聯盟,共享教育資源。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協調創新建設過程中,應以高職院校為中心,結合其發展的特點,結合周邊的高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等構建區域性聯盟,組建師資隊伍建設的培訓試驗基地和教科研基地,不斷擴大覆蓋面積,組成一個強盛的合作發展教育共同體,共同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創新發展添磚加瓦。
構建區域聯盟后,必須要加強各參與方之間的互動聯系,高職院校借助教育共同體的平臺,要切實地與其他高校、企業、政府、社會培訓機構等進行緊密的聯系合作,將區域性聯盟的作用最大化,促使區域聯盟的個主體聯合推動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創新建設。
(三)構建科研“共同體”,加強產教研項目協同
協同創新大環境下,參與建設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主體多元化,要求高職院校必須加強與其他主體之間的項目合作,組建科研“共同體”,通過產教研項目推動協同創新。①企業產品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研發,通過與高職院校進行項目合作,共同對產品進行研發,提高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建設,同時教師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②通過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組建一支跨學科、跨專業、有特色的師資建設隊伍,以教學為中心,分享內容充分、綜合性強、專業性突出的教學資源,促進課堂教學的協同創新。
四、結論
綜上所述,協同創新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專任教師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因此,高職院校要協同政府、企業、其他高校及社會培訓機構創新發展師資隊伍建設,利用一切有效的資源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為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添衣加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