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祝英
[摘要]素質教育的改革推廣日趨深入,對體育教學改革愈加關注。而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學校體育教學的終結環節,承擔著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轉型引導的重任。而高校體育在近幾年的轉型調整中更關注其與健康課程的關聯融合,各大高校都積極推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建構并落實到實踐中。本文主要就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建構實踐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教學。
[關鍵詞]高校體育;健康課程;體系建構;實踐研究
一、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建構的意義
所謂的高校體育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生理保健、心理疏導及運動鍛煉等課程教學實現學生體能的增強與心理素質的強化,引導其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在教學中凸顯學生中心,關注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運動能力,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的重點與核心。我國現階段各大高校響應國家體育號召,倡導健康體育與陽光體育,通過體育健康課程體系的建構完善,讓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高校體育健康教育實現了傳統高校體育課程局限性的彌補,基于學生個體發展組織體育鍛煉培養,鼓勵引導學生加強日常訓練,獲得愉悅的鍛煉體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而體育鍛煉健康鍛煉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拼搏精神。在面對社會挑戰時,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應對挫折直面磨難,盡快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生存與發展。高校體育健康教育旨在通過帶有競爭色彩的比賽與運動項目,讓學生在拼搏的過程中樹立韌性意識,奠定未來社會發展的心理素質基礎。
二、高校體育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的原則
(一)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為主導
高校體育健康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未來良性發展,是學生體質的強化與鍛煉意識的強化。而這一切以健康為原則。因此在高校體育健康課程體系建構上應樹立健康至上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體魄與良好的心理素質,關注學生體育意識的強化與正確生活態度的樹立。這也是陽光體育與終身體育的內涵所在。犧牲健康,背離實際的體育鍛煉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長久不了。而正確的體育健康課程體系建構必須以健康為首要原則,契合高校學生的身體機能實際,符合學生的體育訓練需求,體育教育不僅僅關注體能的訓練,極限的挑戰,更要確保有助于健康,符合訓練實際。
(二)堅持科學育人的教育導向
對比傳統的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輕視理論教學過分關注體能鍛煉是其顯著局限。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過分關注學生運動能力的增強,側重學生體育競技水平的提升。教學目標更多的是高技能體育健兒的輸出。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忽視了體育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增強,教育的有失偏頗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使得學生逐漸喪失體育學習的動力,從本質上說是違背了科學育人的教育導向。要想提高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必須引導其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堅持科學育人的價值導向,契合學生身心發展實際,建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實際的體育健康課程體系,教學更關注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關注體育教學的科學性,凸顯課程教學的實用價值。
(三)體育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面發展與全面培養的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大指針。高校體育健康教育作為教育課程的一部分,理應堅持全面發展的方針導向,關注學生各個層面的綜合性提升。體育健康教育應該在關注學生身體健康與日常訓練的基礎上,讓全面發展的理念,健康體育的思想延伸到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讓體育鍛煉健康教育成為學生業余生活的一部分,關注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培養。高校體育健康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生在體育鍛煉的同時訓練思維,培養能力,實現智力與體能的多元提升。
三、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建構的實質
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體系建構,應堅持健康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的一體化,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高素質人才的科學培養,并且有效彌補傳統體育教學的局限,創新體系調整,凸顯高校自身的體育辦學特色。從本質上解讀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體現。本質之一是實現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科學化。這是高校體育健康課程體系建構的著眼點,也是學生體育教學培養的落腳點。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應該是高素質人才的輸出,其教學的基本定位是學生運動興趣的激發,學生體育文化欣賞能力的增強,學生健身運動基本方法與技能的把握,學生健康相關體能的延伸增強,學生運動能力的強化及積極樂觀心態的保持等等。體育鍛煉與道德培養、心理疏導結合起來,實現競爭合作關系的均衡化處理。本質二是實現高校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內容的多元化。通過課程體系的教學優化,契合教學需求,堅持健康至上的指導思想,關注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在教學內容多元化的設置上應關注教學實際,講求實效性,與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銜接起來,堅持科學發展觀念,實現學生體育興趣與積極性的調動。從多個方面引導培養學生,關注學生多元的體育訓練需求,實現其智力優勢的充分發揮,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長鍛煉的喜悅,從而自覺主動地學習,實現課內外體育學習的延伸。本質之三是實現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外一體化。我國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往往將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割裂開來,將體育教學的重任寄托在校內的組織學習上,無法實現課內外的學習延伸,也無法實現學生綜合多元的鍛煉培養。
四、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建構的組織實施
(一)堅持健康教學思想,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伴隨高校體育改革的深入,健康教育理念也不斷更新,高校成為健康教育的主場所,因此在教學觀念上必須從之前的體能關注轉移到健康關注上來,改變單一的教學培養模式,關注學生體育健康發展的個體需求,關注學生良好個性與特長的培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就是衛生保健、心理疏導等課程的體育教學融入。此外關注因材施教,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針對性的體育健康教育,讓學生獲得該階段的健康指導與體育訓練,促進其健康發展。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構建的目標應當是新世紀高素質的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此關注學生健康教育與全面發展是體育教學的當務之急,教育教學活動圍繞教學指導思想而開展,努力提升學生的體制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優化教學內容并完善教學課程
高校體育健康教育課程應做好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教學課程的完善。對學生體質增強的關注應在教學內容中有所體現,在課程設置上應增設健康類的課程實現教學內容體系的調整優化。簡單地說就是簡化技術結構,關注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健康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融入養生體育、運動保健等課程項目,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得到自我發展的滿足。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的調整要求其必須以科學合理為原則,有助于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有助于其體育能力的增強,更有助其鍛煉積極性的調動,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從而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三)做好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優化
除了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的優化調整外,還應該關注評價體系的調整優化,在學生健康教育的管理上應做好組織機構的健全,嘗試建立體育健身俱樂部等。在管理制度和監督制度上下功夫,建立起教師、學生及管理人員的規章制度,確保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的規范與統一。在教學評價方法層面,應建立一套以健康教育為中心的評價體系,不再是單純關注學生身體素質的達標,更關注學生身體形態、心理素質及社會素質的多維度評級。評價主體不再局限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評價或者讓學生相互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使得評價結果更客觀真實。
結束語
高校體育教學一直是我國教學的薄弱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體育教學認識不到位有關。而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對于學生成長發展來說意義重大,加上這幾年我國各大高校不斷進行教學結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優化調整,這使得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構成為必然趨勢,也成為高校體育教學實效性提升的關鍵。但是綜合來說,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實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系統性的建設過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與多維度的關注。本文立足高校學生體育與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實踐為研究對象,從幾大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將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確保陽光體育的貫徹落實,從而輸出更加優秀的高校人才,奠定社會建設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