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信息化是當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化的教學管理,教師與學生互相學習、共同發展的師生模式日漸成熟,“智慧校園”作為新型高校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漸發展,當前信息化發展的焦點已經從“數字校園”逐漸發展為“智慧校園”。本文簡要闡述了目前數字校園的發展現狀,描述了“智慧校園”的內涵和特征,最后提出了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轉型的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智慧校園;轉型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4.194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力度越來越大,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如火如荼,盡管各種爭鳴的聲音不絕于耳,但大家越來越意識到互聯網技術必將對高等教育產生深刻的影響。隨著各校的實踐與探索,傳統課堂和信息化的融合也在逐步地加深,數字校園在高等院校中逐步普及,一個適合于中國國情的教育信息化局面正在到來。
1 我國數字校園的發展現狀
數字校園就是用信息化的學校教學和管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校園的內涵也發展到不通層次和內容。現如今,數字化校園強調“統一規劃”,減少浪費,學校統一規劃各個部門的信息化建設,既可合理利用資金,又可充分共享各自的關聯,最終是節約了成本,規范了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體系。
數字化校園發展到今天,依舊存在若干發展的壁壘和不足,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1)信息化平臺的后臺支持機制亟待完善:高校數字校園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各項規章制度、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2)比較嚴重的“信息孤島”現象:部門之間缺少統一的數據交換和業務協同機制,由于各部門采用的軟件系統存在不同大小的差異,各自為政現象較嚴重。數字校園重點解決的也正是這個問題,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此類現象也會隨之緩解。
(3)信息安全問題突出:還未建立起完備的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制防、技防等缺失現象嚴重,應用安全存在較大隱患。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數據、用戶信息安全保護都需進一步加強。
2 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的區別
“智慧校園”首次提出于2010年,在浙江大學信息化“十二五”規劃中描述為:無處不在的網絡學習、融合創新的網絡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務治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 這樣看來,可以將“智慧校園”的內涵特點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高校師生提供基于用戶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提供一個整體的信息服務平臺,可以智能的感知環境,提供各類信息。二是基于互聯網,協同并整合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及教學單位,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協作。三是提供一個接口,可以實現學校與外部世界的互相交流和感知。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校園發展的不斷深入,整體化的教務管理、共享式的教育資源,更具內涵的“智慧校園”模式逐漸展現。 “數字校園” 將逐漸被“智慧校園”取代,成為當今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新潮流、新焦點。
智慧校園的內涵是“智能化”。“智慧”的產生過程為:由感覺發展為記憶,記憶再發展為思維。由此可見,“智能”具有以下四個方面能力:感知、思維、學習和自適應能力。
“數字校園”的核心內容是“數字化”,交流的對象是人。而“智慧校園”的核心內容是“智能化”,人不再是唯一的交流主體,而更多的是“物”。“數字化”充分發展從而發生了質變,逐漸發展為 “智能化”。因此“智慧”與“數字”存在著質的區別。然而,智慧校園不是脫離數字校園存在的,他們都是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互聯網和物聯網是相互依托、相互發展的。因此智慧校園是以數字校園為基礎的,二者都致力于解決校園信息化問題。
智慧校園是在數字校園發展的基礎上延伸而來的產物,二者都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方案。它們的區別在于:數字校園強調的是統一的信息編碼和標準,通過單點登錄獲得授權后獲取服務,是互聯網上的信息交流與互動;而智慧校園是在數字校園基礎之上,將服務擴展到“物”,實現人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并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3 數字校園邁向智慧校園的轉型策略
為了更好地實現智慧校園的戰略愿景,智慧校園的的頂層設計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步:對信息化發展現狀的評估與遠景規劃。一般高校信息化分為基礎軟件階段、互聯互通階段以及智慧分析階段。而我國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偏重于硬件。處于基礎軟件階段的高校尚未完成互聯互通,僅在核心業務上實現數據交互。第二階段:智慧校園總體規劃。規劃內容主要包括業務和功能規劃、應用系統架構規劃、信息架構規劃、IT基礎設施規劃以及IT管控規劃。第三階段:實施路徑規劃,隨后開始進行投資估算。
轉型的關鍵是頂層架構的設計。相比較其他因素,例如資金的投入、人才的儲備等方面,“智慧校園”想要有效落地,更為重要的是,高等院校要構建一套科學的機制,確保從“智慧校園”的頂層需求分析到底層IT基礎架構的有效匹配。很多學校信息化系統存在不能互聯互通、管理繁雜、資源受限、決策困難、教改緩慢等問題,而“罪魁禍首”就是缺乏頂層設計、子系統建設缺乏長遠考慮、系統眾多不能融合等。頂層設計、標準規范、物聯感知和應用驅動是智慧校園建設的關鍵,智慧校園總體框架包括智慧環境、智慧資源、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大數據平臺,這樣才能最終實現方便周到的校園生活、泛在的網絡教學環境、透明高效的管理、豐富實用的資源。由此可見,智慧校園建設要由高層主導,做好頂層設計,清晰定位,突出特色。在建設過程中要遵循標準,先易后難,分期實施,規范建設,并且要選擇研發實力強、行業經驗豐富的專業公司。
智慧校園的建設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探索和實踐過程,是管理與技術高度結合的產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涉及業務部門的業務邊界、職責劃分和職能調整,涉及業務流程的整合與再造,南通大學創新體制機制、更新理念思路,優化工作方式和工作習慣,做到了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全校一盤棋,各職能部門認識統一,在大局意識和全局意識下全力配合,提高效率。
作者簡介:陳孜迪(1987-),女,河北石家莊人,管理學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