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清??
摘 要: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地使用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件年表等闡述中國及世界進程;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識地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考察。
關鍵詞:時空觀念;古代世界;知識體系
現行高中教材是按照政治文明、經濟成長、文化發展三個專題編寫的,要求學生有良好的通史基礎。但初中學生普遍基礎薄弱,歷史知識儲備不足,難以滿足高中學習的需要,因此升入高中后普遍感到歷史難學,時空觀混亂,教學和考試中“關公戰秦瓊”的笑話屢見不鮮。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時空觀,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不斷梳理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我在高三復習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對時間延續、朝代變更、時代特征的掌握。一輪復習開始,先進行通史印象:分時段、述特征。我把整個歷史劃分為古代中國、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國、現代世界、現代中國六大板塊。中國古代歷史劃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時期,引導學生熟悉中國古代王朝興替,歸納每個時期的時代特征,并在總結的基礎上牢記。
在設計“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這課的教學目標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意義。”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與檢測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便可達到。
古代世界掌握希臘的民主和羅馬的法律。近代世界分為15—18世紀工場手工業時期、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時期、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三個時期。因此在世界史教學中,從時間角度講,1500年,作為世界歷史的大變革時期,隨著新舊思想的激烈爭奪和新航路的開辟,歐洲逐漸告別了黑暗而破敗的中世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經濟基礎。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壯大,推翻封建腐朽統治的革命便成為歷史的必然,隨之,經過尼德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資產階級逐步確立了先進的統治,從而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因此便迎來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高峰——工業革命的到來等等。從空間角度講,工業革命的完成直接導致了英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在亞非拉地區出現了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這些地區與西方國家便存在著很大的地域性差異。作為歷史教師,如果能深刻認識由點到線,由線到網的縱橫變化規律,便能使學生克服知識的雜亂無章和零散瑣碎的弊端,而且還會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體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近代中國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階段。現代世界分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戰后的世界,注意美蘇兩條線索。現代中國分為過渡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四個階段。使學生在復習之初就對歷史演進脈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為后期復習打好牢固基礎。
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經常針對不同的主題或板塊,引導學生回顧、梳理知識:在高三復習中把握思想文化史之“縱”和“橫”,理解思想文化現象間的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在處理思想文化與當今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之間的關系;把握相同時空下思想文化史不同要素之間的對比關系;比較孔子和早期儒學之異同;比較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思想的異同等可以通過對比聯系,把握橫向與縱向之間關聯,明確時空關系。
比如復習戰后世界格局,可以給學生歸納: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兩極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兩極格局下多極化趨勢出現(西歐、日本、不結盟運動、中國)、九十年代兩極格局結束,多極化趨勢加強(一超多強)。對英國、美國、法國的國別史也可讓學生總結15—20世紀各國大事件年表。以美國史為例,按照近代和現代史序構建時間觀念,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構建知識體系。在復習中有意識的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梳理,讓時間主線在學生頭腦中更為清晰,對學生良好的時空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復習中對于同時期中外相關歷史知識進行類比,不但可以促進學生記憶,而且加深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在講述17、18世紀時,我會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發展、封建專制統治等方面分析歐洲啟蒙運動和明清之際進步思潮的異同,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總結出二者的相似之處,又能突出各自的特點。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能夠從全球的角度理解近代中西方的發展變化。
通過不斷對知識進行梳理,構建知識體系,學生形成良好的時空觀,遇到問題,思路清晰,分析深刻。在歷史教學中所滲透的時空觀念就是搭建縱向和橫向的歷史網絡,增強同一時期不同區域歷史知識間的關聯性的主要方式。只是,中學生的歷史地理知識以及分析、歸納、總結和類比能力的欠缺,強化歷史學習的“時空觀念”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和阻力,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本著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歷史興趣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對歷史“時空觀念”的了解、認識和掌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