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華+黃海英
[摘要]以衡陽市為例,分析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有益探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衡陽市;人居環境
衡陽市位于南岳衡山之麓,湘江之濱,轄5區5縣2市,185個鄉鎮,4897個村,土地面積1.5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9.23公頃,總人口734萬,其中農業人口569萬。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鄉村以來,結合新農村建設,衡陽市農村人居環境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針對性地予以解決的問題。
一、衡陽市農村人居環境若干問題
筆者通過對衡陽縣、衡山縣若干村落進行的實地調查,發現這些村落農村人居環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民居環境問題
一是缺乏村落建房的總體規劃,村民新建房屋選擇宅基地各自為政,往往是臨街、臨河而建,好的地段房屋較密集,影響了房屋的采光與通風。有的村民違規占用基本農田、水塘等農用地建房,由于沒有統一規劃、統一式樣、統一風格,顯得雜亂無章、特色不明顯。二是村民們普遍注重內部裝修,不注重外觀裝飾,很多房屋基本上都是“裸房”,沒有“穿衣戴帽”,外觀度很差。三是存在大量的危房和空心房,由于農民們新建住房大都不愿在原宅基地上翻修、重建,導致現在農村中存在著大量危房和空心房,這些房子大都年久失修又無人居住,不及時治理,既浪費寶貴土地資源,又影響村容村貌。
(二)水污染問題
農民使用的生活用水大多是每家每戶在宅基地旁打井抽取地下水,有些靠近水源的地方則是將水抽到地勢較高的水塔,然后輸送到各家各戶,由于沒有經過專業化水質處理,飲水安全難以得到保證;另一方面,由于資金缺乏加上農村人口居住分散,農村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非常低,生活污水未經統一處理,都直接排入河流、湖泊,造成水體污染。再者,外出勞務人員的增多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日減,間接影響了農村水利設施的更新改造和維護,都對農村生活用水、河流湖泊水等造成巨大的威脅。
(三)垃圾問題
村委會和自然村缺少經濟來源,無力承擔建設、改造封閉式垃圾收集點等垃圾處理基礎設施,村民沒有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的意識,往往就近將垃圾隨意傾倒在路邊、溝邊、河邊、山邊等致使垃圾成堆,農民建房時產生的建筑垃圾未能及時清理,一些鄉鎮企業的生產垃圾也隨意堆放,農村普遍缺乏相應的機構和專門人員去處理垃圾維護環境衛生的清潔。再加上目前農村常住居民多為留守老人和小孩,整體垃圾處理意識差。在面對數量大、成分復雜的垃圾時,很多地方連采用焚燒、填埋、漚肥等看似比較簡單易行的處理都辦不到,致使垃圾嚴重污染環境。
(四)景觀問題
總體而言,衡陽農村生態環境較好,到處郁郁蔥蔥、山清水秀,總體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0%,“遠看像花園”。但是近看村莊,情況不太樂觀,主要表現在村域內見不到花草樹木,村莊綠化美化較少,大部分地區,基本上是只見房屋不見綠地;少數農民的有些庭院綠地,但總體過度硬化現象較突出,尤其是水景觀缺乏,看得見山但是望不到水。衡山縣涓水村,農戶住房前有八口水塘。開展水塘整治時,他們把八口水塘全用水泥圍起來了,既不美觀,也不利水質凈化,生態景觀遭到了嚴重破壞。
(五)公共服務設施問題
缺乏為村民提供現代設施和功能的公共配套設施,比如村衛生所、幼兒園、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戶外健身器材等。隨著公路村村通工程的開展,現在大部分農村的進村道路都實現了硬化,但是道路普遍較窄,不便于機動車輛出入村莊。其次是村內道路,缺乏統一規劃和建設,路況較差,晚上沒有路燈照明,給村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二、對衡陽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幾點思考
(一)有效改觀農村民居環境
一是搞好規劃設計。首先是要搞好功能區規劃,哪里是住宅,哪里是公共配套設施,哪里是廣場、綠地,應該在征求廣大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做好控制性規劃和詳細規劃。其次是做好建筑物的設計圖。對新建住宅和現有住宅改造,要結合當地特點特色,設計幾套樣房圖紙供村民參考,目的是既要凸顯當地特色,保留鄉土味道,形成鄉土風格,又不搞大拆大建、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二是搞好“空心房”治理。可以借鑒郴州嘉禾縣的成功經驗,一方面運用《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法律武器,嚴格控制宅基地的面積標準,嚴禁占用農田、水塘等農用地建設住宅,嚴禁“一戶多宅”,嚴格執行“占補平衡”政策,堅決糾正建新不拆舊的現象。另一方面,是采取行政手段。就是采取經濟獎懲的辦法,同時結合耐心細致的教育說服工作,動員村民主動拆舊建新、拆除違章建筑和廢棄不用房。三是搞好農村危房改造。首要是完成存量特困農民危房改造任務,老、少、邊、窮地區是改造重點,做好改水改廁改廚工作,在確保農民住房安全基礎上做到舒適宜居。
(二)全面整治農村衛生環境
治理農村衛生環境,是新農村建設首當其沖的任務。當下的農村,生活污水和生產生活垃圾已成兩大公害,嚴重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一是要因地制宜、科學處理。對城鎮周邊村莊,可以采取城鄉同治集中處理的辦法,充分利用城鎮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把污染問題徹底解決。離城鎮較遠且農民居住分散的村莊,采取焚燒和填埋的方式,就近處理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方面,可以借鑒河南郝堂村的做法,將所有的污水管道鋪在地下,每戶設置一個小型污水處理池,地下埋有三種大小不等的鵝卵石,地上種有根系發達的植物,污水先經過鵝卵石簡單的過濾,再經過植物根系分解吸收水中養分。污水經過家庭處理池處理后,匯總到村里的污水處理池,再次經過處理,排出清澈的水,可用于洗衣服、灌溉、養殖等。二是要控制污染源頭。對生活垃圾,建議借鑒浙江金華垃圾“兩次三分減量”的做法,引導農民分類減量就地消化,確保垃圾盡量就地消化不增量;對農業生產資料垃圾,要設置收集設施,強制回收塑料地膜、農藥瓶、化肥薄膜袋等生產資料廢棄物;對農村醫療垃圾,要定點定期回收處理;對建筑垃圾,要定點堆放集中處理;嚴禁在公路兩旁建造大型露天垃圾圍池,嚴禁將垃圾傾倒在河流、溝渠、山塘水庫中,嚴禁將生產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池塘江河中。三是引進資本創新機制。實行市場化運作,引進社會資本,創新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體制機制。建議參考望城縣污水治理成功做法:政府采用BOT模式,使每個鄉鎮都集中興建了污水處理設施,確保生產生活污水零污染排放。同時將城市環衛機制引入農村實施,在試行市場化運作試點,鄉鎮與保潔公司簽訂治理垃圾及保潔合同,由鄉鎮統籌投入經費給保潔公司,鄉鎮集鎮居民、農村農戶負責將分類處理后的不可回收及有害物質等垃圾定點清運到村組垃圾池,保潔公司既負責及時將集鎮、村組垃圾池垃圾清運到縣垃圾填埋場,又負責集鎮街道的日常清掃、日常灑水、日常保潔。通過辦點試行,鄉鎮做到了保潔常態化、垃圾清運及時化,垃圾治理率100%。
(三)保護培育鄉村景觀環境
一是保護鄉村元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要加強對山體、水源、森林、田園、湖泊等自然景觀的保護,尤其要加大對水環境的保護,要能望得見山,更要看得見水。二是協調原生態元素。盡量采用最自然、最生態的方式來建設美麗村莊。據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報道,位于河南信陽平的郝堂村,是遠近聞名的“最美鄉村”。該村作為河南農村可持續發展項目試點村,堅持用原生態材料修建了村莊道路,對路兩邊進行了綠化;對部分有礙發展和基礎設施的房屋進行了遷建,結合當地的民俗民風進行舊房改造和新房建設。村民張厚健成了全村第一個對房屋進行改造的人。張厚健家是兩層貼瓷磚的小樓,在村里算不錯的房子,但因為院子里沒有廁所,又有豬圈,生活不是非常方便、舒適。專家在設計時和張厚健商量,不改變房子的結構,改水、改廁、拆掉封閉的院墻,使家門口的山水盡收眼底。門口的池塘不但有景觀作用,還是張厚健家生活污水凈化后的歸宿。環保的理念貫穿于郝堂村建設的全過程,改造后,每戶村民家都安裝了三格化糞池,全村的生活污水經過凈化處理最終流入村里的荷花塘中,不僅環保,也成為村子的重要景觀。
(四)順應農村發展需要,增加現代便民設施
首先是讓農民告別黑燈瞎火晚上沒有路燈的歷史,架設太陽能路燈或者LED節能路燈。借鑒“點亮郴州”行動經驗,在鄉鎮主干道和各行政村內主要道路架設太陽能路燈,點亮了農村同時溫暖了農民。其次,是可以整合資源,設立鄉村衛生所、便利店、托兒所、村民活動中心,在村民聚集地區建設戶外休閑活動場所,設置健身器材,建設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類運動場地等。第三是順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設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提供網上銷售及購物培訓以及快遞收發服務,以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同時解決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難題。第四是加大農村互聯網建設力度,規范各種桿線架設。要將各種管線進行統一規劃設置,要整合資源設施,盡量做到地下鋪設、規范有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