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婷
摘 要: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育面臨教學目標功利化、教學內容孤立化、教學方法傳統化、教學評價單一化等問題。基于需求側的改革無法徹底解決高中語文教學的問題,需要從供給側上進行根本的變革。文章從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視角,探尋解決高中語文教學困境的改革路徑,包括人文素養下的供給理念;結構性優化供給內容,提高供給效率;創新供給方式,充分開展教學活動;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改善供給質量。只有找到針對性的解決方法,高中語文教學才能滿足學習者的內在需求。同時,需注意“教”與“學”的相互轉化和語文實用價值與裝飾價值的平衡,在不斷摸索中開拓新的天地,推動教學效益最大化的實現。
關鍵詞:教育供給測改革;高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供給側改革作為促進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戰略布局,對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與數量,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有很大功績,有形或無形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而政治、經濟與文化息息相關,無疑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經濟學家關注產業結構的調整,天文學家重視觀測手段的創造,生物學家強調生態環境的改善,教育學家則是傾向于教育資源的配置。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知識的解讀、學習的能力大抵由此發端。高中語文教學通過借鑒供給側改革的思想,尋找切合自身發展之路的方向,用好存量,優化增量,可實現教育效益最大化。
二、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根本目的即是實現其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提升教育供給端的質量,迎合受教育者的消費需求,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滿足當代社會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優化教育供給結構,創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資源,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教育時間與空間的持續性。今日,姑且不談簡政放權、師資隊伍建設、教育公平等宏觀層面的問題,僅從微觀著手,所謂“為有源頭活水來”,眾多學科支流的上游——語文,應掙脫其教學的現實困境,在資源共享的21世紀,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既保持“修道之謂教”的胸襟,又緊接地氣,貼近生活,培養不失獨特性也不失社會性的全面發展的人。
三、高中語文教學的現實困境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也在不斷向前,在物質資源優越的當下,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品質也愈加渴求。信息時代下的網絡原住民,以高中生群體為例,這一代年輕人接觸了更為廣闊的學習天地,早已不滿足于傳統單調的課堂教學,希望掙脫固著的“韁繩”,馳騁一望無垠的“草原”。雖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教學也在逐步提升質量,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亟待完善,教師供給與學生需求的結構性優化任重而道遠。
1.教學目標功利化
語文,本是一門啟迪人智慧和心靈的學科,但在高考模式下,學校背負社會的壓力,教師背負學校的壓力,最后的責任承擔者自然就是學生。所謂的讀書用功,不是龍應臺筆下為了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而是跟別人比成績,不辜負教師的期望,努力做一位名副其實的聽話的“好學生”,爭取金榜題名,成為另一個“方仲永”。為了追求升學率,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是簡單地交代寫作背景,進行詞句分析,總結中心思想以及進行大量的試題練習。但是,你的學生,其實并不是你的學生,他們是對生命的渴望而來到你的身旁的孩子,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學識,你的想法,卻不是你的思維方式。《荷塘月色》的情景交融,《歸園田居》的怡然自得,《雷雨》的現實悲劇,《裝在套子里的人》的黑色幽默,都在上課、測試、高考的沖刷下消失殆盡,不留痕跡。一如村上春樹所言:“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東西在學校里學不到這一真理。”供需之間的失衡從此在這里駐足扎根。
2.教學內容孤立化
語文包羅萬象,在海量資源中生活的“千禧一代”求知欲極強,學校教材早已不能滿足其對知識的熱望。培根云:“知識就是力量。”但在知識轉化成力量的過程中,必須獲得學習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智慧”,唯有如此,方能進行知識遷移。學科之間相互融合,而每一門學科又各成體系。只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忘記了語文的整體性。沒有因《雨巷》而拓展戴望舒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沒有因《短歌行》而涉及《三國演義》里的曹操,沒有因《故都的秋》而聯想古今吟哦四季的詩歌散文,也沒有因魯迅的《祝福》而引入“新文化運動”。就課文論課文,這樣就導致思想的局限,以致高考完學生就渾然不知曾經學過的語文。語文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思考,而非死記硬背書本知識,此般的教學就像魯濱遜生活的那座孤島,脫離了高中的人生情境,于是語文供給側改革不得不向教學內容發起挑戰。
3.教學方法傳統化
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在“互聯網+”的浪潮中風起云涌。然而,高中語文教師并未真正抓住機遇,唯一變化的就是從教科書過渡到PPT。任何只是技術的而沒有實實在在地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必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譬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首很唯美的詩歌,卻在語文教師的自動切換、滔滔不絕中結束。其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在鴉雀無聲的教室里輕輕地來,輕輕地走,殊不知,這樣的課堂講授就像是想讓兔子快些長大的主人,一不小心就喂食過多,而未根據兔子的實際所需分量喂養。再者,教師沒有視課文本身與學生偏好采納不同的教學風格,例如,《再別康橋》一詩充滿離情別緒,十六七歲的年輕人頗有“少年不識愁滋味”之心境——父母的分開,朋友的離去,初中生涯的消逝,對該篇詩文一定感同身受。教師的角色即是喚醒學生的惜別深情,在詩歌的朗誦中重溫往昔之時光,不是獨角戲,也不是“一言堂”。語文課堂上,教師一方面要與時俱進,按照課本的內在情境通過特定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緩緩帶入文本;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的內在訴求,從需求側著手,變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4.教學評價單一化
長期以來,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效果僅憑筆試分數這一終結性評價指標來衡量,教學的三維目標也顯得無足輕重。而教學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尤其是語文,一門具有高度靈活性的學科,需要用智慧的方法把語文知識轉化為力量,學生方能學以致用,進行知識遷移。懷特海指出,充斥呆板思想的教育不僅僅沒有用處,而且最大的害處是具有腐蝕性,進而這種腐蝕性發展成為劣根性。如果教師只用量化評價去了解學生對語文的掌握程度,而不進行質性分析,則缺少教育格局。熱愛語文并且樂于學習的孩子,其成績不一定理想,其思維是發散的,而答案通常是標準化的,教師已經固著在僵化的教學模式上,無法突破舊有習慣對學生的答案做出理性判斷。單一化、標準化的教學評價已經淹沒了無數學生喜歡讀書的心靈。
四、教育供給側改革路徑的啟示
(一)人文素養下的供給理念
欲改革高中語文教學的供給端,必須從觀念入手,由于教育對象是有血有肉的學生,所以要堅持春風化雨的原則,用愛去濡染這群有思想的靈魂,去喚醒其記憶深處的知識,收獲真、善、美的果實。
1.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生需要的不是道德說教與喋喋不休,而是能夠激發和引導他們自我發展的教育;不是直截了當地指出錯誤、提出解決辦法的教師,而是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在困惑中指點迷津、在失望中默默傾聽的守護人。諸多教師或有想過怎樣做教育,但常常忽視了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為了什么。教育需要的只是一位麥田里的守望者,守望那些無拘無束狂奔的孩子,直到他們往懸崖邊奔去才把他們捉住。我們的社會極度缺失創造性人才,這就要求教育應提倡創造性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釋放其自由天性,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2.語文學科的本真情懷
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小說戲劇到散文詩歌,從中國文學到外國文學,無一不是時代的產物和作者的有感而發。從人本出發,體現靈魂深處的情懷。正如柏拉圖所說:詩的模仿術模仿行為著——或被迫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為這些行為的后果,他們交了好運或厄運(設想的),并感受到了苦或樂。語文更多的是帶來生活的哲學、理想的追求。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捧著一顆本真的心來,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最本真的孩子,他們渴望在本真的土壤中成長。最打動人心、最能引起共鳴的也是語文。被愛滋養的一代人,方能用愛去回贈社會,這也是通過語文教師的教育情懷最終向缺失初心的社會輸送人才,從而實現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雙向流通。
(二)結構性優化供給內容,提高供給效率
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教材,學生和教師在浩瀚的海洋中汲取多樣化的知識。然而信息化社會紛繁蕪雜,如何取舍教學內容以進行有效供給,成為教師的一個重要著眼點,唯有如此,方能提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求知欲。
1.補充拓展,做好加法
教材不過是教學的一個主要載體,但并非是唯一載體。語文教師需從文本出發,拓展學生的知識范圍,激發學生對語文的求知欲,并充分調動其學習潛能。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文章做不同的處理,環環相扣,適當銜接,相互比較,這種教學內容才能滿足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譬如,在導入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時,聯系初中學過的他的散文名篇——《匆匆》,讓學生談談對其寫作風格的認識。分析荷塘的多角度描寫時,引入藝術的審美學,通過由近及遠、由上到下的空間順序聯想繪畫的透視;文字與圖片的渲染,文學與藝術的結合,既不失高雅,也不失教學的靈動。再如,學習杜甫《秋興八首(其一)》時,為引發學生對于秋的思考,教師可用飛花令的形式引導學生回憶與秋相關的詩句。例如,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孤冷寂寞,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空靈幽靜,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壯麗美好,從而為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詩文奠定基礎。
2.刪改篩選,做好減法
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語文教師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剔除瑣碎的內容,提高課堂效率,不能舍本逐末,以致教育對象不知所措,迷失語文學習的方向。學習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重在感受作者的歸隱情結、人文精神與優美的旋律,不必執著于疑問代詞、文言虛詞及句子翻譯,要在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主發現。教師更不宜因自身對某方面的偏愛而傾斜重心,影響教學效果,要適度節制自己的感情。不能因對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生死觀頗有感觸就呶呶不休人生幾何,也不要因對沈從文《邊城》的熱愛就放映太多的湘西圖片供學生欣賞,這不是教學的精華。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優化語文供給結構,在教學上實現質的突變才能實現教學相長,使教學質量更上一個臺階。
(三)創新供給方式,充分開展教學活動
高中生有自己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這一群年輕的孩子對事物充滿著好奇,他們深深地渴望在知識的無涯海洋里遨游。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其多層次的需求,轉變單一的教學形態,創新語文供給方式,優化教學活動實乃當務之急。
1.翻轉課堂的精準供給
我們的教育給予了太多標準化的東西,標準化的目標,標準化的講授,標準化的思維,標準化的練習。可是,人是會思想的蘆葦,而不是任由擺布的木偶。擺脫標準化的僵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照自己的學習風格、學習節奏來個性化安排,這樣就回到了最初的“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需求精準供給。翻轉課堂打破常規,學生課后看視頻講座、聽播客、查閱相關資料自主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遇到有疑問處與同學相互探討,并在課堂上提出見解,教師協助其學習,啟發誘導學生。學生在學習《祝福》一文的過程中通過網絡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閱讀魯迅的小說集《彷徨》,回顧小說的六要素,抓住人物個性的塑造手法,整體把握情節發展脈絡,在課堂中分享心得體會,困惑之處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明晰,最后,由學生總結歸納文本主題,交流感想。這樣,就照顧了不同學生的需求,并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提高學習水平,汲取更多的知識。
2.有效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
欲增強需求側“學”的活力,供給側“教”的質量體系則需相應完善,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課堂的直觀性、情境性、交互性,多樣化教學工具的有效運用,使課堂煥發勃勃生機。例如用唐磊的歌曲《丁香花》渲染氣氛,走進戴望舒《雨巷》的淡淡憂傷;用視頻《大西洋黑奴貿易》使學生感受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人民長期侵略與掠奪的累累罪行,深入領會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悲憤呼吁;用圖像再現《紅樓夢》中木石前盟的浪漫色彩,院落建筑和服飾儀節的富貴尊榮,林黛玉的嬌,寶玉的嗔……教師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化抽象為具體,化繁雜為簡易,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簡化教學操作,提高教學效率。
3.語文的課外延伸
在這個知識經濟社會,終身學習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高中生身心的蛻變與發展要求語文向外拓展供給資源。單調的課堂教學是一潭死水,偶爾的狂歡刺激是學習的點心,教師也應讓學生品嘗知識的甜蜜。例如,舉辦辯論賽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情景劇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外在表達,可發揮學生的好動天性,使學生在自編、自導、自演的分工合作中,加深對語文的認識與理解;朗誦比賽是古今中外經典詩歌散文的自然流露,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聆聽遠古的聲音,感受前古人,后來者的震撼力,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給教學增添一分浪漫情調;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是對學生知識積累與反應能力的一種挑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受語文課之束縛,走向更高更遠的未來。
(四)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提高供給質量
一個社會人,其健全人格在學生生涯已慢慢形成,欲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青年,教師須在多維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在供給端方面,教師尚需自我提升、自我評價,通過內需與供給策略的調整以期吻合語文教育的發展方向。
1.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單一的評價體系未曾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特質,在不同的領域,每位學生都是屬于他們自己天地的領頭人,拘泥于用語文的卷面成績衡量學生的評價系統是個片面,難以考查其真正的語文能力,泯滅其自身的光芒。作為高中生,他們渴望教師的表揚與肯定,渴望在一片未知的領域發現其閃光點。過程性評價可彌補終結性評價僵化的缺陷,終結性評價補充過程性評價整合度不高的不足,將二者結合,可使學生克服短板,全面發展。當書面的應試技巧遇上口頭的表達能力,每一位學生都躍躍欲試。語文課上的發言思考對寫作的駕馭能力、課堂上小組的交流學習、包括課外活動中的表現,所有這些都可以納入評價范圍,不受應試的局限,使學生在更自主、更輕松的氛圍下學習。
2.教師的自我評價與教學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教師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學習的反饋中,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正如在經濟學領域,生產者必須生產消費者所需的產品,并根據需求量的多少進行調整,否則,容易導致庫存過多或供不應求。比如,在《鴻門宴》的教學中,如果學生普遍沉默,或者發呆,或者不停地做筆記,那么教師就要考慮這個教學方法是不是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該篇課文篇幅長,人物多,情節復雜,文言詩詞活用多,對手才步入高中時代的他們來說,需要一定的緩沖階段。教師應通過一步一步的觀察反思,采取學生易接受和理解的教學方式,這里就可用情景劇演繹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古人風貌,這樣方能提高教學效果。
五、高中語文教學供給側改革的反思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視角,有其現實的價值,但同時也要注意供給與需求的辯證關系,維持語文的實用價值與“裝飾”價值的平衡。
1.“教”與“學”的相互轉化
在市場經濟中,價值決定價格,供求關系影響價格,并通過對生產的調節,影響市場價值。同樣的道理,在教育學領域,“教”與“學”相互轉化,教師角色、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教學資源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學習結果又反過來推動“教”的轉變。正像地球的板塊運動在相互碰撞擠壓的過程中形成新的地貌。因此,教育供給側改革并不是一端發力,忽視“學”的需求側,而正是在全面、客觀、準確地把握“學”的基礎上,建構有利于學生高效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
2.實用價值與“裝飾”價值的平衡
世人深覺蓮沒有價值,過一個夏天即“留得殘荷聽雨聲”,殊不知她的花可以供人賞玩,她的籽供人養生,她的藕供人朵頤。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提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學習語文,不僅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表達的需要,人生的需要,是學生和教師內在素養的體現,而往往這種潛在的影響人們難以察覺。教師務必在授業解惑的同時傳道,語文技能是一種實用價值,而語文素養則是一種“裝飾”價值,是對于人生哲理的追求,在供給端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才不致迷失“修道之謂教”的教育方向。
六、結語
需求和供給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面,強調供給側改革,要把需求和供給結合在一起,不能使兩者截然對立和分離。
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需求的同時,應優化課堂改革,完善教學模式,增強有效供給,實現供給側與需求側的良性互動。唯有如此,方能寓教于樂、寓學于樂,使學生徜徉于知識的汪洋,用語文的風雅點綴真切的人生,照亮前行的道路。在語文的本真情懷里,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學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現知與行的融合。推動個體的發展,促進教育的革新,實現社會的有效運轉。在山的那邊,是觸手可及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鐘焜茂,曹冬金.“教育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改路徑[J].武夷學院學報,2016,35(8):79-83.
[2]胡春林.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語文教學供給測結構性改革的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2):49-52.
[3]李英毅.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現狀與對策[J].市場論壇,2015(1):78—80.
[4]郭繼文.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繼續教育研究,2017(4):43-47.
[5]陳 磊.“供給側改革”視野下中學語文教學段位再思與踐行[N].江蘇教育報,2016-12-9(4).
[6]廖振祥.中學語文教學“媚俗”現象及其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5(2) :36-37.
[7]李字海.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J].求知導刊,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