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運桂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不斷變化,教師對如何提高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更為重視,并將其作為數學教學中心思想。在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以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現狀
一、小學數學課堂中解決問題教學方面存在問題
1.教學方式單一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往往不能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教師所選擇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方式具有單一性,時間一長,就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一般情況下,有些教師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學方式以及內容選擇具有單一性,通常是將問題展現給學生并加以解決,沒有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降低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2.教學形式固化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所選擇教學形式過于固化,沒有創新性,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沒有發揮出教育主體性,這從根本上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另外,由于教學形式固化,使得教師缺乏相應教學策略,學生解題思路也受到了阻礙。
二、小學數學課堂中解決問題教學策略
1.充實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沒有普及,所以在教學內容上較為單一,嚴重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要想改變此種現象,首先要充實教學內容,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在小學一、二年級數學基本加減法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現實生活當中實例進行教學,對實例加以說明,可以將加減法與“孔融讓梨”的故事結合起來。先借助“孔融讓梨”故事引出本節課程教學目的和內容,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孔融現有10個梨,拿出5個給了弟弟,問現在孔融還剩余幾個梨?”在教學過程中,將問題與具有經典性的古典故事相結合,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能夠促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學會謙讓。
2.重視學習步驟
在新課改標準背景之下,現有教材對有關解決問題教學相關內容做出了大幅度修改,與傳統教學相比,更加注重學習步驟。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步驟的重要性,從認識到熟悉再到熟練。比如,教學小學二年級數學第二課——連減應用題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面包房總共做了54個面包,路邊有小朋友路過,第一個小朋友買了8個,第二個小朋友買了22個,現在還剩下多少個面包?”在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答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三個學習步驟:先讓學生認識到問題,再熟悉問題,最后熟練解答問題,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促使學生形成一定思維模式。
3.靈活運用教學方式
傳統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一般都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將題目列出,將解題方式直接告知學生,然后讓學生以此作為參考來解題。這樣對學生思維靈敏度有著嚴重影響,長時間作用下,學生逐漸變得懶惰,不愛思考問題,從而降低了學生的數學成績。因此,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要將教學方式靈活化。在小學解決問題教學中,最為典型的例題就是鹽水濃度問題:“有A和B兩杯鹽水,A中鹽水為100g,濃度46%,B中鹽水200g,濃度23.5%,將1/2A鹽水導入B中均勻攪拌,然后再將B中1/5倒入A中,問這時A、B兩杯鹽水濃度各為多少?”該種問題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解題時,教師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向學生說明A和B兩杯鹽水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促進學生激發出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還有一點,就是要注重過程。培養學生解題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所以在教學中,要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其思維能力得以拓展式強化。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數學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步驟三個方面加以優化,有效提升小學生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魯 潔.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其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55.
[2]降偉巖.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