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嘉
摘 要:本科歷史專業教材如何使用是高校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極為關鍵的問題,直接影響本科歷史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文章結合高校歷史教學實踐,分別從歷史專業教材的運用與再開發兩個方面進行論述,提出運用與開發相互結合的具體教學方法及模式,為我國高校歷史專業的教學發展提供借鑒與參照。
關鍵詞:本科歷史專業;教材;運用;再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4.5 文獻標識碼:A
在高校本科歷史專業的教學實踐中,歷史教材既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材料,也是學生進行歷史專業學習的主要憑借。從教材概念的廣義而言,其泛指教學活動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學的材料。歷史教材不僅僅單指歷史教科書,而是涵蓋多種多樣的類型。正如日本學者柴田義松所言,“使學生掌握個別的科學概念和法則時必須的材料(事實、文獻資料、直觀教材、教具),謂之教材”。在當今學界不斷倡導歷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歷史教材從“教本”向“學本”轉化已成定勢。而對高校歷史教師而言,必須應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不僅需要掌握教材體系結構與內容,還應創造性使用教材,對其內容進行加工和整合,改變傳統上使用教材單向傳輸書本知識的習慣,對教材進行再開發。
一、高校本科歷史專業教材的運用
學界往往更為重視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撰工作,但實際上,以教科書為代表的教材在實踐教學中只是一種靜態化的知識載體,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探析,是需要教學對教材不同功用的一種總體性把握的。就目前高校本科歷史專業常見教材的功能和作用,筆者嘗試簡要梳理不同類型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的適用原則。
1.歷史教科書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科書是教材類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教材,為教師的備課和上課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也為學生了解掌握歷史系統知識提供了學習框架。俗話說“課本課本,一課之本”,因此教科書在教學中功用不必贅言,重要的問題是教師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對教科書鉆研和把握,恰當運用教科書,使得教科書的功用可以真正發揮。從歷史學專業的學生角度來說,如何良好運用教科書將其內容融會貫通,使其不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基礎工具,還能成為課前的自學用書。若想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大體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教師必須從教科書總體框架、脈絡以及教學目標進行全局性掌握,清楚教科書的整體結構,以便對歷史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安排和設計,并且應將各章節內容有效串聯,摸清其中所蘊含的脈絡聯系。其次,必須研究教科書中的重點和難點。一般來說,教科書的編撰者會有意突出重點,將其作為某一章節論述的關鍵。但是學生在未掌握歷史知識脈絡的前提下,無法真正辨認哪些問題是重點,哪些是難點。這就需要高校歷史教師在教科書的使用過程中起到教學引領的作用,幫助學生跨越教學實踐中的知識障礙,并在其基礎之上設計規劃教學方案,考慮采用哪些教學方法和手段,再開發什么其他教材材料,以便學生可以迅速學習掌握。再次,課本雖然重要,但實踐教學活動中又不能存在唯書本的認識。如果整體的歷史課堂教學都是圍繞課本來講的話,那么會造成學生對歷史教科書的認識替代了對歷史本真的認識,這與教學目標和理念是嚴重沖突的。因此,教師絕不能“以本代綱”,在恰當運用歷史教材的前提下,改變歷史課堂教學死記硬背的刻板印象,積極開發歷史本科專業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認知,以啟發性教學代替填鴨式教學。最后,對于學生而言,必須樹立自我鉆研,自主使用教科書的主體意識,學會預習式自學,加強對歷史教科書整體結構和功能的分析。
2.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
伴隨歷史學科不斷的深入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且以更廣闊和更開放的視野對待歷史教材的運用與教學活動的展開。歷史研究離不開史料的搜集、閱讀與整理,這也是研習歷史學的最基礎性工作。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史料,不僅能夠豐富教師講授歷史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教師對教科書的機械敘述,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指導學生研習史料的教學活動,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加靈活地、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學生的歷史學習。對學生而言,對史料的學習可以使他們增強對歷史的真實感受,直接參與對歷史問題的解決活動,而且以史料的形式出現的歷史學習問題在學生看來會更有挑戰性和探索性,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訓練,特別是史料的運用為學生的歷史思維操作,提供了具體的思維材料,有利于他們學科能力的發展。高校的通史課程一般開在大一和大二學期,由于學生接觸歷史學時間較短,很難在短期內熟悉了解史料的內容和功用,因此必須先由高校歷史教師先對各章節所用史料進行選擇、歸類和辨析,使學生能夠迅速掌握史料的研習方法。并且教師應該在使用史料時有的放矢,在展現史料的同時,以問題意識引領整體教學活動,讓學生帶著相關問題查閱史料,自行判斷與理解,最終得到學生自己較為認可的結論,而這也正是一個完整有效的歷史教學過程。
3.形象化教材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圖片、地圖、影音、實物等教材類型是歷史教學中的有益補充,是極其重要的教學手段。例如在講到某一重要歷史事件時,若能展現當時的歷史地圖或者播放一段歷史錄像,那對學生的歷史教育會產生一種直觀的印象,使學生感受到鮮活的歷史形象,將其置于所講的歷史情境之中,并且還可以培育歷史專業學生的歷史感,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都為未來培養史學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高校本科歷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形象化教材也是一把雙刃劍,若使用不好反而會帶來教學上的不良影響。因此,在當今信息泛化的大時代背景下,甄別選擇形象化教材變得重要且困難。在教學實際中,所有形象化教材的使用必須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根據教學內容加以選編和剪輯,突出教學重點,以期克服教學難點。在使用此類教材的同時還必須將播放、展現與課堂講解相互結合,切勿以形象化教材替代正常的課堂講授和學習,只有這樣才可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
二、高校本科歷史專業教材的再開發
歷史學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歷史教材,根據歷史課程標準以及歷史教學的具體情況,對歷史教材內容進行加工和整合,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教師簡單利用歷史教材傳輸書本知識的層面,其實質是對歷史教材的“再開發”。教學的本質特征是一種互動過程,教材是教育活動的中介,如何將靜態的知識體系變為動態的傳授過程,必須要求教師將“再開發”后的教材變為適應學生掌握知識的教學活動。歷史教材無論多么教學化,其所呈現出的內容都無法自動轉化為教學內容和知識體系。對學生來說,教材是按照教學大綱規定所作出的一種知識預設,在實踐教學環節上很難將教材內容與歷史教學情境完整匹配。因此,教師對教材的再開發是教學實踐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顯得十分重要。從另一個角度,即教師本人專業素養提升的角度來講,教師對歷史教材再開發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在以往的歷史教育模式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按照課本完整講授教材,一門心思地思考如何才能用好教材,不斷陷于歷史教科書的框架中無法自拔,猶如歷史教科書的傳話筒,缺少獨立的歷史意識和思考,學生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也變為只知道記憶背誦歷史史實,應付考試的“稻草人”,這與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理念相背離。
1.清晰高校本科歷史專業教學的培養目標
高校歷史專業培養目標遠遠高于中學歷史教育,其根本主旨是培育未來歷史學者。在此目標的要求下,讓本科生牢記歷史史實僅僅只是歷史教育的部分內容,將史實上升到理論層面、在紛繁復雜的歷史海洋中尋找規律和脈絡,促進歷史認知和歷史思維,增強歷史想象力是本科歷史專業教育下需要完成的任務。因此,高校歷史教學必須增進教師對歷史教材再開發的主觀能動性,明確教學培養目標。
2.深刻把握教材結構、內容、脈絡是教師再開發的前提條件
教師對教材的再開發,首先需要深刻把握歷史課程標準,理解課程精神,并以此為基礎分析探討教材基本脈絡和結構,不僅需要掌握歷史教材的內容結構,還需清晰教材的編排結構,只有歷史教師歷史教材所體現的教學思想與方法,完全駕馭教材,實現教材的合理利用,方能在教材的基礎上擴展并整合教學內容,增進教學手段和方法。
3.擴展自身的知識儲量,提高歷史研習的方法和理論
任何知識能量的釋放都是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歷史教學活動也是一樣。高校教師與中學教師不同,大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知識索取量也遠遠大于中學。因此,在高校教師在對教材再開發的同時,必須增進自身知識存量的廣度與深度,不斷加強自身專業的學習,既要加強專業方面的深造與培訓,還要積極進行自我學習。
4.及時了解歷史學科專業發展的前沿方向
任何歷史教材的編寫都具有某一歷史階段的局限性,因此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不斷加入學界相關知識的發展,更新原有的認知結論,擴展歷史研究領域,除了傳統性的政治史之外,應該加入經濟史、文化史、人類學、考古學、地理學等相關知識領域,將中國史也置于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考量。只有這樣,才能讓本科歷史專業的學生熟悉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為今后從事歷史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5.將歷史史實與當代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合
歷史是我們看待今天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學生在學習歷史之時,也必然會代入自身生活環境的經驗。因此,在講授歷史問題時,可以結合當代社會發展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增強學生探索歷史的想象空間,跳出教科書的束縛,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增進研習歷史的興趣,并提高歷史專業學生對現實的人文關懷。
三、結語
以上僅為高校歷史專業教師對歷史教材再開發提供些許建議和策略,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歷史學科的不斷發展,歷史課程的不斷改良,在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教材的使用與再開發方面的觀念定會不斷轉化,高校歷史教學的前景必將迎來光明。
參考文獻:
[1](日)柴田義松.現代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330.
[2]陸費逵.陸費逵文選[M]. 北京:中華書局,2011:114.
[3]于友西.學科教育學大系 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