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玲
[摘要]本文以大連海洋大學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為依托,根據國際合作辦學的特色,嘗試構建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更新教育觀念,培養適合現代化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復合性、應用型國際人才。
[關鍵詞]3+1國際合作辦學;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
一、引言
大連海洋大學2016年7月14日成立了中新合作學院,開始了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與新西蘭奧塔哥理工學院的3+1國際合作辦學項目,即學生3年在我校學習,1年去新西蘭奧塔哥理工學院學習。為了實現“國際化發展戰略”,以及“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有效整合和利用中外課程資源,切實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采用了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目的是培養師生的國際化視野,創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環境,促進真正的、即時的跨文化交際實踐。將語言、文化、交際三者完美結合,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網絡技術手段與跨文化教學深度融合,符合網絡環境下外語教學新模式的發展方向。
二、實施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的依據
(一)國家對教育信息技術的高度重視
1.2012年國家出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了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重要性,指出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充分使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發揮互網絡的優勢,提倡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強調校際交流,倡導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
2.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
2015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強調了網絡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當今,我們處在大數據時代,因此應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及互聯網技術充分應用到教育教學中,發揮其作用和優勢,服務于教育教學。由此可見,“互聯網+教育”已勢在必行。
(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對大學英語提出的新要求
1.課程性質:大學英語課程要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目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充分體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程性質?!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指出要提高學生的三種能力,即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學術或職業領域交流的能力;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教學目標:基礎目標、提高目標、發展目標?!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把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發展目標。針對三個層次的目標,提出對學生要實行分類指導和因材施教;在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目標指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今后工作中有效使用英語。
3.課程分類:根據《指南》要求,大學英語課程包括必修課、指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并指出要注意處理好三大類課程的關系,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建立適合本校學生的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課程要照顧到學生的不同起點,充分體現個性化;兼顧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環節;將網絡課程納人課程設置。
4.評價測試:《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要處理好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的關系;處理好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關系;實現從傳統的“對課程的評價”向“促進的課程評價”轉變。
5.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按照“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理念,《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應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建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提高教師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6.教學資源:《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教學資源應包括硬件、軟件和課程資源。
7.教學管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應采用教育信息化手段的教學管理:成績管理、過程監控、考勤登記、遠程遙控,課上課下全方位無縫對接。
8.教師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在提到教師發展時,指出應確立終身學習,做學習型教師的理念;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素養,研究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績效;實現團隊共同發展和個人自我價值的融合。
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新要求達到的重要渠道是充分實現教育信息化,而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則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體現。我校的大學英語自2003年分級教學以來,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信息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要求我們大學英語教師一定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堅持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采取網絡、媒體等高科技手段,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視野。
三、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的內涵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形成課堂教學+移動式網絡自主學習+課下網絡監控答疑三位一體的三維互動的網絡協作教學模式。具體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見下:
(一)研究目標
充分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整合國內外優質的教學資源,構建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培養適合現代化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復合性、應用型國際人才。
(二)研究內容
1.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主要以了解跨文化領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為主,系統了解相關知識結構。
2.移動式網絡自主學習
學生利用手機終端進行隨時隨地移動式自主學習,消化理解教師課堂講授內容,并進行拓展式學習。
3.課下網絡監控答疑
網絡監控答疑在課后進行。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手段對學生進行監控答疑,學生采取協作學習,根據規定的任務通過電子郵件、網絡文本聊天、視頻聊天、博客、論壇等方式結對或小組進行充分交流,完成協作任務。學生要保存郵件、文本聊天、博客以及論壇交流的文本記錄,對交流的信息進行總結和分析,對兩種文化進行反思,定期上交文本記錄和反思日志,作為課程期末考核的重要內容。endprint
4.考核方式
課堂情況、課后自主學習內容、課后交流記錄、論文、反思日志等作為課程期末考核的重要內容。
5.教師發展
建立虛擬教研室,開展合作研究。中外教師就該課程進行充分交流,對該課程未來發展進行規劃,為跨文化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的發展奠定基礎。
四、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的保障
(一)教學資源建設
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整合國內外教學資源,形成具有我校海洋特色的藍色課程體系,其宗旨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豐富海洋學科知識,提高學術職業能力。
(二)師資建設
1.學術、師資培養:通過課程進修、培訓、參加教學研討會、校內外交流、組織課程研討小組、個別指導等多種方式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課組安排固定的負責人指導其他教師的教學科研工作,全體教師集體備課,共同研討,認真執行互相聽課制度,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綜合素質。
2.教學梯隊建設:為使青年教師盡快提高政治素質及業務素質,我們制定并執行了青年教師培養規劃,深入了“青年教師導師制”工作,擴大了師徒結對子的范圍,實現了雙向選擇,全面覆蓋,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同時實行了相互聽課制度,幫助青年教師盡快熟悉并掌握教學大綱,熟悉教學內容,以確保自己上講臺時的教學質量。
3.教學檔案建設:我們對教師的教案、教學課件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并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設計、教案和教學課件集中管理,定期形成檔案性資料。
五、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的特色
(一)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
網絡協作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相對傳統課堂教學而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由原來的主體作用轉化成主導作用,形成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樹立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和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學習理念。
(二)語言、文化、交際三者的融合
創設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環境,促進真正的、即時的跨文化交際實踐。將語言、文化、交際三者完美結合,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六、小結
教學模式是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本文根據我校國際合作辦學的特色,嘗試構建基于3+1國際合作辦學的英語網絡協作教學模式,旨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