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蓮
[摘要]BBC對“南海問題”持續報道,但其態度如何,值得研究。本文以態度系統為框架,以語料庫驅動的方法解讀BBC對“南海問題”的報道,以考察BBC對涉事雙方的態度。發現,BBC傾向于從道德和法律角度評判中菲的行為;對中國的正面評價比例較高;意外發現,BBC對雙方的評價均是負面大于正面,說明BBC不是以平等的身份進行報道,而是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制高點,俯視、批判涉事雙方,透露出意識形態上的自我優越感,借此顯示它所謂的“中立”。本研究為大數據背景下體系化地解讀媒體態度提供了新路徑。
[關鍵詞]語料庫;媒體態度;解讀
一、引言
“南海問題”指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就中菲在南海的爭議向“常設仲裁法院”申訴,2016年7月12日,“常設仲裁法院”判菲律賓“勝訴”。同日,中國聲明對此裁決不接受不承認。BBC作為西方主流英文媒體之一,一貫聲稱對報道采取中立的態度,但對“南海問題”持何態度,值得關注。
近年來,基于語料庫的媒體話語分析成為研究熱點。國際方面,研究者主要借助語料庫工具對文本中的詞頻、索引行、主題詞、搭配、詞叢、詞匯型式和語法結構進行觀察,以探索新聞話語的內在意義。如Baker and McEnery(2008);0Halloran(2009);Nerlichetal.(2012);Bakeretal.(2013);Kim(2014)。這些研究對數據的描述十分充分,但數據分析時沒有與成體系的話語分析理論相結合,依賴數據立說。國內方面,研究集中于三種語篇:生活語篇分析,如許家金,李瀟辰(2014);經濟語篇分析,如劉明(2014)。政治語篇分析,如邵斌、回志明(2014)。這些研究多數以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為框架,從分類、及物、情態系統、主述位結構等宏觀角度進行。從態度系統視角進行的新聞語篇分析尚不多見,僅有馬嫣(2015)基于COCA語料庫,從態度系統對美國主流媒體如何構建中國經濟形象進行了分析。胡美馨、黃銀菊(2014)對比了《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美軍在利比亞軍事行動的報道的態度資源,但沒有借助語料庫技術,語料規模局限于兩篇報道。而要揭示大規模新聞語篇背后的媒體態度,態度系統作為成體系的話語分析框架,與語料庫結合的可能性和方式,值得進一步探索。
20世紀90年代,悉尼學派的馬丁(Martin)等人對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人際意義進行了發展,創立了評價理論,主要關注說話者怎樣用語言對事物作出評價,采取立場,調節主體之間的立場乃至意識形態立場。評價理論是建構人際意義的語篇語義資源。該理論包括三個子系統:態度(attitude)、級差(graduation)和介入(engagement),其中,態度系統是核心。態度是指語言所反映的說話者對行為、道德、現象等的態度,包括情感(affect),評判(judge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三個子系統。這三者都有正面與負面之分,共同構成了說話者對行為、文本、過程及現象的態度定位。
根據Martin&Rose(2003),情感系統是對人的感情進行判斷,考察維度有:高興/不高興(典型詞匯如cheerful、misera.ble),安全/不安全(如declare、startled),欲望/非欲望(如terror-ized,request)。
評判系統是根據相關規范、標準對行為進行判斷,包括社會評判(social esteem)和社會約束(social sanction)。社會評判用以評價人的行為規范(典型詞匯如average、pitiful)、才干(如powerful、insightful)和堅韌(如reliable、cowardly),屬于道德范疇。社會約束用以評判行為的真實可靠性(如truthful、decep.tive)和得當性(如moral、corrupt),屬于法律范疇。
鑒賞系統主要涉及美學元素,是對文本、過程及現象的評價,包括:對事物的反應(如captivating、dull);該事物的構成(是否具有平衡性,如balanced、discordant和復雜性,如precise、extravagant);該事物的價值(如innovative、significant)。總的來說,整個態度系統是用來分析作者或發話人的觀點,反映其所在社會、地區的價值觀念系統。
本文以評價理論的態度系統為框架,借助語料庫驅動的方法,解讀BBC對南海問題報道的態度資源的運用特征,從而揭示該媒體對南海問題中涉事各國的態度,同時,探索態度系統與語料庫結合的可能性和方式。
二、研究設計
在大數據背景下,如何系統化解讀大規模新聞話語背后的媒體態度?BBC在南海問題報道中對涉事雙方的態度是什么?
因爭端集中在Paracels(西沙群島),the SpratIys(南沙群島)和Scarborough Shoal(黃巖島),本文以三個地名作為關鍵詞,在BBC官網搜到2013年3月一2016年7月相關報道36篇,共計約2.16萬單詞。
(一)數據提取
使用WordSmith 6.0提取詞表,篩選出高頻詞中的國家名和首都名作為主題詞,分兩組,China、Chinese、China's、Beijing、Taiwan、Beijing s歸為中國組;Philippines、Philippine、Manila、Fili-pino歸菲律賓組。
使用Antconc3.4.4的搭配功能,把統計模式設置為T值。T值表示的是節點詞與搭配詞相互預見或相互吸引的程度。把主題詞作為檢索項,左右設置5個詞的跨距,獲取搭配詞表,根據T值從中截取主題詞的顯著搭配,人工從顯著搭配詞中篩選出態度詞匯,得到與主題詞構成顯著搭配的態度詞匯。
(二)研究結果
1.BBC對中國組報道的態度資源與解讀endprint
首先,運用最多的是評判類的,共計153形符,其次是情感類的,共計48形符,最后是鑒賞類共計41形符。說明,BBC主要根據相關規范、法律對中國的行為進行判斷。
第二個層面,三系統中的各個維度間的數據差別值得關注。感情系統中,表達快樂的9個形符,欲望的有14個,安全的有25個。說明BBC針對中國的報道,更關注是否安全,有什么欲望,不太考慮是否快樂。其次在評判系統中,最關注法律角度,評判中國的行為是否正當,否符合社會規范,也關注中國的能力。最后在鑒賞系統中,BBC最關注涉及中國的事件是否平衡,影響如何。
第三,從正面和負面評價的層面看,BBC關涉中國的報道中,正面評價大于負面評價的維度有安全、才能、堅韌、誠實、影響和質量,說明該媒體認為,中國的行為是安全的,肯定中國的能力和堅韌性,中國具有較好的影響。但是,正面評價小于負面評價的維度有快樂、欲望、規范、平衡。這說明,BBC的報道也刻畫了負面的中國形象,包括:中國對局勢不高興,有較強的愿望,行為不符合規范,造成一定的失衡。值得指出的是,在正當性維度評價數據十分豐富,但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基本相當31:33,說明,BBC在法律面前,持中立態度。
2.BBC對菲律賓組報道的態度資源與解讀
首先,BBC報道中對菲律賓組的態度詞匯運用最多的也是評判類的,共計55形符,其次是表情感類的,共計41形符,最后是鑒賞類的共計17形符。說明,BBC也主要根據相關規范、法律對菲律賓的行為進行判斷。
第二,三系統中的各個維度間的數據差別。首先感情系統中,表達快樂的6個形符,安全的有17個,欲望的有18個。說明BBC針對菲律賓的報道,更關注的是它的訴求欲望,同樣關照它是否安全,不太關注是否快樂。其次在評判系統中,BBC針對菲律賓的報道,最關注道德角度,評判菲律賓的行為是否符合規范,也重視評判菲律賓的行為是否正當,也關注菲律賓的能力。最后在鑒賞系統中,BBC只關注涉及菲律賓的事件是否平衡。
第三,從正面和負面評價看,關涉菲律賓的報道中,BBC正面評價大于負面評價的維度只有才能,說明該媒體認為,菲律賓顯示了自己的才能。其余維度上,正面評價均小于負面評價,包括快樂、安全、欲望、規范、堅韌、誠實、正當、影響、平衡。這說明,BBC的報道刻畫了負面的菲律賓形象,包括:菲律賓對局勢不高興,有較強的愿望,行為嚴重不符合規范,不夠堅韌,更不誠實,從法律角度上也不正當,造成不好的影響和失衡。值得指出的是,在規范維度評價資源十分豐富,但正面和負面評價嚴重失衡:2:23,說明BBC從道德上批判菲律賓的行為偏離社會規范。
三、分析與討論
從共同點看:在對中國和菲律賓的報道中,BBC運用的評判系統資源最多,其次是情感系統,最后是鑒賞系統。總體上,都是評判系統資源最多,這種格局的原因在于,報道所涉及的是沖突性事件,從道德和法律角度來評判不容易招來爭議,各方的負面情感也是不言而喻的,比較容易判斷,但報道內容涉及的美學元素較少,不容易識別,因此鮮有報道。
從具體維度看,情感系統中關涉安全的資源較多,評判系統中關涉正當和規范的較多,鑒賞系統中關涉平衡的較多。這種格局原因在于,報道的內容是沖突性事件,媒體更關注安全問題,沖突升級的程度,有沒有出現危險。比起才能、誠實和堅韌,各方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顯得更加重要。在激烈的沖突性事件中,人們會把質量、細節和價值拋在一邊,更在乎各方力量的平衡性問題。
從不同點看,具體維度上的態度資源分布差別不明顯,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正負面評價的比例。BBC對中菲的正面評價分別是42.5%、23%,其中對中國的正面評價比例較大,顯著高于對菲的正面評價,說明BBC對中國持有較多的肯定。在負面評價上,中菲分別是57%、77%,對中國負面評價較少。總體說明,BBC更傾向于支持中國。這是因為,報道中所涉及的南海問題是由菲律賓單方面挑起的,由美國強行干預的,違反了國際社會規范和慣例,違反了國際法,得不到國際輿論支持,而媒體為了迎合聽眾和觀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輿論,因此,相對于對中國的報道,BBC對菲律賓和美國的報道是負面較多,正面較少。
如果媒體要表達態度傾向,人們正常想預期是“是非分明”,即,對沖突性事件中涉事各方一邊是正面評價較多,一邊是負面評價較多。但是本研究結果超出正常預期,BBC對雙方的評價均是負面大于正面,即都是負面評價,刻畫的都是負面形象。可見,BBC不是以平等的第三方身份進行報道,而是站在道德和法律的至高點上,俯視、批判涉事各方,透露出意識形態上的優越感,借此來顯示它所謂的“中立”。
四、結語
本文以語料庫解讀了BBC對“南海問題”的報道,發現,BBC傾向于站在道德和法律的角度上對中菲的行為進行評判;對中國的正面評價比例較高;對雙方的評價均是負面大于正面,刻畫的都是負面形象,說明BBC不是以平等的第三方身份進行報道,而是站在道德和法律的至高點上,俯視、批判涉事各方,透露出意識形態上的優越感,借此顯示其“中立”。本研究為大數據背景下體系化地解讀媒體態度提供了新路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