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影響東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詳細介紹了影響東部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關鍵詞:東部;經濟;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不斷推動, 東部各省市地區的經濟有了迅猛的,長足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哪些因素影響,是一個值得去深入研究分析的課題。
1 東部區域經濟發展歷史因素
東南沿海的經濟條件優于內陸的歷史或淵源卻相當久遠。經濟史學的有關文獻(蘇東水,1993;蔣立文和邱信利,1995:張仲禮,1996;林凌和劉世慶,1998:蘇少之,2000;王詢和于秋華,2004)表明:盡管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但早在三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開始出現南移的傾向;唐朝時期,江南地區的農業實現了由粗放型的開發轉向集約型的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區,長江三角洲成為成熟的農業經濟區,沿海地區的對外貿易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甚至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泉州、廣州,唐朝政府曾在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揚州等城市設置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從宋元開始,東部沿海地區逐漸人口密集,商業發達,出現了許多城市;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其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長三角的棉紡織業、絲織業、糧食市場,閩粵沿海地區的對外貿易、經濟作物的栽培等,在全國經濟中都占據顯要地位,中、南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優勢已經十分明顯;對外交流的廣泛和頻繁使東南沿海一帶形成了良好的商業、創業文化,雖然封建統治者出于政治上的考慮設置了許多阻礙外貿發展的障礙,但沿海地區的商品經濟仍然在民間得到蓬勃發展,民間貿易的欣欣向榮曾迫使政府不得不開放海禁。在鴉片戰爭前夕,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紛紛淪為列強侵略、瓜分全中國和控制、滲透內陸地區的據點,在畸形和扭曲的發展或倒退中,沿海與內陸進一步加劇了分化,在清朝時期獲得迅速發展的東北地區也經歷了同樣的命運;新中國成立之初,盡管國家積貧積弱,但70%的工業集中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東南沿海歷史上的繁榮興盛、近代與內陸地區的分化等現象同樣可以用新經濟地理學原理、產業集聚機制等加以解釋,但這不是本文的任務,這里說明這些只是為了強調東部沿海相對于中西部內陸地區一直是優勢區域,強調外生的區位條件、歷史的偶然性等因素對產業集聚機制在現代起作用時的方向性影響。下面從歷史回到現實考慮產業集聚在東部沿海的具體發生。
2 東部區域經濟發展政治因素
當1978年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重大轉折后,我國接受國際的資本、產業轉移具有了可能性,但這卻不是一蹴而就、全面鋪開的,而是在時間上有先有后,空間上逐步擴展,政策上優惠不同。最先接受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并且享受的政策也最優惠的是南部沿海,這以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為標志。這種政策因素與南部沿海本身具有的沿海、接近港澳、歷史上與海外聯系密切等區位或經濟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結合使南部沿海地區獲得了產業在局部范圍內首先集聚的優勢,南部沿海的產業發展外部有廣闊的海外市場、內部也有龐大的本地市場,資本和技術有外部來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又有內部來源,這就使得南部沿海地區在國內其他地區幾乎仍完全處于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極短時間內獲得迅速發展,南部沿海內部的包括內生增長在內的循環累積因果機制和從國內附近周邊地區吸納生產要素的跨區的循環累積因果機制都得到啟動。從南部沿海內部(特別是近海地區)較小規模的空間層面例如鄉鎮、縣、地級市這樣的范圍上看,產業集聚也如火如荼,自由市場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十分活躍。這樣,相對于其他沿海地區及內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迅速成為明顯的優勢區域,隨著產業集聚的循環累積因果機制進一步在空間上擴展,或者,簡單地說,當南部沿海與其他地區發生越來越多的區際經濟聯系后,南部沿海因為先期的優勢不斷地由近及遠吸引其他地區的生產要素,內部的投入產出聯系和資本積累也越來越多,內部的共享效應、匹配效應、學習效應(知識創造、知識溢出、知識關聯、分工和技術進步)也得到越來越充分的發揮或實現,而關鍵之處是,這是一個循環累積的過程,能夠自我加強。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放14座沿海城市,并在部分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后,對外開放進一步在東部沿海推進,1990中共中央、國務院又作出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同時,在十來年的從單純的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變期間,全國各個地區的產業集聚也在鄉鎮、縣乃至地級市這樣的空間層面上廣泛發生,其中,除了南部沿海的近海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外,要以浙江沿海的民營經濟和江蘇南部的鄉鎮集體經濟發展最具特色和最為成功,而江浙的蘇杭一帶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上海更因為近代被西方列強占領成為它們掠奪、控制內地的重要據點而擁有相對較好的產業和經濟基礎,后來也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重要制造業基地并得到大力發展。因此,長三角在改革開放前就是一個優勢極其明顯的區域,其優勢表現在人口密集,城市眾多,地理空間緊湊,又處于整個東部沿海的中部核心位置,襟南帶北,無論是考慮區域內部還是考慮與海外的經濟聯系,運輸和貿易成本條件都十分優越。這樣,隨著在1990年之前長三角已經較早地擁有多個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更是帶來了重大的政策優惠,于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長三角迅速成長為繼珠三角之后的第二個產業集聚的中心區域并顯示出更強的集聚力,成為吸引外資和接受產業轉移的第二個核心區域。長三角在集聚內部生產要素的基礎上不斷吸納鄰近腹地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制造業產品既大量出口海外又覆蓋本區域市場并輻射中西部等其他地區,產業集聚機制在空間上的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范圍和加強力度。由于長三角地理空間的密集和緊湊,區域內部的共享效應、匹配效應和學習效應也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或實現,這又進一步增強長三角的集聚力。
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的對外開放盡管以珠三角和長三角為中心,但北部沿海(環渤海地區)也已經有不少同步開放的城市,例如1984年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已經包括了山東的青島和煙臺、天津、河北的秦皇島、遼寧的大連。但北部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基礎條件明顯不如珠三角和長三角,地理空間也相對分散,所享受政策的優惠程度也明顯不及經濟特區和浦東新區,更重要的是在開發開放的時間上已經滯后,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已經成長為集聚中心的前提下,這些地區在吸引外資、產品出口方面的優勢就明顯遜色一籌。盡管如此,環渤海地區相對于這些地區鄰近的內陸腹地而言卻具有天壤之別的優勢,此外還與日本、韓國距離較近,因此,這些地區也發生著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對外吸引了較多日本、韓國的投資,在吸引其他國家的投資方面也占有一定的份額,對內則就近吸引、吸納區域內部和鄰近的內陸腹地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一個環繞著渤海灣的制造業經濟帶近年來已經日益突出,其中的天津因近代的工業基礎較好、擁有大型港口和2005年天津濱海新區又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等因素而日益成為環渤海地區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產業集聚中心,環渤海地區的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則具有特殊的優勢地位,京津共同構筑的人才高地為兩地的產業集聚”提供著強大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林凌,劉世慶.中國東南沿海經濟起飛之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林毅夫,蔡防,李周沖國經濟轉型時期的地區差距分析.經濟研究,1998(6):3~lO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