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摘 要:現階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推動,小學低年級語文詞句訓練不再是傳統的死記硬背了,語文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字詞句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內容,對詞句的理解是理解文章學好語文的關鍵,教師對學生字詞的訓練應該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出形式多樣的訓練方式,讓小學低年級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本文主要從具體的詞和句的訓練探究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字詞訓練;有效方法
字詞是語文課文的構成內容,對字詞真正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讀懂文章并理解文章,在小學階段,每一篇文章中都會有學生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教師通過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新字詞的講解不斷積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課文理解能力。下面是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總結的有效方法。
一、 詞的訓練
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帶領學生理解詞義時要結合上下文,在課文中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充分聯系上下文的內容,而不是單純地對詞義進行講授,這樣學生不容易理解。
(一) 演示法
在小學課文中出現抽象的動詞或者表達某種狀態的形容詞時,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演示來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例如一年級的課文《司馬光砸缸》,有一次,司馬光跟小伙伴們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馬光砸缸時的“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個小石塊和一個玻璃杯,教師用小石塊把玻璃杯弄碎的動作,幫助學生理解“砸”字,自然延伸到司馬光砸缸。蜻蜓身上沾滿了水,為什么是“沾”呢?教師讓學生上臺,把學生干凈的手在黑板下面的粉筆末上碰觸了一下,于是就沾上了粉筆末。通過教師形象生動直觀的展示,將詞語使用到具體的情景中有利于學生對詞義的理解。
(二) 觀察法
在小學課本中很多插圖對課文中詞的意義很清楚地表現出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繼續仔細觀察,便能理解文中很多難以理解的詞義。例如,在《窗前的氣球》這篇課文中,科利亞生病了,住進了醫院。他得的是傳染病,醫院規定,誰也不準來看他,他也不能到病房外面去??评麃嗢o靜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著窗戶。從三樓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對面的樓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見。他覺得真沒意思。突然,一個紅氣球搖搖擺擺地飄了上來,在科利亞房間的窗戶前停住了。握停了一會兒,開始一上一下地動起來,這是怎么回事?科利亞仔細一看,氣球上畫著一張可愛的小臉。這下他猜出來了,準是米沙想的招兒??评麃喌男那橐幌伦雍昧嗽S多。他好像看見米沙拉動拴著氣球的繩子,幾個同學站在四周,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觀察課文的插圖來讓學生理解“搖搖擺擺”這個詞語,通過學生的朗讀和插圖的結合,很容易理解課文中的詞義。
(三) 造句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最好是通過不斷地運用來加深對詞義的理解,并不斷積累詞語,有利于語文的學習。在具體教學中,有的詞語只能通過造句來理解詞義。例如,小學課文中的關聯詞,教師不能通過語法來解釋,畢竟不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生心理,教師只有帶領學生在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進行造句,通過學生自己的造句真正理解詞義。教師在教授關聯詞“只要……就……”時舉例為“只要明天不下雨,我們就去春游”。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始造句,通過學生的造句加上教師的指點,學生就會真正理解詞義,并更好地應用。
二、 句的練習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句子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訓練,在一篇完整的課文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小學低年級學生來理解句子。
(一) 看圖想象
小學課本中有很多插圖是反映課文句子意思的,當學生不理解句子意思時,教師可以通過課文中的插圖,讓小學低年級學生通過聯想來理解句子意思。在小學一年級《小猴子下山》一文中有:“一只小猴子下山來。它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了,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边@幾句話中的“掰”、“扛”、“扔” 和“摘”都是動詞,學生對這幾個動詞不理解,所以很難理解句子。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熟讀課文,在針對這幾句話仔細觀察插圖,一邊觀察一想象,學生就能理解這幾句話的意思,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
(二) 重點詞解
在小學低年級的課文中,只要將重點詞語的意思理解了,整個句子就能正確理解了。例如,在小學二年級的課文《難忘的一天》中:“1984年2月16日,是我最難忘的日子,我為鄧小平爺爺做了電子計算機表演。” 這句話的重點詞語是“難忘”,通過對“難忘”的理解來理解整句話,這就是理解了重點詞語,學生就很容易明白為鄧小平爺爺做的電子計算機表演是很難忘記的,所以是很重要的一天。
(三) 句子比較
在小學低年級的課文中,會有很多非常優美的句子,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讓學生來理解句子。例如,小學課文《清澈的湖水》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一只游船在緩緩行駛,船頭兩側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著一條長長的波紋?!苯處熃o出的比較句子是:“一只船在緩緩行駛,船頭兩邊有浪花,船尾還有很長的波紋。”教師帶領學生對這兩句話進行對比,讓學生比較哪句話更好,通過學生的朗讀比較,給出的答案是課本中的那句話好,課本中的這句話將浪花描述成卷起,對浪花的形狀進行了描寫,描寫的效果更好。教師通過句子的對比,加深了課文句子的理解,并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詞句的講述不再是死記硬背的要求,而是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引導學生不斷理解。詞句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要通過具體的辦法進行詞句訓練,并尋找有效的辦法。
參考文獻:
[1] 宋曉娟.小學低年級語文如何通過詞句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J].成功(教育版),2012,(9):164.
[2] 平措.淺談低年級積累與運用詞句的能力培養[J].考試與評價,2015,(12):57-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