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勇 余有勇
[摘 要] 海南具有無可比擬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具備了建設國家公園的基礎條件。在海南大力推進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歷程中,建設國家公園也能更加有效的保護開發利用海南珍稀的熱帶雨林資源。通過深入調研,海南鸚哥嶺地區是一片以熱帶雨林為主體的天然林分布區,保護區內的熱帶雨林和生態系統保存的較為完整。本文從資源條件、適宜性條件和可行性條件三個方面標準出發探索以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建設國家公園的基本條件。
[關鍵詞] 海南;鸚哥嶺;國家公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2
[中圖分類號] F590;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1- 0210- 03
0 引 言
為了保護一個或者多個典型的完整的生態系統,從國家層面建設的為生態旅游、教育、科學研究提供場所而劃定的區域。該特定的自然區域通過政策法規層面劃定從而更好的對該地區進行特殊的保護、管理。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國家公園概念,它既不是簡單的自然保護區更不是一般的旅游景區。
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Geoge Catlin)首先提出“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的概念。由于是第一所國家公園概念,國家(National)是區別于私有,公園(park)則是為了強調其公共屬性,國家公園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可供民眾游覽的保護區。自從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國家公園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目前,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近1萬個國家公園。
美國黃石公園在建立之初,就以法令的形式明確表示:“國家公園服務體系是為了保護風景、自然和歷史遺跡、區域內的野生動物,并為游客提供娛樂場所而建立的”。因此,在美國,國家(National)是區別于私有,公園(park)則是為了強調其公共屬性,國家公園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可供民眾游覽的保護區。
1 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現狀
關于完整的國家公園概念在我國建設的時間上比較晚。第一個稱謂上叫做國家公園的是于2008年在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但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國家公園概念,實際上在我國已經有了很多類似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如,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國家海洋公園、國家遺址公園等諸多類型。隨著旅游業的興旺,我國自然保護區發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已建立了不同級別、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 698萬公頃,占陸地國土面積的7.64%。國家公園的創立是對未來信念的一種表達,是人類實現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
海南的生態系統相對獨立完整,經過幾千年的歲月加之獨特的地理地貌形成了以熱帶雨林為核心的生態系統。由于交通原因使海南保持著優良的生態環境,較低的人口密度,較好環境資源。獨特的熱帶氣候是海南的動植物資源保存較為完整,森林覆蓋率達61.9 %。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也較為完善,其中海南特有的動植物資源尤其珍貴,為人類動植物資源的基因保存上意義重大。符合國家公園內應具備資源的國家代表性,擁有具有國家或國際意義的核心資源的條件,并且海南具有全球或全國同類型自然景觀或生物地理區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區域(中國唯一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地區)。珍貴的自然遺產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使海南島具備建立國家公園的條件,通過國家公園的建設,能夠有效地保護海南熱帶雨林等珍貴的自然遺產。
2 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建設國家公園條件分析
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地區的鸚哥嶺在2004年7月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為了省級自然保護區。本文以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唐芳林博士的資源條件、適宜性條件和可行性條件等三個方面標準出發探索以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建設國家公園的基本條件。
2.1 資源條件
首先,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具有高度原始性的完整的生態系統。鸚哥嶺保護區的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熱帶雨林及其生態系統,同時也是中國單位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通過實地勘察和數據整理發現,鸚哥嶺地區較為完整的保存著我國面積最大的、連片的原始熱帶雨林,約有250多平方公里,而已經命名的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其連片的熱帶雨林也僅有150多平方公里,其他的幾個熱帶雨林保護區如霸王嶺、吊羅山、五指山等就數量上更少。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護區鸚哥嶺由于交通相對較為閉塞、又沒有經過旅游景區開發因此較為人煙稀少。整體的地理地貌和環境呈現的是原始特征,是我國非常稀有的熱帶雨林處女地。
其次,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位于全國前列。在保護區內部有大量豐富的生物,其中維管束植物2000種以上,包含著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5種,Ⅱ級17種,海南特有植物132種;陸棲脊椎動物279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Ⅱ級36種,有31種列入CITES公約,51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有15種動物為海南島特有種(占海南島的65.2%),有64種是海南島的特有亞種(占海南島的68.8%);還包括大量的稀有珍貴的昆蟲種類,約有15目99科456種。鸚哥嶺森林具有比海南其他林區更高的物種豐富度,其森林原生性較強。
2.2 適宜性條件
2.2.1 區域面積及資源的適宜性
位于東經109°11′27″~109°34′06″,北緯18°49′30″~19°08′41″的鸚哥嶺海南省級自然保護區,南北寬約33 km,東西長約39 km,保護區地跨白沙、瓊中、五指山、樂東、昌江5市縣,總面積50 464公頃,南北寬約33 km,東西長約39 km,區內最低海拔170 m,最高海拔1 812 m。海南島國家公園范圍可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核心,規劃區域主要集中在海南中心部位,面積約10 000 km2。
2.2.2 可觀賞性和游憩適宜性
鸚哥嶺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有著優美的山岳、熱帶原始森林景觀,珍禽異獸,大河、瀑布、人文景觀等。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周邊有6個鄉鎮19個村委會103個自然村,18 337人,其中黎族有16 443人,占總人口的89.7%,其余的是苗族,有1 894人。自然保護區周邊人口世代以農耕為主,保留了較為原始的耕作和生活方式。適度的開發原始自然生態和黎苗文化為主題旅游項目能夠在實現資源保護的前提下,開展旅游、拓展、科普教育等活動。
2.2.3 資源管理與開發的適宜性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市縣內具有區域內的優秀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條件,滿足在資源管理和開發上可操作性較高,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環境條件與建設國家公園的管理和開發不沖突的條件。鸚哥嶺保護區是海南島陸地保護區的中心樞紐。鸚哥嶺保護區位于海南島中南部,其東面為五指山保護區,東南面為吊羅山保護區,西南面為尖峰嶺、佳西、獼猴嶺三大保護區,西面為霸王嶺保護區,北面為黎母山保護區。鸚哥嶺保護區在其中起到紐帶連接的作用,使海南的單體面積小,島嶼破碎化的保護區得到連成一個整體成為現實,因此,它是海南島保護區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心樞紐。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建設國家公園在區域上規劃上,其邊界易于識別和確定。劃入國家公園的土地利用類型應適合于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2.3 可行性條件
2013年,黨的十八大在頂層設計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國內在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探討上有了政策依據。國家公園的建設通代表一個地區的整體生態旅游環境,在世界范圍內屬于最高檔次的特殊旅游和生態保護項目建設。
海南從2008年就開始準備建設國家公園。海南島國家公園范圍初步定為由海南中部熱帶雨林核心地區構成。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與海南省前期規劃區域相符,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建設我國第二個國家公園,從海南省對于建設國家公園的準備工作看出海南省對建設國家公園的支持力度,在國家政策導向和地方政府的戰略規劃上,海南省建設國家公園已經具備良好的政策條件。
3 海南建設國家公園的意義
3.1 強化生態系統保護,緩解海南保護與發展的沖突問題
海南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發展和保護的矛盾突出的現實,有必要強化生態系統保護。通過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緩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以建立科學的自然保護體制為目的,完善保護區體系,提升海南自然資源保護管理水平。鸚哥嶺地區森林與鸚哥嶺的地形地貌一到影響海南全島氣候,保護鸚哥嶺地區森林植被,將從根本上影響海南島整體氣候,強化海南島的生態系統。
3.2 解決保護區交叉重疊的矛盾和問題
目前自然保護區、林區管理部門、地方政府等多重機構對保護區進行管理保護,在鸚哥嶺保護區周邊有五指山保護區、吊羅山保護區、霸王嶺保護區、黎母山保護區等等各類自然保護區,在地域上相互交叉重疊,在管理上存在權責交叉,從而導致保護的效率下降。因此以鸚哥嶺核心雨林地區建立國家公園,有利于建立以資源產權為主體的管理體制,解決現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破解目前自然資源保護多部門監管但效率低下保護不利的困境,通過區域立法形式實現“一園一法”,提高對保護區的管理和保護效果。
3.3 保護海南主要生態植被,保證民生安全
鸚哥嶺地區具有最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特征,每年降雨量較大。同時,保護區周邊內核溪流眾多,且島內兩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也在此地發源,多處水系經此匯聚左右著島內的水系形態。因此,建設國家公園能更好的保護好鸚哥嶺的植物資源,改善水系源頭的生態環境,生態的合理保護有利于增加這兩條島內生命河流的容水量,提高水源質量,對島內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4 解決自然資源保護資金匱乏的困擾
目前,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資金投入來源多樣管理較為混亂,管理部門各自為政很難有效對整體優質自然資源進行系統保護合理開發,建設國家公園資金來源有了較好保障管理部門唯一。國家公園建設是從國建生態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由國家財政來保證建設投入和運行費用,從根本上解決自然保護資金不足的問題。
3.5 調動地方政府的自然保護積極性
自然保護區具有全民的公共性,但是有可能會對地方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沖擊。國家公園模式能有效破解自然保護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國家公園通過國家的戰略資金和建設較好的自然生態保護,又能帶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樣能夠調動地方積極性,把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結合起來,促進自然保護事業發展。
4 結 語
綜上所述,海南以鸚哥嶺為核心建立國家公園滿足資源條件、適宜性條件和可行性條件三個方面標準出發探索以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建設國家公園的基本條件。建設以海南鸚哥嶺為核心的國家公園,將有效地保護海南熱帶雨林等珍貴的自然遺產,特別是鸚哥嶺區域周邊的五指山保護區、為吊羅山保護區、霸王嶺保護區、黎母山保護區等等各類保護區地域的珍貴自然遺產資源和優良生態環境。另外,結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和海南省對于建設國家公園的準備工作,可以看出,海南省建設國家公園已經具備良好的歷史機遇和政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