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偉
摘 要:自然遺產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最珍貴的自然財富,也是屬于全人類的寶貴財產。國家公園便是為了保護自然資源與自然遺產而專門劃定的自然區域,也是傳統自然保護區和旅游風景區生態資源整合與管理升級的創新模式,其擔負著維系自然遺產可持續性發展的重大職責,因此對其進行創新管理意義重大。尤其是在旅游視角下對其管理進行創新,更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本文從國家公園的價值入手,對國家公園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就國家公園旅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對國家公園旅游管理的發展建設思路進行探索,并對國家公園旅游管理模式的創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旅游管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
美國學者喬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 是最早提出“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這一說法的人。他在1832年的外出考察中看到在美國境內有許多野生資源、土著文明、原野都由于建設的需要而被破壞了,為此深感擔憂。他針對看到的這些被破壞的現象談到“保護這些并不難,僅須國家采取一些保護規定,將一些區域劃為一個大公園。一個國家公園,里面有野生資源也有人,保持里面各類資源的原貌,嚴禁在里面隨意進行開發,以給人自然的美感”。不久,這一詞匯就相繼在不少的國家得到使用,雖然各自的具體意思有些差異,主要含義都是指生態保護區而言的。
一、國家公園的價值
國家公園是為人類感受自然和休閑而設立的有著社會意義的大眾性生態資源公園,它的有關管理活動都有可靠的理論支持。其作為一種大眾化福利措施的運行載體,為人們的業余休閑提供了充足的自然空間。在現今注重生態建設的大環境中,劃分國家公園有著不同凡響的政治意義。
國家公園這一說法自從在1832年被提出以來,其在享受“大自然美感”、保障“人們自然休閑”、增強民眾自然意識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逐漸得到各國的認可,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很大的國家公園潮,使國家公園在120多個國家與地區中相繼涌現。由國家公園這一說法產生的背景來看,大眾對于野生資源的原始保護和自然生態休閑需求是其興起的深層動力,而這一說法能夠維系的主要原因則在于各國在規劃上對于設立國家公園所給予的大力支持。
二、國家公園發展的影響因素
影響國家公園的區域劃分、管理、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生態關注度、公益化倡導程度、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環境保護程度等因素。由對旅游管理的相關調查看出,各國對于旅游管理呈現出兩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旅游有關資源的市場化的運作,充分發揮對各類景區的監督作用,引導他們正常地發展;二是,許多國家從自身的文化保護責任出發,逐漸重視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景區,扮演著歷史文化保護者的角色,公益化倡導程度大幅提升。這樣一來,可給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發揮提供廣闊的作為空間,有利于國家公園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
三、國家公園旅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遺產資源,這些遺產所在地的國家級標簽地行動和相應的保護措施與法規,已逐漸得到重視與落實。但這些遺產所在地管理的公益化程度還不高,有的地方管理分散,一些法規的內容還不夠完善,致使相應的執行力不強,沒有很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四川、山西等地剛設立不久的一些國家公園試點,也存在著上面提到的問題。綜合來看,我國自然遺產地的旅游管理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制度保障不健全、管理目標不明確、缺乏規范化意識、以及管理程序混亂等方面。總之,在部門管理與產權上的規制不清晰是導致我國自然遺產地治理效果差的主因之一;而價格規制、質量與數量規制、教育規制、環境規制等基本層面,存在著中央與地方、部門與地方、地方與企業的多元格局的權益博弈,對門票經濟的追逐,導致自然遺產的公益性價值流失。
所以,為了有效地保護好我國的自然遺產,迫切需要對各個自然遺產地國家公園進行統一管理。經全面分析我國自然遺產的不同種類、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態休閑需求、旅游自然化意向、以及現行制度等層面后,認為可以采用國家公園模式來治理自然遺產地。在治理中選擇“中央部門直管”的方式和“由零起步、分部納入”為主的發展措施,具有明顯的中國治理模式特色;而在形成國家公園旅游規制體系中,將保障野生資源原貌、維護自然系統健全、為人們休閑提供滿意服務確立為目標,是我國關于生態保護政策在國家公園管理中的集中體現,由此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在自然遺產地旅游規制方面的的進步。
四、國家公園旅游管理的發展建設思路
在國家公園旅游管理中,宜于采取以下的思路:以保護生態、維護生態系統健全的有著我國特色的自然環境理念為方針,以環境保護、生態教育、技術開發與自然休閑為主要方面,積極引進先進的理念,改進管理方法,把區域自然保護的所有要素都列進管理范圍,把國家公園徹底放在社會的監督之下,采取公眾化監督和嚴格保護相結合的保護方式,以做到無害發展、持續發展、低消耗發展。具體就是將自然資源和人們休閑二者結合起來,通過科學管理吸引公眾,讓關注生態發展與對自然休閑感興趣的人們逐漸進入,引起大眾的普遍關注與接受他們的監督。同時深入挖掘區域內獨特的自然資源,把良好的自然資源加工成生態產品,從而促進附近區域的經濟發展。在旅游產業布置方面,按照“游于內、居于外”的原則來做布置,以“行、住、吃、游、購、玩”為中心進行資源分配,在周邊城鎮建設公園管理服務設施和旅游所需的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服務設施,為游人提供與自然景觀協調、安全方便的服務,減少對園內原始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影響。讓區域內的職工群眾和企業參與旅游服務、文化娛樂業、旅游產品、通訊物流、旅游地產、綜合貿易等產業發展,實現轉崗就業和轉型發展的目標,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保護和保護下的合理利用,使之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和美麗的中國樣板。
五、對國家公園旅游管理模式的借鑒
經過對國內外知名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式和保護制度的認真調研考察,發現世界各國因國情的不同,國家公園的旅游管理也不同,由整體看,主要的類型有以下3種,橫向管理型、地方自治型與聯合管理型。經對這些管理類型進行分析,找出了它們所具有的一些共同之處:一是在所有權上,將國家公園看成是全民的資產,以公產的方式來進行管理與開發,一切從維護全民利益來考慮。二是在管理思路上,設立統一規范的組織部門與健全的管理體系,在保證政府一定投入的前提下,吸收社會各方的閑散資金,以拓寬資金渠道。三是在中心任務上,各類型均是以保護環境為國家公園的主要任務,保證符合相關標準與可持續發展,而且還考慮休閑、教育等不同功能,盡量減少旅游開發,各國在國家公園中心地帶以外允許用于開發的面積各不一樣,瑞典是25%、法國16%、美國7%。四是在管理模式上,進行管理和經營分離,國家公園管理機構主要負責資源保護和公共服務等,公園內盈利性商業服務等通過特許經營方式進行招標。五是在監督機制上,強調公眾和社區參與,將社會大眾和地區居民納入監督體系,保證監督機制具體有效。
參考文獻:
[1]張海霞,汪宇明.旅游發展價值取向與制度變革: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啟示[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8).
[2]陳耀華,黃丹,顏思琦.論國家公園的公益性、國家主導性和科學性[J].地理科學,2014(3).
[3]李經龍,張小林,鄭淑婧.中國國家公園的旅游發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
[4]彭紹春.中國風景名勝區和美國國家公園開發與保護比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5]李金路,王磐巖,賈建中,等.我國風景名勝區分類的基本思路[J].城市規劃,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