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瓷紋飾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審美認知,宋代陶瓷裝飾藝術就深受其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所影響,在審美意識上文化氣息相對較重,與唐代的雍容華貴相比,尤顯得端莊典雅,清爽簡約。甚至連紋飾式樣都減少了許多,宋人追求的就是一種純粹的清逸脫俗,這些都與他們的社會人文大環境相貼合。
關鍵詞:裝飾藝術 紋飾 多樣性 裝飾技法
經過了唐五代的發展,至宋朝,我國陶瓷藝術在工藝及美學造詣上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進入一個成熟階段,迎來了歷史上陶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無論在器型塑造還是釉色表現上與前朝相比都有了很大突破,有些方面更是開創了歷史先河。
宋朝受道家美學思想的影響,在陶瓷造型上追求簡約流暢,在釉色裝飾上崇尚自然天成。越來越多全新的工藝手法被發掘,尤其許多在燒制過程中形成的各色各樣紋理、開片,更是成為宋朝開辟的獨特風格。這些天然形成的釉色和紋理,本應是燒成品上的瑕疵,卻在道家自然無為的理學思想滲透下,偶然性變成了美的標志,逐漸成為一種新潮的藝術特色。而陶瓷裝飾是跟隨著制瓷技術的成熟以及一定階層人們的審美需求產生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有相對的針對性。
陶瓷器物之上的裝飾紋樣是怎樣產生的?這就要從裝飾紋樣的起源說起。古代社會中,人們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或偶然或必然的圖案符號,也因而觸發了他們的靈感,漸漸演變為各式各樣的紋樣。這些是除了語言之外能夠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的另一種方式,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它們在歷史的行進過程中又慢慢形成了裝飾性的紋樣。遠古社會,對天地的信奉又讓古人對自然觀察至微,記錄下了更多的圖案符號,更加豐富了后世的裝飾藝術。陶瓷紋飾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審美認知,宋代陶瓷裝飾藝術就深受其重文輕武的社會風尚所影響,在審美意識上文化氣息相對較重,與唐代的雍容華貴相比,尤顯得端莊典雅,清爽簡約。甚至連紋飾式樣都減少了許多,宋人追求的就是一種純粹的清逸脫俗,這些都與他們的社會人文大環境相貼合。
如果按照裝飾工藝分類,陶瓷裝飾可劃分為胎裝飾、釉裝飾、彩裝飾三大類。這幾種裝飾方法有時會結合使用,有事單獨作用,表現出各式各樣的裝飾效果,又使得陶瓷裝飾藝術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胎裝飾是一種直接在胎體表面進行作業的裝飾方式,可以對胎器本身進行鏤、刻、雕、剔、劃,也可在胎表之上貼塑,大多于上釉之前作裝飾,也有少數于上釉之后。胎裝飾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印花、刻花、劃花、剔花、貼花、堆塑、填彩、鏤空等等技法,其中,模印是宋代印花裝飾的主要手段。在這時期,很多窯廠在制陶工藝中,也借鑒使用了這種手法,如定窯,磁州窯,耀州窯等,而一些制作精良的陶制小工藝品多是采用模制方法。劃花是利用尖利的工具在坯體上劃出預先定好的圖樣,劃花種類繁多,有釉劃花、胎劃花、普通劃花、白地黑繪劃花、珍珠地劃花等等,應用也非常廣泛。刻花技法是用刀具在坯體表面以斜刀刻出紋飾,層次分明,立體感非常強,主題突出。它是宋代早期瓷器裝飾的主要手法,最有成就的當屬耀州窯刻花青瓷,線條流暢歡快,題材豐富,充滿生活氣息。胎裝飾中還有許多的裝飾技法,這些手法應用于形形色色的陶瓷器物之上,呈現給世人絢爛永恒的面貌。
釉裝飾是利用釉質自身的特性以及其流離作用的變化層次或在高溫下所表現出的色彩變化而形成的裝飾效果。根據裝飾形成的過程不同,又可分為釉料裝飾和釉層裝飾,通過控制釉料中某些成分元素的多少和窯內溫度的高低不同所得到的不確定之美。在工藝上一般可分為結晶釉、窯變釉、絞釉、灑釉等。宋代窯工巧妙地利用了各種奇妙的窯變,用這種不確定性來達到更豐富的裝飾效果,隨著工藝條件日漸成熟,窯工們已經可以有意識地控制釉料的轉向變化,達到人為的地制作出不期之美。可以說,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美學境界,有開創先河的別樣美感,充實了單一色釉裝飾的伶仃局面。
陶瓷彩裝飾主要指在胎體、化妝土或釉面上以彩繪材料通過點、染、涂等手法裝飾以彩色圖案的方法,效果類似于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彩繪裝飾也是一直沿用至今且已經被大大拓寬了路徑的裝飾技法,按表現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點彩、彩斑、彩繪裝飾。宋代瓷器彩繪在北方更為流行,因為北方的陶土質地更適合繪以裝飾圖案,南方的吉州窯等也有些是以彩繪出名。對于陶土的質地不同,很多陶瓷器物可以先施以透明釉或素燒過后進行裝飾,因此彩繪又分為釉上彩繪和釉下彩繪。釉上彩繪,是直接在施過釉的器物釉面之上繪以圖案,然后稍風干后入窯燒成,紅綠彩是宋時期最著名的釉上彩繪。其中以金彩描畫花紋的描金是一種特殊釉上彩繪方式,傳世作品十分罕見。釉下彩繪一般是在生坯或素燒過的素坯上,用化學處理過的彩料描繪圖案,然后施以透明釉入窯燒成,不會刮掉顏色和磨損。釉下彩繪的方法比其他裝飾技法更為經濟、方便,可以自由表現,因此至今仍然被廣泛使用。
有觀點認為,裝飾藝術的產生多是因為出于對當下美學思想的反映,但還有一些觀點認為,這些在后來的發展成為裝飾紋樣的圖案或符號是經過了歷史實踐的考驗,在這過程中也可能會作為一種象征意義或者其他并不會牽扯到美學、藝術角度的單純圖樣來對待。通過裝飾技法的逐漸發展創新,使得這些從前不被稱為藝術的作品變成了陶瓷器物上的璀璨印記。我國的陶瓷紋樣在發展的過程中非常善于吸收各種文化元素,經歷了千年的沉淀,留給現代人無價的文化寶藏。同時陶瓷裝飾藝術具有深厚的民族內涵,依托于當時的人文環境,逐步塑造了完備的裝飾藝術體系。
宋瓷講究飄逸靈動,修長簡約,這與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這些也直接影響到了宋代裝飾藝術風格的形成,他們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脫俗,是我國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對陶瓷裝飾藝術的研究能使我們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獲得更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中國陶瓷史》[M].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 文物出版社 2013
2.《唐宋瓷器裝飾藝術研究》[M]. 陳杰 濟南齊魯書社 2011
3.《宋代陶瓷紋飾精粹繪錄》[M]. 李雨蒼 李兵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 山東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