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調整的消費關系是有特定含義的,受保護的消費者須具備一定條件,當“知假買假”者形成固定或相對穩定的組織,就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而形成不同的法律適用問題。
關鍵詞:消費者 知假買假 懲罰性賠償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知假買假”能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 55 條等,進而能否獲得懲罰性賠償的問題,理論與實踐中長期存在爭議,且難以定論。2014 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食品藥品規定》)出臺,第 3 條明確了“知假買假”行為不影響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其仍可以獲得懲罰性賠償。近日,最高院在給國家工商總局的意見答復中,認為不宜將食藥糾紛的特殊政策推廣適用到所有消費者保護領域,除購買食品、藥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筆者認為,“知假買假”不受也不應受《消法》的保護。
二、消費者的界定
《消法》第 2 條規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北緱l規定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卻未明確“消費者”具體概念。從域外立法例來看,多數國家和地區通過界定消費者概念的方式確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的調整范圍,主要有以下三種立法模式:一是通過反向排除的方式界定消費者。如日規定,消費者是為經營事業目的之外締結合同的自然人。二是正面表述消費者的概念。如美國規定,消費者是指為了個人、家庭成員或者家庭目的而購買商品的個人。三是混合立法模式,即對消費者的界定既有正面表述,也從反向予以排除。
目前,學界根據此條文來判斷“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三種觀點:
(1)根據購買者的購買目的、動機來判斷其是否屬于“生活消費的需要”,進而否定“知假買假”者的消費者地位。知假買假者在明知經營者存在欺詐的情況下 ,而仍然購買 ,以獲得雙倍賠償 ,這種購買動機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為生活消費。因此,按《消法》第 2 條規定,應否定“知假買假”者的消費者地位,其權益也不應受《消法》保護,自然也不能適用《消法》規定獲得懲罰性賠償。
(2)以購買者購買后是否轉售來判斷其是否屬于“生活消費”,進而肯定“知假買假”者屬于消費者。王利明教授認為,購買商品和接受勞務本身就體現著消費者一定的經濟利益追求。因此,任何人只要其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目的不是為了將商品或者服務再次轉手,不是為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易活動,其便是消費者。只要“知假買假”者購買商品不是為了銷售,不是為了再次將其投入市場交易,就不應當否認其為消費者。
(3)以購買的物品屬性來判斷其是否為“生活消費”,進而區分“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消法》的起草人之一何山認為,只要購買的是生活消費品,無論是為物質文化生活而直接消耗,還是為打假并獲取物質利益,同樣屬于生活消費,購買者都是《消法》所保護的消費者,進而都可以獲得《消法》所規定的懲罰性賠償。
筆者認為,因為 《消法》要維護經濟秩序,當然既要保護消費者也要保護經營者?!断ā分再x予消費者三倍索賠權,是基于其在交易中與經營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狀態,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為保障交易雙方的平等與交易的公平,才對消費者予以特別的保護。“一方面,法律賦予消費者諸如知情權等各種權利,以使消費者得到相應的信息,消除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平衡性; 另一方面,在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法律予以特別的救濟?!憋@然,以索賠為目的,形成組織或者以買假索賠為業的,不屬于消費者;而“知假買假”者即便以索賠為目的,只要其沒有形成組織或者并非以買假索賠為業,仍可將其界定為消費者。當“知假買假”者形成固定或相對穩定的組織,由領導者通過策劃、指揮其他成員進行買假索賠時,這些所謂的“知假買假”者就不能再被確定為“消費者”。
三、 “知假買假”的法律適用
在界定“知假買假”者身份的基礎上,對于“知假買假”的消費者,其仍應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而對于“知假買假”的非消費者適用法律的問題則需要進一步探討。
職業打假者購買不合格食品、藥品后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并依照產品質量法第四章和合同法第七章、第九章的規定處理?!懂a品質量法》第四章是關于“損害賠償”的規定;《合同法》第七章、第九章分別是關于“違約責任”與“買賣合同”的規定。也就是說,當“知假買假”的非消費者購買商品后,其與經營者產生的合同糾紛作為民事合同糾紛、適用一般合同法律規范即可,無需適用傾向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消法》等特別法。當其因所購商品而遭受有財產、人身損害時,可以適用《產品質量法》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作為受害人而適用《侵權責任法》請求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侵權責任。
此外,我國《食品安全法》第 115 條規定,“有權處理的部門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及時處理,不得推諉。對查證屬實的舉報,給予舉報人獎勵?!必斦俊夜ど炭偩?、國家質檢總局于 2001 年 10 月聯合發布了《舉報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活動有功人員獎勵辦法》;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也于 2011 年發布了《關于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的指導意見》;一些地方也出臺了舉報獎勵的規范性文件,但上述獎勵辦法僅適用于有限的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犯罪活動;而有關舉報獎勵的指導意見也多是原則性規定,并無獎勵實施的具體方法。因此,建立健全行政獎勵制度,尤其是在食品藥品領域的懸賞舉報制度,是促使職業打假者向職業舉報者轉變的關鍵因素。這也是避免“買假索賠”式的私人執法只獲取激勵而難以實現執法效果的必要路徑。
參考文獻:
【1】劉保玉 魏振華,“知假買假”的理論闡釋與法律適用,法學論壇,2017年第3期
【2】郭明瑞,“知假買假”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嗎?—兼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范圍,當代法學,2015年第6期
【3】宋征,胡明,從王海打假案看知假買假者是否消費者—法解釋學意義上的分析,當代法學,2003年第1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