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典小說《魯濱遜漂流記》被多次改編成影片作品。受資本主義不同發展階段文藝思潮及電影技術發展的影響,改編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從早期版本的忠于原著,到20世紀中期多個國家積極參與改編以傳達本民族的價值觀,再到現代社會體現人的異化與人性的回歸,《魯賓遜漂流記》的影片改編始終契合時代思潮,緊跟電影技術的發展步伐。
關鍵詞:魯濱遜漂流記;20世紀;改變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歷經兩次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獲得了高速發展,同時受工業革命推動及對市場的需求,西方強國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至20世紀初期,世界范圍內的西方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基本完成。這個時期由于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人們對資本主義大生產帶來的弊端還未有清醒的認識,沉溺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生產力和財富之中,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財富成為人們的追求。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因表現了強烈的資產階級進取精神,及當時新興資產階級不滿足于現狀,積極開拓、謀取財富的欲望,受到人們的喜愛。19世紀末電影誕生以后,這部流傳廣泛的小說,受到人們的關注,并被多次改編搬上銀幕。電影發展早期,《魯賓遜漂流記》的電影版改編主要以片段式的場景呈現,初步具有一定的審美自覺。
《魯賓遜漂流記》的首次影片改編版本是法國導演喬治·梅里埃(Georges Melies)于1902年拍攝的《魯賓遜漂流記》,時間長度為1分17秒,主要是拍攝了小說中的兩個場景:第一個為魯賓遜和星期五正在被幾個土著人追趕,場景從山嶺至住所;第二個為魯賓遜馴養動物、給星期五誦讀《圣經》及與鸚鵡對話。因早期的電影技術尚不成熟,《魯賓遜漂流記》未被改編成完整作品。取得較大突破的是美國版的電影改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雄厚的經濟實力使得美國大眾娛樂迅速發展。1913年、1916年、1917年和1922年,美國共有四部《魯賓遜漂流記》電影和觀眾見面,這四個電影版本美國特色鮮明,影片時長突破了30分鐘,并初步具有了故事情節。其中由美國著名導演羅伯特·希爾(Robert Hill)指導的《魯賓遜漂流記》,第一次完整地呈現了小說的故事輪廓。影片有完整的故事概述,情節比較連貫,細節的處理上也很到位,較之以往的片段式呈現,進步頗大。繼美國之后,歐洲也開始出現篇幅較長的電影改編作品,1923年法國版本和1927年英國版本,兩部作品片長均在一小時左右。
在電影工業發展早期,無論是片段式呈現還是情節連貫式呈現,對小說的改編均是忠于原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歐美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上升時期和黃金時期,資產階級征服世界,渴望冒險獲取財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追求,魯賓遜流落荒島,依然憑借個人的勇敢、智慧,不但重新獲救,而且獲得巨大財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理想的化身,早期的電影改編基本把魯賓遜當作一個偶像來塑造。
20世紀中期,世界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經過二戰的破壞,歐美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社會主義也獲得巨大成功,歐美資本主義在困境中曲折發展,這一時期電影技術有了很大進步,不同民族也借用電影的形式積極傳遞本民族的聲音。這一時期對于《魯賓遜漂流記》的理解,不同國家民族也有不同意見,在歐美國家主要是反思殖民統治對其他民族的破壞,在社會主義國家和解放了的殖民地國家,則是批判否定西方的殖民統治。
1945年,前蘇聯導演列克桑德-安德利夫斯基(Leksandr Andriyevsky)導演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魯賓遜漂流記》,與早期的歐美版本相比,這部電影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價值觀色彩。影片注重電影的敘事技巧,弱化了魯賓遜的殖民者形象,資本主義對財富的狂熱追求在影片中受到批判和否定,如片中魯賓遜的冒險不是為了財富而是出于興趣周游世界,影片在魯賓遜從船只上搬運物品時特別突出了他對船艙里金錢的蔑視,并且他與星期五的關系被修正為朋友,而非原著中的主仆關系。前蘇聯版本的《魯賓遜漂流記》呈現出一種積極健康的人生觀,電影手法則是經典的蘇聯蒙太奇手法。歐美國家此時期改編作品不多,但是呈現出對殖民歷史的反思,并且星期五的魅力得到很大提升,不再以落后的野人形象出現。比較有名的魯賓遜影片有1975年英美合拍的另類魯賓遜冒險記,影片中魯賓遜不再處于中心位置,影片也以星期五命名,叫做《Man Friday》。星期五與魯賓遜同為主角,影片對星期五的土著文化給予肯定,探討了殖民歷史中西方基督教文化與非洲土著文化的沖突,發掘星期五身上的土著文化魅力,折射出西方對歷史的反思。影片最后以魯賓遜在夕陽下的海灘自殺結束,極具顛覆效果的結局,反映出西方的自我反思。
《魯賓遜漂流記》作為一部通俗易懂又充滿趣味的文學名著,無論是其文本還是改編的作品,總能帶給我們歡樂和啟發。其早期改編作品,忠于原著而充滿生活趣味,即使是早期電影技術不成熟,卻也不影響作品的魅力。《荒島余生》以魯賓遜式的冒險故事,形象地展現了現代人生活的真實狀態,啟發人們認識自我、遠離異化。《魯賓遜漂流記》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緊緊把握時代脈絡的改編作品,總能給我們以無限的啟示。這也是《魯賓遜漂流記》能夠廣泛流傳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許存勇.《魯賓遜漂流記》中的后殖民主義因素[D].安徽大學:2012.
[2]劉景枝.《荒島余生》:人海無處不漂流[J].電影評介.2008,(19):40.55
[3]丹尼爾·笛福.魯賓遜漂流記[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4]鐘鳴.《魯濱遜漂流記》的雙重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02,(3):80
作者簡介:付鵬飛(1992—),男,漢族,籍貫:河南舞鋼,單位:鄭州大學大學文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