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從“琴棋書畫”到“詩詞歌賦”無一不顯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大量的古詩詞成為了當今現代作曲家們創作的靈感,同時也為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埋下伏筆。我國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楓橋夜泊》,是中國古詩詞聲樂作品的典范之一,此曲的意境與原作者張繼所著的原詩意境不謀而合,同樣是靜謐,愁緒,意味深長。古人云:“思與境皆。”對于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亦是如此,意境是靈魂的載體,在表演過程中缺少意境,如同形式主義皆為空談。其中伴奏部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鋼琴旋律層次分明,跌宕起伏如再加入蕭音與人聲更是讓人身臨其境,流連忘返。
關鍵詞:美學、意境、聲樂、楓橋夜泊、鋼琴伴奏
所謂“意”就是指人的思想與感悟;“境”則是指一種境界。“境”字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戰國策·秦策》中,最終被唐代人所發現。“意境”一詞作為復合名詞,在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中被提到,文中說到詩有物境、情景、意境三境之分,但也沒有明確表示出對于意境的一個界限。佛經中常說“境”、“境界”,前者在我看來屬于人所向往的外物,而后者應該算是一種修養,一種佛家覺悟的至高領域。它與“意”的巧妙結合,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使“意境”一詞有了新的更為豐富的涵義。
一、詩詞中的情景交融
詩篇《楓橋夜泊》為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所作,安史之亂后,作者考取功名不成,孤身一人坐船來到江浙一帶,途經寒山寺時面對此情此景有感而發從而創作出這篇經典的七言絕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個“月落”一個“烏啼”一靜一動;一個“江楓”一個“漁火”一暗一明;一座“城”一庒“寺”一艘“客船”聲聲“鐘響”外加一“人”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現出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在對原詩深刻理解之后,幾經揣摩,二度創作出藝術歌曲版《楓橋夜泊》。注入鋼琴伴奏的新作品更是對原作的進一步升華,更加生動的刻畫出作者淡泊民利,憂國思鄉之情。此作品一出,深受各界聲樂人士的喜愛,更是成為了經典古詩詞類藝術歌曲之典范,被載入聲樂教材中,在聲樂界內廣為流傳同時也是各大型比賽中的必選曲目之一。
二、歌唱中的“聲”、“琴”并茂
此曲看似簡短實質很難把控,正如美學大師宗白華所說,意境的創生在于以情喻境,情與景的融合統一。從這一方面來看很考驗伴奏者及演唱者的水平及個人修養。記得在上美學課時老師曾說過,作品創新從本質上去創新,空間性并不大,如果說是跨界性創新反而會出現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黎英海先生正是看到這一點,所以在創作此作品時,很巧妙的通過鋼琴伴奏模仿出各種聲效,這也算是一種二度創新。一開始,(譜例1)前三個小節僅僅只有左手的一個低音純五度和聲,模仿寺廟里的鐘聲,空曠,沉穩。連續三次,從“很弱——弱——中弱(譜例1)”由弱到強,加之一點裝飾音,仿佛坐在客船上向前劃動,離著寺廟越來越近。慢慢的又從“中弱——弱——很弱(譜例2)”讓人對鐘聲有種漸行漸遠的感覺,伴奏者在彈這段時需要指尖有力,心無雜念,這也是“鐘聲”所寓意出的佛家思想,干凈,空靈。演唱者唱完前兩句,基本上每一句尾音都會有一個潤腔處理模仿古琴揉弦,加之伴奏織體右手部分在尾音處同時運用保持音拉長的效果與潤腔相伴,凸顯出深秋江畔,夜的凄涼。一個“愁”貫穿其中,點明主題,反映出詩人心中的思緒深遠悠長徹夜難眠。
最后一句出,唱段由“中弱——強——弱”將整個作品推向高潮,左手一直做“鐘聲”狀,右手伴奏連續的多音符加九連音模仿出江面上泛起的層層波瀾,不免讓人情緒跌宕起伏。結尾處“夜半鐘聲到客船,到客船”一句重復,伴奏織體回到最初的狀態由“中弱——弱——很弱”讓一切歸于平靜,鐘聲依舊,夜的靜謐,游人心無雜念。
總之,言有盡而意無窮,不管是何種創新都要求作者對原文要咬文嚼字,深刻理解,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及專業水平,更多的為廣大觀眾帶來完美的綜合視聽效果,讓其體會到作品獨特的意境之美。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美學》(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245頁
[2]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91頁.
作者簡介:
程微(1992.08-),女,漢族,職稱:學生;專業、學歷、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聲樂表演;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