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人的設計,而設計師則是針對人類的生活行為,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實施,所以設計是圍繞人來服務,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設計。李硯祖先生認為:“什么是好的設計?處于技術水平、市場需要、美學趣味等等條件變化不斷變化的今天,很難有平衡評判的標準,但有一點則是不變的,那就是設計中對人的全力關注,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 【1】李硯祖先生指出了“人”的重要性,以及人性化對設計的影響。一個好的設計需要人的參與,人是作為設計最基本的元素,設計改變人的生活,同樣人也影響著設計的發展。
陶瓷藝術是歷史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陶瓷藝術的進步。我國陶瓷藝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既有民族特色、意境和表現語言,更具有現代文明的氣息,是藝術與人性的完美結合。陶瓷藝術的完美呈現可以與雕塑、繪畫、戲劇等藝術相媲美的現代藝術。陶瓷藝術的發展,可以說是在“以人為本”的理論基礎的支撐下進行,不僅是從陶瓷的紋飾、造型還是他的銷售市場都可以看出陶瓷設計服務于人類,來源于生活,滿足人們的需要,給人們的生活增添情趣和活力,是情感與理性的交融。
一、“以人為本”在陶瓷紋飾中的體現
人類在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便開始對單調的生活產生厭倦,并希望對簡單的生活增添一縷彩虹;社會階級分層嚴重,統治者為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借助宗教、鬼神來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這樣則產生了陶瓷器上的各式各樣的紋飾,從而形成了裝飾美學。數量巨大、品種繁多的紋飾出現在各種陶瓷器上,跟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新也更新著自身的面貌。馬克思說過,“認識的內容來源于客觀世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2】即使是現實中不存在的神靈怪獸,我們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他的原型。
陶制品紋飾是人們對自然復雜感情的寄托,陶器是“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由人類創造的器物”【3】早期彩陶文化中的紋飾大多數都在器皿外壁的中上方裝飾或在器皿的內壁裝飾,究其原因其實是早期人們沒有發明桌椅,而是盤腿席地而坐,所以視點比較高,俯視看物體,看到的總是器皿的上方,所以導致紋飾如此的裝飾效果。后期人們發明了桌椅,視點發生了改變,不僅能看到器皿的上方,而且能夠平視物體,甚至是看到器皿的底部,所以彩陶的裝飾則又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器皿的全身都將有裝飾出現。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人們充分地考慮到人體工程學的原理,雖然原始人類對“人”這一因素沒有多少深入的理解,但是在不自覺中還是觸碰到了“以人為本”的本質。
馬家窯文化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器皿內壁上,四條平行弦紋上方三組舞人繞盆一周形成圓圈,人頭統一側向一邊,頭飾與尾飾分別翹向不同方向,互相牽手,舞者的形象以單色平涂的手法繪成,造型簡潔明快。當盆中盛水時,舞人可與池中倒影相映成趣。人們對彩陶盆的寓意眾說紛紜,無論人們如何審視彩陶盆上的紋飾,其實都是人們根據觀察以及根據自身的理解來詮釋。舞蹈紋彩陶盆紋飾的呈現潛在的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從微觀上表現出對“人”這個因素的聯系。
陶瓷紋飾表現人的意識形態,但人的意識會受時代性的影響,通常時代性又受到統治階級政策宗教影響,陶瓷上的紋飾也各個時代意識形態的映射。
(二)“以人為本”在陶瓷造型工藝中的體現
陶瓷藝術家通過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在實踐創作中塑造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各種可視的具象的、抽象的、平面的或立體的藝術形象。藝術家在創作 過程中,都應該立足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滲入時代創作意識,經過設計、選材、制作,最后創作出可視的、獨一無二藝術作品,給人們帶來視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其實陶瓷藝術創作同其它工藝美術一樣,受到諸如工藝、材料、制做等多方 面的限制,但也正是這些制約,構成了陶瓷藝術的魅力和永恒性。
陶瓷藝術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創造平面的二維空間、立體的三維空間的藝術形 象,通過視覺傳達給人們以表象與內涵相結合的形式美,并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通常一名設計者只為重視裝飾,而不去考慮陶瓷的造型空間變化,則會失去裝飾美的價值,而是為了裝飾而裝飾。陶器大多取其球形,其原因是因為從功能上講其受熱面較其它形狀最均勻,并能承受一定的壓力而從藝術的角度講,球形又是幾何形中最完美的形。因此,裝飾因素與器物的結構因素是緊密相聯的,陶瓷藝 術的造型設計更應受到重視。這樣說來藝術家在設計陶瓷的造型時也充分考慮到“人”的元素,在此基礎上人性化設計。
服務于人是造型藝術的宗旨,它應切合人們宗教、審美要求。在中國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也一直貫穿著藝術創作的始終。同時,尊重原料的天然屬性,承繼順應自然的基本原則,通過結合材料的自然屬性與人類的立異,設計出裝飾性與使用價值并存的作品,達到天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
當今社會中,我們離不開對陶瓷品的使用權。在陶瓷制作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使用者的購買心理和欣賞觀念,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與消費心理。所有的這一切設計心理其實都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大眾所認可。
隨著城市的不斷進步,國家經濟的提高,我們都推行“以人為本”,并將“以人文本”越來越多地集成到現代社會。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以人為本”,為人所用才是基礎,因此陶瓷設計中,個性化設計時必須考慮的一個環節,在人們使用陶瓷的過程中,都是以服務于人為初級目的,乃至于產品發展至今,在滿足方便與人的某項功能時也必須考慮的事,如何更好的滿足于人,為人服務,考慮人們在使用產品的情感化需求,功能上的需求,以及個性化的需求,這些都是人性化設計最基礎的要求。
注釋:
①李硯祖(男1954年生于江蘇泰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②《馬克思主義原理》第四章
③高豐.中國設計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李雪丹(1992.12-),女,漢族,籍貫:山東蓬萊,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
(齊魯工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