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保護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流方向。如何將數字化保護付諸實踐,是政府部門以及文化職能單位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從解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含義入手,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進而提出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化; 保護514003797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含義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就是應用數字采集、數字存儲、數字處理、數字展示以及數字傳播等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再現、復原成可共享和再生的數字形態,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要加以利用。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優勢與擔憂
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便利,使很多人為之歡呼。大量的研究認為數字化技術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發揮明顯作用,各種文化內容借助于數字化媒介在互通互融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全球共享的文化資源,推動了人類文化成果在全球的廣泛傳播。其優勢體現在:一是有益于民族傳統的保存與記錄。民族傳統文化的影像記錄,源于一種危機意識,它的原始目的就是保護文化‘活化石’。通過數字化記錄方式來對文化對象進行保存,以便于做進一步的分析、學習和研究。二是利用互聯網進行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隨著社會形態的轉變,部分傳統工藝、習俗因傳承人的大量離世致使其技能失傳或原本的意蘊發生扭曲。我們可應用數字化的手段進行展示和傳播,即把傳統工藝或習俗的流程利用數字化技術的便利,進行詳細注解,并做生動講解。在 “數字化生存”的未來發展中,利用現代化技術保存、記錄和傳播自身文化,將成為文化延續、民族發展、國家復興的必然手段之一。現代技術不僅讓人類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還賦予了文化遺產蓬勃的生命力。然而,事物一般總具有兩面性,也有學者對當前的數字化保護表示擔憂,認為將數字作品作為某一文化因素的模型是“危險的”,數字技術對于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它會使那些不具傳播強勢的弱勢文化受到來自“文化單極化”的擠壓,進而在更大范圍之內影響弱勢文化的生存條件。如《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指出,數字化既為人類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間,但也導致了“主體的喪失”。同時數字化保護僅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層傳播,難免會使影像視野中呈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淪為缺乏制作過程和深層意涵的文化碎片。技術復制時代的文化生產使非物質文化脫離了其生存的文化生態,進入一個被生產、被建構的“陌生化”過程,其獨一無二的生存世界被剝離了。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
( 1) 建設非遺數據庫
目前,數字化保護工作的重心在于非遺的數據庫建設。非遺的數字化是對非遺保護實現科學化管理的前提,也是非遺保護進入常態化階段的重要前提。其中,非遺數據庫正是數字化保護的核心組成部分。換而言之,非遺數據庫是數字化保護核心中的核心,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的確,數據庫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各級數據庫為非遺的數字存儲、管理、訪問、信息發布和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持。一方面,非遺數據庫具備數據存儲和管理功能,可以將大量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和實物等有效地轉化為數字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數據庫具備發布信息和訪問信息的功能,可以向用戶提供所需的各類信息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信息支持。所以,國家與地方始終把非遺數據庫的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國家層面,國家非遺數據庫涵蓋了非遺普查數據庫、非遺項目資源數據庫、非遺專題資源數據庫、科研庫和公眾庫等,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地方層面,各省、地、市紛紛建立了非遺數據庫和地方特色數據庫,如陜西省非遺數據庫、河北省非遺數據庫、海西州非遺數據庫、嘉興市非遺名錄數據庫等,為地方的非遺保護提供了信息平臺。
(2) 非遺項目保護中的數字化技術應用
在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數字化技術在非遺傳播和傳承中的初步應用是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另一個實踐途徑。數字化應用一方面可以以數字化的展示、展演、展覽為手段,向外來者和非遺的擁有者、傳承人進行傳播,目的是讓外來者能夠理解,讓擁有者、傳承人更加自覺; 另一方面,數字化可以改善非遺的傳承方式。目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民藝研究所與浙江大學現代工業設計研究所合作進行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研究與開發” 項目,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鐫刻藝術院進行的 “中國篆刻藝術應用軟件項目”等,均對非遺數字資源的初步應用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當下的非遺數字化技術應用是建立在龐大的數據庫系統基礎上的,而且通過智能系統的開發已經能夠實現多元化的數字展示和創新性的數字生產,是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新進展之一。
(3)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分類體系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種豐富、形式多樣,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風土人情、傳統禮儀、宗教及節慶活動等,又有口頭流傳的各種民間文學,如傳說、史詩、民間故事、寓言、民謠、諺語等;既有淳樸生動的各類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民間戲劇、曲藝雜技等,又有技藝精湛、美輪美奐的工藝美術,如面人、糖人、剪紙、編織、刺繡、彩繪、蠟染等。由于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不同、創造方式有別,對其數字化既要遵循普適性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又要采取因類而宜、適合各自特點的方法和措施,即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學術分類、信息化存儲,以便科學地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性的符號庫和素材數據庫。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扎根于民族獨特的天地人系統,并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通過上一代一代口傳心授而得以傳承。如何通過文化遺產數字化保持文化的原生性、本真性和活態性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參考文獻:
[1]李芳宇,黃薇然,張靜.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探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6(10).
[2]卓么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 索,2013(8).
[3]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作者單位:廣西龍勝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