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誰都想自己的學生能出佳作。但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害怕作文,視作文課為“作難課”,一提起筆就咬筆桿,望天花板,無從下手。即使文章寫出來了,要么記流水帳,要么無病呻吟,要么胡編亂造或千篇一律,缺乏創意。如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成了許多語文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
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多年,課余閱讀了不少關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文章,調查了許多學生在作文方面的一些想法。經認真總結后,我認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應從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入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了寫作興趣,學生連文章都不想寫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也就是空談了。
要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我們首先得弄清楚學生為什么對作文缺乏興趣。筆者認為學生討厭作文,有以下一些原因:一,無內容可寫。無米下鍋卻要煮出飯來,那多難啊!這樣,學生當然不會喜歡作文訓練了。二,不善表達讓學生對作文失去興趣。今年下期,有次作文訓練要求是寫身邊的一位熟人。有個叫歐陽佳杰的學生,開始看到這個作文題目時很高興。因為他對自己的媽媽非常熟悉,決定寫自己的媽媽。可是在寫作過程中,他經常為想不出用什么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而傷腦筋。最后如果不是我加強指導,他就又沒有繼續寫下去的興趣了。三,優秀作文指導叢書和網絡作文帶來了負效應。學生有了各種作文指導叢書或通過上網學習,會積累到一些優美的詞句,但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抄襲作文的便利。學生由此或抄或湊而成的作文,缺乏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樣的文章 ,無病呻吟,別人看了無趣,學生寫多了自己也覺無趣。四,被動作文讓人提不起興趣。現在的作文訓練模式比較機械,學生把寫作文當成一項難完成的任務,長久處于這種“要我寫”的心理壓抑下,又怎能不使學生失去作文的興趣呢?五,不當的評價方式的制約。有些教師對學生作文改得太多,留得太少,或評語簡單,多指責,缺少欣賞。例如“文章選材不當,中心不明確”等評語都會挫傷學生作文的積極性,進而對作文缺乏興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在教學中作了多方面的嘗試,運用多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其積極性,讓學生樂于作文。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指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不外乎“活材料”和“死材料”兩大類。具體地說,“活材料”主要指通過觀察、調查、采訪、感受等直接從生活中得到的客觀情況、事例等。積累這類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熱愛生活,用好奇的眼睛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生活多是平靜的、平凡的,尤其是學生兩點一線的校園生活,更是平淡無奇。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以日記或周記的形式記下生活中美麗的細節和成長中的點滴感受。這些最簡單、平凡,卻最原始、真實的東西最終將形成學生寫作素材的寶庫。教師在引導中可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如開展“我與周圍的環境”的社會調查,調查后寫出調查報告,再寫成相關材料的作文就容易多了。“死材料”指從書籍、雜志、報紙和其它資料中查閱到的各種現成資料。例如從課外書中看到哪里遭受水災后出現的感人事跡,都可以摘抄下來作為作文素材。通過積累素材,學生寫作起來就不會“肚里無貨”“無米下鍋”了。
二、指導學生積累作文語言
有了下鍋的米,要把飯煮好也不是容易的事。孔子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文章的內容要通過語言來表現。如果你的語言(如詞匯)沒有積累到相當多,就沒有選擇,也就不能因時因地制宜地運用,就沒法作文或只能寫出“干癟文”。指導學生積累作文語言,首先,教師要以教材為載體,對課文中出現的好詞好句,在平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作出標記,再在理解的基礎上讀熟記牢,并及時地在日記、周記、作文中加以運用。 其次,要鼓勵學生積累課外語言。報刊雜志、電視網絡、人際交往等都應該是學生積累課外語言的地方。對積累的語言,要教會學生分類處理,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樣學生寫作文時能信手拈來,不但不愁表達,還會妙筆生花,寫出好文章來 。這必將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從作者的角度看,寫作無非是傳情達意。從讀者的角度看,好的文章是讓人情感上產生巨大的震憾。學生有情要傳,寫作當然就有了動力,寫起作文來自然有興趣,寫出來的作文自然有情感。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首先,教師要用好教材。《新課標》把語文教材選文標準定為“典范性、時代性相結合,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通過研讀教材,學生可以更全面地吸收優秀作品的營養,在文學作品中體會真善美和假惡丑。其次,鼓勵學生對生活中發生的事認真觀察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注入自己的情感。這樣寫起文章來,文中有“我”,有“我”想說的話,才有真情。再次,讓學生不依賴于一些《作文選》。此時,我的做法是與學生一起作文,即寫“下水作文”。 “下水作文”,能和學生站在同一個起點,共同寫作,甚至以學生的口吻來寫,貼近學生生活,能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寫作興趣。如我和學生一起寫《我的一家》,我先給學生讀了我的作文,講了我的寫作思路:先總的介紹一家人,再分別寫家庭成員的特點愛好,最后寫我在家里的幸福感。我要用實例告訴學生,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只要你傾注了真情實感,同樣可以用它寫出好文章來。學生明白了這一點,作文就成了發自內心的情感傾訴,他(她)當然愛寫了。
四、放權學生,減少寫作束縛,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有些學生日記、周記寫得好,作文卻也感到困難,那是作文限制太多了。放權給學生,開放思想,更新觀念,在作文教學改革中勢在必行。我的做法是:第一,擴大命題范圍。如寫寫家鄉的風景,可只寫小河,也可只寫楊柳;寫一個人,凡是生活中熟悉的人可隨便選一個人來寫。第二,改進命題形式。作文命題可以是全命題,也可以是半命題或材料作文,提高學生寫作自主性。第三,減少作文要求。作文時除要求學生做到“字跡工整,語句通順,中心明確”等基本要求外,其余方面應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不可作過多限制。第四,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去寫,打破常規思維,寫出新意。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維空間,事實證明學生能暢所欲言,寫作興趣油然而生。
五、恰當運用作文評價,激勵學生寫作。
合理科學地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我以為下列做法值得一試。
(1)與學生平等地對話和交流。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平等的參與者,學生探究疑難的積極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在學生作文評價中要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獨特感受。任何居高臨下的審視都會扼殺學生寫作的興趣。我在作文評語中總是使用這樣的語氣:“此句是否通順,請仔細想想” ,“這個成語換成……行嗎?”這樣的交流讓學生更樂于接受,對鼓勵學生寫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2)讓學生參與作文的批改。學會評價、修改作文,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方法。讓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操作時,可分如下四步:
①教師示范評價。教師對一兩篇學生作文通過多媒體示范評價。并將評價材料打印發給學生,以便模仿學習。
②小組評改。全班分成若干小組,一般4—6人一組,就一篇作文評判并提出修改方案。
③ 學生互評。
④學生在原作文的基礎上,結合老師和同學的評價建議,寫出修改方案,對自己的原文進行修改。
(3)多欣賞學生的作文。作文評價要立足于賞,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提高寫作興趣。對于寫得好的學生作文,我常常當范文在全班朗讀,或在墻報上選入“佳作欣賞”欄目。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
總之,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非常重要。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也很多,只是在具體操作上因人而異罷了。我們要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喚起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寫作文,并寫出好文章來。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中心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