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發生后,引起廣泛關注。本文首先簡述事件經過,結合調研報告揭示出勞動者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不強的現狀。并對該事件進行了反思,提出一些完善建議。
關鍵詞:開胸驗肺、職業病、勞動保障
一、“開胸驗肺”事件回顧
張海超因打工期間接觸到大量粉塵被診斷為塵肺病并被多家醫院證實,但在職業病法定診斷機構卻被診斷為肺結核。由于診斷結果的不一致,求助無門,維權無效之時,張海超最終做出驚人之舉—“開胸驗肺”。
二、結合調研報告,探究“開胸驗肺”事件發生維權之艱難
結合“我身邊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實施分析”調研報告可知,部分勞動者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不強。由于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社保繳費記錄,像張海超這樣的工人們在患塵肺病之后,無法認定勞動關系,往往求告無門,跟別說此后的索賠。而那些相信法律、拿生命做賭注走上司法維權之路的人,由于職業病索賠程序復雜,維權之路更難。
三、“開胸驗肺”事件反映出的問題
(1)職業病鑒定監管中的缺失。按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職業病的診斷要由當地依法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機構進行。但是張海超歷盡千辛萬苦,在信訪部門的協調下,拿到單位證明之后,鄭州職防所的診斷卻是“無塵肺O+期合并肺結核”。這使得北京一些三甲醫院和鄭州一些大醫院的診斷結果無效且不合法!職業病鑒定的準確性和公平性,究竟由誰來監管?
(2)保障勞動者維權制度的缺失。職業病診斷與鑒定體制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自證其責; 二是職業病防治所是一個壟斷的診療機構; 三是體內循環,即職業病診斷、鑒定、管理和執法是一種體質內部的循環系統。第一個問題在2011年《職業病防治法》修訂中,“自證其責”問題有所改進。該法第48條、49條、50條規定,用人單位若拒絕自證其責,將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后兩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3)《職業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規章的不足。“得了職業病,還得單位開具證明才能鑒定”這樣的規定恰恰給企業留下了能鉆的空子。
四、“開胸驗肺”事件發生的原因探析
(1)法律規定不健全。《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辦法》第三條:“職業病診斷應當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這條規定,意味著患者無論在什么樣的醫院檢查,最終,只有專病專治的職防所的鑒定才是有效、合法的,這是張海超為什么在眾多醫院檢查之后還要去鄭州市職防所診斷的原因。
(2)職防所的失責。鄭州市職防所為張海超前后診斷兩次,給出了不同的診斷結果,為什么會這樣?職防所作為專業的職業病診斷機構,應有豐富的經驗、專業的設備,理應有足夠的能力診斷出該病。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壟斷性和缺乏競爭性,讓鄭州職業病防治所擁有了決定勞動者權利和利益的生殺予奪的大權。這種權力的壟斷和高度集中可能帶來職防所的腐敗:在維護振東公司這樣的大企業利益和一個弱勢農民工利益之間,維護群體利益比維護個人利益所冒的風險更少。
(3)企業的失責。企業追求經濟利益至上、忽視職工權益主動營造有利于自己的維權適應環境。企業作為經濟利益追求的行動主體,采取地方社會關系網絡構建、日常管理策略、對相關維權法律的運用,來構建有利于自己的維權環境。
(二)社會力量未能發揮相關作用
工會。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六條規定可以看出工會不僅在職業病防治方面對企業具有監督作用,同時在職工發生職業病傷害時,是職工權益的代表者。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或許只是個案,卻折射出工人維權時的艱難與尷尬,而作為工人合法權益維護者的工會,不能也不應該袖手旁觀。該事件暴露的恰恰是我國工會作用的缺失。
社會輿論。當前社會輿論在監督上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凸顯,這種力量主要以網絡輿論監督出現。網絡輿論是使得事件得以公開化、透明化、公正化解決的力量。而社會輿論發生作用的背后是人們對某種共同價值觀的期望、認同。
五、解決對策
(1)允許職業病診斷機構的競爭以及允許跨區診斷。 首先是鼓勵轄區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申請職業病診斷資格。其次是可以嘗試打破地域的限制,允許申請者跨區診斷。
(2)加強職業病診斷和鑒定的監管力度。有些時候,制度的設置雖是出于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的考慮,但往往在實際的運行中,卻并非如規定一般,而是出現偏差,甚至是一些“未預結局”。因而,建議變已有規定的粗線條為細則,同時,需要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職業病監管工作納入到績效考核之中。
(3)加強工作場所的監管,減少和防止塵肺病的新發。廣泛組建基層工會,增強工人的團結力量和自我保護能力。勞動和安監部門應該切實承擔起監管職責,加大執法力度,根本上改變部分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無社會保險以及違背職業安全和健康的狀況。現重大職業病事故的,還應追究監管部門的責任。
(4)構建高效率的權利救濟制度。從典型案例的解決來看,一般事件發生后通過司法途徑成功處理的不多,往往是在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干預下,才特事特辦迅速得到賠償或救助。由此暴露出現行勞動安全衛生救濟制度,維權成本高、耗時長、效率低,仍然滯留在行政權力主導狀態。可以合理籌資可保證籌資的安全可持續性;不斷完善和優化現行司法制度,最終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勞動者維權問題。
為了防止類似張海超“開胸驗肺”悲劇再次發生,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措施保障勞動者的健康與合法權益,從而真正體現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參考文獻:
[1]張建太. 從“開胸驗肺”事件看我國工會作用的缺失[J]. 法制與社會,2009,31:227-228.
[2]廖晨歌. 關于我國農民工職業病維權困境的思考——從“開胸驗肺”事件談起[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83-186.
[3]張廉亞. 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的理論思考[J]. 法制與社會,2010,32:69-70.
[4]李軍. 中國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路徑選擇:以張海濤“開胸驗肺”事件為例[J]. 經濟研究導刊,2013,05:195-197.
[5]李亮輝. 從“十三連跳”到“開胸驗肺”:透視企業勞動安全衛生保障——以中國勞動安全衛生法律發展為視角(2005年-2015年)[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10:761-765.
作者簡介:
孫瑞雪(1989.09--);性別:女,籍貫:河南省濮陽市,學歷:碩士,就讀于天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法律碩士。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