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外界給藥明康德貼上的標簽,李革顯得一點也不在意了,“超級CRO、醫藥屆的阿里巴巴……隨便別人怎么說吧”,除了一個標簽—藥廠。不過關于這個標簽,李革也顯得不想再做更多解釋。會不會成為藥廠的猜測,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藥明康德已經成為產業鏈上一個無法忽視的存在。它已變身龐然大物,外界對其未來成長,有的興奮,有的恐懼,有的擔憂。
藥明康德的一舉一動都被外界緊緊盯住,而它好像一次也沒讓關注者失望過。藥明康德現在喊出的使命和愿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沒有難治的病。怎么做到,是李革最關心的。對于公司成立、紐交所上市、海外并購、退市、旗下公司國內分拆上市這些外界觀察到的關鍵發展節點,李革不想多談,“其實這個是資本市場的事,也根本不是我們真正的關注點。”
李革似乎很想甩掉外界的各種猜想。回到藥明康德的愿景,李革要挑戰的是醫藥行業一條至今未能撼動的鐵律:藥物研發的成功率越來越低,投入量卻越來越大。談論“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難治的病”的時候,是李革這位企業家和科學家讓我看到理想主義的時候。
在過去二十年的中國醫藥產業史上,李革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開的人物。而能被歷史記住的人物角色總有自己特質,李革的是什么?
平臺與賦能
“我欣賞我的好朋友魯白教授的一句話:如果你用照相機照中國,看照片的時候,你總覺得有這兒有點毛病,那兒有點毛病,但是如果你用攝像機來錄中國,看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和變化,那是非常令人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站在今天看未來,我相信不論我們多么狂野地去想象中國未來的大健康產業,都是不過分的。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是對信仰的堅持和探索未知的勇氣。希望大家站在今天,不是看過去,是看未來,是一起去創造未來,享受未來。”李革說。
他這樣描述藥明康德:一個提供能力和技術的平臺公司,讓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以研究發現新藥和新的醫療產品來造福病患。李革將其主要作用和特色概括成兩個字:賦能。要成為一個具備強大賦能效力的平臺是理解現在藥明康德一切動作的核心語境。
經過17年的發展,藥明康德的平臺上建立了五大支柱能力:小分子新藥研發和生產、生物藥研發和生產、細胞及基因療法研發生產、醫療器械檢測、基因組學及分子檢測。“做藥廠,開發一兩個新藥對我來說沒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繼續做強做寬做深平臺,給更多的人和公司賦能,讓患者有更多的藥可用。做平臺始終讓我興奮不已。”
在藥明康德的愿景中,這樣的一幕不再只是在想象里:一個人,一張信用卡,一個想法,一張紙,一桿筆,新藥開發到生產的全部過程就可以完成。李革說:“以前的方式是你要租個實驗室,招一幫人來,還要廢水處理、消防等等。但現在都不需要了,你只需要拿張紙,把你想做分子的結構畫一下,拿手機拍張照送給我們就可以。”
已經有這樣的事例發生:一家只有兩名員工外加一個兼職的初創公司憑著在藥明康德的平臺上開發的新藥被另一家公司以1.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而這家公司成立時間不到兩年而已。
全球制藥行業的現實是新藥研發的效率低下,這讓整個行業如鯁在喉。在李革看來,以往新藥研發基本是在封閉式系統中進行,由大型藥企制定規則,決定開發品種,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病人的未來治療方向和命運,也使全球新藥開發的效率持續走低。
“現在新藥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創新,把他的知識和經驗有效地商品化。”這是李革給出的答案。
新藥研發是一場接力賽,只有當更多的人參與之后,接力棒才有可能傳下去。更多的人既包括大型制藥企業,也包括只有幾個人的研發組織。而讓更多的人加入的前提就是參與創新的成本必須降低。
李革對于外界把藥明康德比作“醫藥行業的阿里巴巴”這個做法并不反對,他認為阿里巴巴實現了一個基礎功能,大幅降低了個體業主成為商業擁有者的門檻,讓創業門檻大幅降低,“實際上這就是給小的業主賦能。藥明康德這個平臺就是要大幅降低科學家想要自己發現新藥的門檻”。
不過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藥開發離不開“實體店”。因為新藥開發既離不開研究、測試、開發、生產等諸多環節,同時也必須熟悉和滿足嚴格復雜的監管要求。而這正是李革堅定地相信藥明康德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他把想法給我們,我們給他做實驗。”
從全行業的角度來看,大型制藥企業雖然依舊是藥物研發的絕對主力,但一大批研發型生物科技公司興起,它們成為最具活力的一批新藥制造者,而這類公司的很多人就是從大公司退休或者離職的科學家。但新藥研究開發的鏈條和時間都很長,所以幾乎沒有人能夠跑完全程,這也是李革認為建立一體化平臺具備價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李革希望在藥明康德這個平臺上,只要與藥物開發有關,各種各樣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知識和經驗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商業化。他說:“ 在藥明康德上可以找到大多數的能力。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又具備了很多別人不具備的能力。”
據李革透露,在2014年美國FDA審批通過的41個新藥中,31個來自藥明康德的合作伙伴;2015年批準的45個新藥中,33個來自藥明康德的合作伙伴;2016年批準的22個新藥中有16個。早在2012年,華爾街分析師已經認為,藥明康德是除了世界前20大制藥企業以外具有最完善研究和開發能力的公司。到了 2017年,藥明康德已經擁有全球3000多家客戶,有幾千個創新項目在藥明康德平臺上運作,貫穿新藥發現到商業化生產的所有過程。
這是李革認為藥明康德能夠稱之為平臺的底氣,因為“平臺一定是大多數人用的時候才是平臺”。而想要實現賦能,平臺需要具備兩個核心要素:規模足夠大,能力足夠深。從規模角度看,藥明康德當下無論科研力量構成還是業務領域分布,國內已無出其右者;從能力角度看,伴隨著規模的擴張,藥明康德的技術能力也在夯實和拓展。而“當一個平臺足夠大,能力足夠深的時候,長尾效應就會顯示出來,就是你能夠服務那種特別創新、非常小的公司”。
目前,藥明康德在江蘇常州投資1億美元建立化學藥生產廠,在江蘇無錫投資1.5億美元建設全球最大的基于一次性生物反應器的生產設施,專門生產包括單抗藥物在內的生物藥。此外,根據藥明康德招股說明書,藥明康德擬募集的57.4億資金中,除去1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其余將分別用于蘇州藥物安全評價中心擴建項目、天津化學研發實驗室擴建升級項目以及美國費城細胞和基因治療合同生產設施。
而談及藥明康德布局基因組學、進軍精準醫療領域、密集投資創新藥技術公司時,李革認為這些都沒有脫離自己的邏輯主線,“很大程度上還是為了賦能”。藥明康德最新的動作是,9月9日,旗下主打基因大數據平臺的藥明明碼獲得2.4億美元B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淡馬錫、云鋒基金和3W Partners等機構跟投。
李革這樣總結藥明康德選擇進行風險投資的原因:把更多更好的技術和新藥產品引入中國,為中國創新賦能。藥明康德的風險投資除了更靈活更快地對接全世界的先進技術以增強平臺能力外,也著重關注中國重大疾病的診治前沿,通過其平臺能力和模式創新在中國醫藥產業從仿制向創新的轉型過程中發揮作用。
截至2017年1月,藥明康德已在中美兩地投資了近 20 個項目,以技術和研發型項目為主。
李革說:“如果覺得我們只是為了投資回報,就把我們看的太低了”。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難治的病”并非能憑藥明康德一己之力可以實現,這需要整個生態系統群體的創新,李革對此很清楚。
堅持與時代
在創立藥明康德前,李革在美國參與創建了另一家生物技術公司Pharmacopeia。2003年該公司時任CEO來上海看望李革之前寫郵件問道:“革,上海有五星級酒店嗎?”
“可以想象當時外面的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是什么,那已經是2003年。”李革回憶說:“實事求是的講,當時有多少人愿意回國呢?”
2000年12月,李革成立藥明康德。四五年后,當藥明康德開始思考平臺模式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相信,因為“沒人這么做成功過”。而事實證明,李革一直以來的選擇基本沒有失手過。
7年過后,藥明康德登陸紐交所,融資1.85億美元,成為第一家從本土走向國際資本市場的CRO公司。彼時,打造平臺概念已經在李革頭腦中逐漸形成。
很快,上市第二年藥明康德便斥資近1.6億美元收購美國AppTec公司,布局生物藥及醫療器械領域,這是當時繼聯想并購IBM后的最大海外并購案例。而李革對藥明康德未來發展最為明確的一次表態發生在公司與查爾斯河實驗室合并宣布終止期間。
2010年7月,由于收購方大股東反對,藥明康德與國際CRO巨頭查爾斯河實驗室雙方自愿終止收購。查爾斯河實驗室原計劃斥資約16億美元收購藥明康德,按照金額比較,這將是繼拜耳醫藥收購白加黑之后國內最大的一單并購交易。
查爾斯河實驗室股東抵制交易的理由有兩個:認為收購價格過高以及對藥明康德的發展前景不樂觀。彼時,國內有分析師這樣評價:未來哭泣的可能是查爾斯河。
交易終止后,李革對國內媒體說:“一體化平臺正是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沒有查爾斯河,藥明康德仍然會實現這一目標,對此我有足夠的自信,只不過時間上遲一點而已。”此后藥明康德開展了一系列投資和業務拓展,從2014年開始,藥明康德加快步伐,投資業務擴大到多個領域。
但這一系列舉措并未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得到積極反應。2015年3月,季度財報公布后,藥明康德的股票并沒有因計劃進行的新舉措上漲,反而大幅下跌,因為這看來已經明顯超過了傳統CRO公司的業務范圍。
2015年8月,藥明康德宣布與包括李革在內的團體達成33億美元私有化約束性協議。退市之后的藥明康德以更加大膽的姿態投資一體化平臺建設,回歸中國資本市場。
中國醫藥市場變了,但李革似乎一直沒變,他只是領著藥明康德在時勢中作出選擇。
現在藥明康德客戶名單上,本土藥企的名字開始集中出現,它們既有海歸創業公司,也有傳統上市藥企。藥明康德趕上了全球醫藥研發外包業務轉移的機遇,也趕上了中國本土醫藥研發創新的真正開始。李革要解決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賦能”可能讓他在中國先找到答案。
等待采訪的會議室墻上,掛著幾幅被用金黃色相框裱起來的文字海報。其中一張用放大了的紅色和黑色字體寫著“WINNERS NEVER CHEAT”(勝者不欺)。旁邊的另一張落款是李革本人,黑底白字的“IP”(知識產權)被放置在中間位置,下面是三個紅色字體的英文單詞:Prevention(預防),Protection(保護),Prosecution(追責)。再下面的一段話中有一句這樣寫道:“知識產權是藥明康德與客戶共有的生命線”。
除了“賦能”之外,李革在采訪中提及了幾次下面這段話:“醫藥行業里頭需要積累,而且醫藥行業本身是一個失敗率大于成功率的行業。很多時候其實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在知識和經驗為主的行業中,經驗執行部分與知識部分同樣重要。”
“您很久沒有接受過采訪了,最后有什么想說的嗎?”
李革:“其實很簡單,清者自清。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在我們的愿景里講的一清二楚,在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相關行為準則里講的一清二楚。從2001年開始就在議論我們要成為藥廠,到2017年還在拿這個說事兒,實在沒有什么意義了。只要堅持,時間會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