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在中國做原創新藥研發注定寂寞,而在未知領域的探索從來都是成王敗寇,被記住的人寥寥無幾,但彼時每一位執著于創新藥的創業者都稱得上是孤獨求勝者。
江蘇亞盛醫藥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盛醫藥”)董事長兼CEO楊大俊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國內眾多海歸科學家之一,1986年從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碩士畢業后赴美深造,在密西根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后進入喬治城大學Lombardi癌癥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此后楊大俊在腫瘤研究和藥物研發上磨礪二十余年,與其合作伙伴王少萌和郭明共同創業前,楊大俊已經是密西根大學腫瘤學系副教授和綜合癌癥中心研究員。
2016年底,亞盛醫藥以5億元的B輪融資博得了業界廣泛關注,楊大俊這個名字也開始在醫藥行業廣為人知并日漸響亮。但之前鮮為人知的是,早在2003年,楊大俊就開始在美國創業致力于原創新藥研發,并于2005年在中國成立上海研發中心,成為中國從事原創新藥研發事業的先行者之一。隨后,在2010年楊大俊在國內正式創立亞盛醫藥。
十幾年來,經歷過研發中心被關閉的慘淡,也品嘗過融不到錢的艱難,但他用堅韌的性格、充分的自信一路將亞盛醫藥這家原創新藥研發公司帶上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他本人和其團隊立足全球細胞凋亡靶向創新藥研發也已十幾年,如今亞盛醫藥公認的核心競爭力也在于此,特別是針對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靶點的核心新藥研發技術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發展新階段的底氣
楊大俊對亞盛醫藥的定位是,瞄準中國及全球無藥可醫、未滿足的臨床需求,致力于研發具有“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潛力的國際新型原創靶向小分子藥物。
“我們的產品多是國際全新靶點,能夠填補國內空白,且屬于高門檻領域。過去很多人做過,或做不成功,或者堅持不下來,但我們堅持下來了,現在已經處在比較好的發展階段。”目前亞盛醫藥主要布局針對惡性腫瘤、乙肝以及衰老疾病等治療領域的產品線,已經有6個原創1類新藥分別進入到中、美、澳洲的Ⅰ~Ⅱ期臨床開發階段,擁有全球發明專利100多件。
2017年6月13日,亞盛醫藥宣布其全球研發中心在蘇州落成,并啟動產業化基地建設。根據亞盛醫藥的規劃,該研發中心計劃投資超15億元,未來不僅是全球研發中心,還將成為制劑國際產業化基地,整體計劃于2019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這是亞盛醫藥在2016年獲得大額B輪融資后的又一重大決策和進展。在楊大俊看來,全球研發中心的建立,是公司實施全球化戰略的新起點。國際產業化基地建設啟動,標志著亞盛醫藥正式從研發向產業化跨越,這在諸多生物醫藥創業型研發企業中,除了和記黃埔、百濟神州以及信達生物等少數幾家,很少企業有這樣的能力。
根據亞盛醫藥的規劃,這里將成為包括研發中心和國際產業化基地的亞盛總部,在研發上建立早期新靶點新藥的藥物設計與優化團隊,開展轉化醫學研究;在產業化上打造符合美國和歐盟cGMP標準的制劑國際生產基地,用于完成產品的全球性生產、銷售,同時可為園區其他企業提供生產服務。在楊大俊看來,中國在制劑開發方面還較為薄弱,亞盛醫藥建立自己的制劑開發和生產基地,通過掌握相關制劑開發生產技術,為在研產品做上市后的產業化準備。據悉,亞盛醫藥正在規劃的生產基地將建立固體生產線和注射劑生產線。
不能不說,能夠充分利用中國、美國兩邊的資源和優勢也是亞盛醫藥提高研發效率的有效手段。楊大俊團隊和典型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類似,其技術和核心產品源于美國一流大學—密西根大學,如APG-1387、APG-1252都是密西根大學王少萌實驗室設計,同時其研發堅持全球創新和中美雙向聯合開發的國際定位。
亞盛醫藥產品線最新的進展是,兩個自主設計開發、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創新藥項目相繼于今年6月、7月獲得CFDA批準在中國進入臨床階段。其一是6月獲批的特異性誘導細胞凋亡類抗腫瘤1類新藥APG-1252,該項目此前于2016年12月在美國獲批臨床,是首個由中國企業自主開發的進入美國臨床I期階段的Bcl-2/Bcl-xL抑制劑。7月,其作用于新靶點MDM2-p53的抗腫瘤1類新藥APG-115也在中國獲批臨床。據悉,這兩個藥都是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的Bcl-2/Bcl-xL或者MDM2-p53的抑制劑,將填補國內在對應靶點藥物開發領域的空白。
亞盛醫藥B輪的融資資金將會助推其多個項目臨床開發的快速推進。而相對豐富的產品線在外界看來亞盛醫藥更像是平臺型公司,而在楊大俊看來,可平衡風險的產品線也更受資本的青睞。
在全球研發中心成立儀式上,楊大俊宣布亞盛已啟動在美國上市的準備工作。眾所周知,美國資本市場一向對創新力和高技術含量潛力股青睞有加,沒有真正的技術門檻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很難獲得認可。去年百濟神州、和記黃埔兩家創新研發企業已率先登陸美國資本市場。
楊大俊信心十足。他認為亞盛醫藥至少滿足了華爾街的兩點基本要求,一是其技術和專利是國際領先,二是與眾不同,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此外,他認為目前整個外部環境對于公司的發展是積極有利的。據悉,亞盛醫藥已在美國選定國際著名投行機構以及會計、律師事務所等,并啟動了對亞盛醫藥進行全面的調研、審計等程序上的工作。
在冬季裸泳的勇氣
楊大俊說,相對于創辦企業,自己更多是個科學家,因為他大部分時間與科學相關。“無論是與臨床研究者打交道,還是與投資者、政府或媒體進行溝通和討論,都是圍繞科學本身,我們還是一個科學家的思維和做法。”但從楊大俊一路走來的經歷看,他身上又凸顯出更多企業家的元素和精神。不滿足、勇氣、毅力、挑戰未知是從他講述過去的故事中閃耀出來的一縷縷光輝。
還在讀大學時他就共同創辦了《家庭醫生》和《中國醫生雜志》,其中《家庭醫生》在90年代最高發行量達每期500萬份,其影響力排名全國前十。2003年身為美國大學教授的他,處于舒適區卻選擇在美國創業做創新藥研發,彼時與另外兩位美國科學家在圣地亞哥創辦了美國亞生生物治療公司,并敢于在幾乎沒有創新藥生態土壤的中國建立研發中心。
2005年,楊大俊聯合王少萌、郭明在上海投資建立美國亞生位于中國的研發中心,并很快組建自己的臨床前團隊。彼時在中國做藥物研發的外企幾乎沒有。“我們一開始定位就是在中國做新藥研發,所有的工作包括試驗記錄、SOP、專利申請等都按照美國標準來做。”當時這一動作引起了國際媒體關注,被認為是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
但是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打斷了這一切。“那兩年大部分的生物制藥企業如果沒有現金流就融不了錢,再加上一些基金倒閉,整個行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2009年~2010年我們去J.P.摩根開會,投資人在一起不是談投了哪個公司或哪個新技術,而是關閉了多少公司。”楊大俊回憶。
美國亞生公司總部最終決定關閉中國研發中心讓他深感遺憾,看著自己花了4~5年帶出來的研發團隊即將被解散,這份不舍與心疼讓楊大俊和團隊有了在中國再創業的想法。

彼時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也有中國,更為困難的是中國當時并沒有真正的投資生物醫藥的風險投資,尤其是新藥領域更是無人問津。但他毅然決然選擇在中國成立本土的研發創新公司,帶著自己原先的一幫團隊在冬季的寒冷里裸泳。他的理由很簡單:一是團隊積累了幾年,是個有實力、相對成熟的有價值的研發團隊,丟了很可惜;二是能夠沿襲過去的經驗,繼續與密西根大學實驗室合作,繼續把做了一半的東西做下去。
最難的時候亞盛的員工只能發一半工資。“那時候,我們承諾錢拿到一定再補給他們,也說你們可以選擇離開,也可以選擇留下來。最后確實有個別員工離開,但大多留下來了。”
回憶往昔,楊大俊談及作為一家公司CEO的壓力時說:“成本也很厲害,租金、人員工資很快就讓錢沒了,資金的來源又不確定,談了一堆投資人卻并不知道結果是什么。可能談了十個投資人,但沒有人會投給你,同時又在不斷燒錢,這是最大的壓力,也是最困難的時候。”
楊大俊說,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他認為自己是個樂觀主義者,總是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如果不是有這種堅定的信心或者樂觀的精神,可能也確實堅持不下來,很多人早就放棄。”他總是看到更多希望。
好在,2010年初亞盛醫藥融到了第一筆錢,獲得了國內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三生制藥300萬美元的“雪中送炭”。此后幾年亞盛醫藥主要通過政府支持、儀器設備租賃、以及為其他企業提供技術、生產服務等獲得現金流。直至2015年8月,亞盛醫藥完成A輪共9600萬元的融資,由元禾原點和元明資本領投,倚鋒創投、元生創投和磐谷創投等基金跟投,進而帶動了后續的融資。
雖然過去多年亞盛醫藥為了生存花費了相當多時間去處理非科學、非技術問題,但這就是創新和成長的代價,而正是對原創持之以恒的堅守與執著,才造就了楊大俊及其創業團隊傾注多年精力的亞盛醫藥今日的階段性成功。
和很多海歸科學家一樣,楊大俊曾有很多機會可以選擇在美國繼續做教授,過舒適的生活,實際上1995年他已是那里的教授,且在中國留學生中也是最早一波有自己實驗室的獨立PI。但幾年之后,不滿足現狀、更愿意折騰的他又選擇了創業,一路走來不斷探索未知,不斷挑戰自己。
獨立的思考、獨立的自我是楊大俊從小至今一直保持的個人風格。“沒必要看別人,不管是哪個行業,不管是政治人物還是科學家,企業家還是藝術家,能夠做得好,有獨立的自我很重要。”楊大俊說。
8年風雨,楊大俊和他的團隊為亞盛醫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亞盛醫藥正迎著創新時代的曙光走向下一個發展階段。
當然挑戰猶存。如今公司發展對于臨床開發和產業化方面的人才需求十分急迫,吸引更多有經驗的人才到亞盛醫藥平臺也是楊大俊當前的重要工作。同時隨著更多的產品進入臨床階段,國內臨床開發能力建設的薄弱是亞盛醫藥和很多做創新藥研發的企業需要共同面臨的難題,但這還需要時間來提高和改善。
在楊大俊看來,5年后中國的創新藥將進入全新時代,標志是有中國的原創新藥通過美國FDA批準全球上市,整個中國創新藥生態系統也將更全面與國際接軌,楊大俊希望屆時亞盛醫藥將成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