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普通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打拼了多年,但投資成績還是不理想?為什么很多普通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沒有一個可依據的、規范的思維邏輯而僅靠猜測?為什么有的普通投資者有時會從心底認為自己投資成功的原因更多是因為運氣,而非自己的能力?投資效果不理想的普通投資者和盈利穩定的專業投資人之間的核心區別是什么?相信很多普通投資者都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回答這些問題也是困難的。一般而言,除了專業投資機構比普通投資者的資金實力雄厚這一點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運行穩健的投資機構有一套屬于自己的“交易系統”,而普通投資者則沒有。
“交易系統”這個詞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始流行于華爾街,大約在90年代中后期被國內投資者慢慢所熟知。“交易系統”是個比較寬泛但又嚴謹的概念,簡單說,它是指在交易市場中能實現穩定盈利的一套規則,包括科學的資金管理、有效的分析技術和良好的風險控制這三個組成部分,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投資者穩定盈利。從組成結構來看,其可分為主觀交易系統、客觀交易系統和兩者相結合的交易系統。一個交易系統就是一個投資者的心血結晶,它體現了投資者個人的交易哲學,因此交易系統不具有普適性,即一個交易系統只有在它的創造者手中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果,在不同的投資者之間,交易系統很難復制。所以對投資者來講,只有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交易系統才能走上穩定盈利的道路,即找到屬于自己的阿爾法。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既然交易系統要求這么嚴格,那么個人投資者有必要或者有能力打造自己的交易系統嗎?擁有屬于自己的交易系統,不僅可以使我們在分析時像專業分析師那樣進行思考,而且也會使我們在一個穩定的框架下積累投資經驗,其必要性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從能力角度嚴格來講,只有機構投資者和專業的投資人才有能力打造交易系統,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比較現實的選擇是塑造自己的交易風格和優化交易習慣,而非打造交易系統。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日常所作的每項決策背后都會有一個行為主體意識到或者意識不到的思維框架在起作用,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去構建和維護這個思維框架,那么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作出錯誤決策的概率,于投資者來說,這個思維框架就是交易體系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既然對投資而言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打造交易系統呢?或者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如何優化自己的交易體系呢?
打造交易系統,從認識你自己開始。“認識你自己”是銘刻在古希臘廊柱上的銘文,同時也是每一個投資者需銘刻于心的。交易系統是投資者的工具,擁有交易系統是在市場上持續穩定獲利的必要條件。這說明擁有一個好的交易系統給我們投資取得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但最終能否取得成功還必須與交易執行者配合。在交易過程中最難的還是人的心態,“性格決定命運”,在交易中則是性格決定了交易工具的選擇和交易的最終成敗。所以,認識你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性格,是獲得持續穩定盈利的第一步。投資者一定要嚴肅對待這一點,做到“認清自己而不自欺”。
獨立的深度思考能力對投資者尤為重要。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奧總是強調他的第一條原則:獨立思考并決定你想要什么,事實是什么,面對事實你如何實現自己的愿望,在市場上,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消息,有時這些消息是對決策有利的信息,更多時候,這些消息是擾亂我們心智的噪音,而普通投資者更容易被噪音所誤導,失去自我判斷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提煉信息的能力,理解投資的不同維度,并努力學習駕馭不同維度所需的知識,努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提煉經驗,是每位投資者日常必修課。投資者作為一個主體,通過深度思考作為外部條件反射的篩選器,以對外部世界進行感知,再反射回到投資者本身的內部世界。同樣一只股票,有人賺有人虧,但有極少數人賺了幾十倍。這極少數人,就跟市場上極少數大牛股一樣,呈不規則分布。投資者通過事后歸納總結牛股的共同性,大牛股同樣在考驗著投資者的品質,判斷投資者是否擁有罕見的內在品質、是否具備獨立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否可以把外部的機遇通過深邃的內部世界完整沉淀下來。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尋找好公司。巴菲特說過,“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一部分”,盡管投資最好的選擇并不一定只出現在股票市場,但畢竟股票市場是現實經濟中的合格參與者通過證券交易的方式,體現其內在價值變化的理想工具平臺。投資本身是一門關于選擇的藝術,而投資者如果真的擁有一個發現投資機遇的能力,那么在傳統的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領域都會發現值得投資的行業或人。
但我們要對“好公司等于好投資”這樣的理念保持警覺,特別是對涉市未深的投資者來說,這句話更具有迷惑性。要知道,任何試圖把投資簡單化和教條化的方式最終都是以虧損為代價。巴菲特早年作為積極價值投資者,先尋找到股價低于凈資產價值的企業,然后購買到足夠影響董事會的股份,推動公司釋放之前被壓制的價值。一般投資者根本不存在購買股票份額足以影響公司決策的地步。所以低于凈資產的股票,也許會一直低下去。
價格是需要考慮的另外一個核心要素。估值,一直是金融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價格理論,也是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之一。一個公司值多少錢,每個人因為分析角度和認知能力不同,會作出不同評價。如果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與實際價值形成很大的價值洼地,并且在大多數投資者心中達成了共識,那么投資者行為本身就會縮小這個價值洼地。而其他投資者會在更高的價格接貨,因為公司的價值也在資產注入或價值重估中被一路抬高。股票的價格上漲除了公司價值被人為提升之外,還因為投資者相信自己會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其他投資者,直到價值提升的手段用盡無法吸引新增的追捧者,股票的價格會掉頭走向崩塌。索羅斯的反身性就是對此種行為很好的解釋。
好的決策,還需要匹配一個合適的時間框架。任何事物在做出選擇的時候都無法逃避時間對其后果的放大。于正確的行為而言,時間是你的朋友;于錯誤的行為而言,時間是你的敵人。在投資決策時,有時就如同農民進行播種決策一樣,無論哪國的農民都不會在冬季播種。不少投資者在好公司和好價格的判斷下,以為已經到了可投資進而博觸底反彈的時候,迎來的不是盈利,而是當頭一棒。依據不同時間點的相同價格做出決策,就好像讓農民只看氣溫決定播種一樣荒謬,要知道秋天和春天總會有一段溫度一致的時候,秋天的寒風預示著寒冬的來臨,而春天的低溫是在招攬夏季的暖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后一段時間,宏觀經濟管理的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而2017年“去產能”的重點在煤炭和鋼鐵,也由此,2017年煤炭企業和鋼鐵企業的效益非常好,進而帶動了相關金融產品價格的飆升。基于這個經驗,我們研究中央文件發現2018年“去產能”的重點行業之一是鋁行業,那么與此有關企業的效益會不會也出現很大的好轉呢?當筆者把這個投資思路告訴一個朋友之后,他馬上就買了鋁行業的一只股票,買進之后,那只股票連續半個月下跌。這個案例警示我們,在投資時,不僅要正確研判趨勢,還要有一個基本的時間框架意識。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間就是驅動事件向你所設想的方向運作的東風。
普通投資者要對風險有更深的理解。風險管理理論告訴我們,風險自身有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系統性風險。只要我們一直做投資,那么這種風險一定會碰到,其實對于這種風險我們并不需要有過多的恐懼,因為系統性風險是盈虧同源的。第二個維度是個人風險,主要是投資者本身不具備完整的投資能力和良好的心智控制力,這需要多年的苦學和修煉,付出大量心血和學費,才能達到一個市場的平均水平,到成功那一天,也就是個人投資者交易系統初步形成的那一天。第三個維度來自市場上那些盈利投資者的盈利策略,這種風險叫作成功依賴癥。當投資者找到在一段時間表現優秀的投資策略時,那么很容易對此深信不疑并且被盈利吹脹自信。要知道一個停止的鐘表一天還準點兩次,投資策略的有效性在投資策略失效前,是很難鑒別是真有價值可以持續進化,還是只符合了特定時期投資環境的產物。
總之,投資者在市場上進行選擇,市場同樣也在篩選投資者。投資者以自我為載體過濾外部世界的機遇,反射回到了外部世界通過市場機遇過濾投資者的內在品質,投資實際上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于個人而言,在努力的基礎上,人們拼的是運氣,運氣之上拼天賦,而天賦之上拼的是每個人的內部容量。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你到底是選擇如浮萍一掠而過,還是選擇長期積累留存下來并反復提煉?長期來看,這對我們是否能構建起屬于自己的交易系統而言非常重要。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每個想要取得成績的投資者,樹立崇高并長期的目標,確保一路上方向的正確性,并且腳踏實地地走好腳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