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縣某鎮×村位于該鎮南部,人口2472人,耕地2807畝,其中機動地36畝。根據年度工作安排,2016年7月,縣村級經濟監督管理辦公室決定對該村進行審計。
審計組在前期調查中發現,該村2013年有機動地發包行為。但審計組在對該村2013~2015年財務收支賬目審計中卻未發現有機動地發包資金收入。有發包,無收入,問題非常明顯,審計組抓住這一線索,對×村機動地管理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
審計組首先對上屆村支部書記賈某進行了調查詢問,賈某反映,×村共有機動地36畝,由于上幾屆村委會疏于管理,其中21畝被本村村民私自耕種并長期不繳納承包費,對此,群眾意見很大。2011年村兩委換屆選舉后,當時村兩委商議并召開黨員會決定將原機動地收回重新發包。村委會主任謝某在發包機動地過程中,作風強勢架空自己,致使發包不能如期公開進行,自己因不能正常履行職務抱病住院。其間,謝某在未經村兩委其他成員同意的情況下,以口頭協議的方式將機動地發包給本村一村民,并私自收取承包款,不入村委會賬目自行收支。
為了驗證原村支書所講情況是否真實,審計人員立即通知謝某到縣審計局說明情況,據謝某解釋,經他本人共收取承包費9.6萬元,而用于支付村內唱戲款、修路及其他費用就有9.96萬元。從謝某提供的情況看,他不但沒有占公家便宜,反倒貼錢為公家辦事,儼然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好干部。對此,審計組并不認同,要求謝某提供支出的原始單據。在審計人員再三催促下,謝某先后分多次地向審計組提供了8張自制支出單據。通過對這8張單據的筆跡、票據號碼、紙張新舊程度的鑒別、辨認,初步判定這幾張票據全部為最近制作。“票據的真實性可疑,又不積極配合審計工作,其他村干部對他有意見”,審計組對該干部進行了初步判斷。面對原書記的如此搪塞,審計組決定暫不直接對謝某開展調查,而是兵分兩路,一路對機動地承包戶逐一調查詢問,一路對8張支出票據涉及的人員逐一核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近一個月的調查中,審計組反復入村調查,找人走訪詢問,審計人員又發現兩個新線索:一是有2戶機動地承包戶向謝某繳納了1.1萬元承包費,二是在謝某提供的支出票據中重復列支2014年唱戲款1.8萬元。經審計組對機動地的收支進行重新核實,謝某實際收取機動地承包款10.7萬元,實際支出8.16萬元,侵占剩余資金2.54萬元。審計組經過討論認為,事實已經非常清楚。謝某違規處置集體資源、私設小金庫、侵占村集體資金已屬違法違紀行為。為懲治腐敗分子,經審計局業務會研究決定,將這一違法違紀線索移交司法機關查處。
啟示:通過這個案例反映了目前農村個別村干部法律意識淡薄,在管理村級事務中不是為群眾利益著想,而是通過家長制作風大權獨攬,依靠個人勢力欺壓群眾達到為自己謀取私利的目的,所以,加強對村干部的審計監督與法制教育是必要的、及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