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底,榮耀總裁趙明在公司年會上意味深長地說:“在銷量和銷售額上,榮耀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互聯網手機廠商。我看到這個結果,更多的是惶恐,是不安,因為在過去幾年里眾多閃亮的名字成為第一之后迅速滑落,似乎這個市場上第一是被超越的。”
這被不少人理解為,趙明此話似乎在暗指小米與魅族。不過,2017年,小米在雷軍的帶領下,正在重新步入上升通道。而魅族則沒那么幸運,這家曾被譽為“中國的蘋果”存在感正在一步步減弱。
魅族從輝煌到處處碰壁
魅族,這家成立于2003年的科技公司,在國內曾享受最知名的榮譽。
2003年,VCD衰落,MP3興起,18歲便出來打工的黃章創立魅族,主做MP3等隨身聽。此后3年,魅族雖然只推出了M3、M6、E2等十來款產品,但款款堪稱經典,銷量空前。有關方面數據透露,短短4年時間,魅族便已成為國內MP3第一名牌,年銷售額超過10個億。也就是那一年,喬布斯推出了iPhone。
于是,正在魅族的MP3處于頂端的時候,黃章立馬意識到自己的MP3已經到了盡頭。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停手,轉身投入智能手機,開始了魅族手機的漫漫征途。然而在當時,魅族的這條路走得確實艱難。因為,彼時市場上根本不知道,也見不到什么智能手機,就算有,也是極少數量的,且多是山寨機,質量爛得不行。
國內沒有樣板,放棄國內第一名牌的MP3投產智能手機,這些問題對黃章與魅族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驗。怎么做?做成什么樣?在黃章看來,做手機跟做MP3一樣,都必須產品第一,其他第二。
按照黃章的要求,魅族既然要做手機,質量就要做到極致。據魅族方面透露,魅族第一款樣機在研發費用上花了1000多萬元。不過,黃章把玩了兩小時后,發現樣機手感沒有模型好。一掃描,樣機和模型果然偏差了0.07mm。為了這0.07mm,研發部門不得不換了18套磨具,這期間的耗資又多達300多萬元。
就這樣,魅族第一款智能手機不僅厚度比iPhone薄了幾毫米,重量也比iPhone輕了20多克。電池儲量上更持久,而且它的圖像清晰度比iPhone還高,能播放iPhone不能播放的音樂與電影,再加上價格優勢,研發待產2年后的魅族手機上市的第一天就賣出去近2萬部。據有關方面透露,法國電信更是一次性下了5萬部的單子。
在第一款手機銷量帶動下,魅族第一款手機上市5個月內銷售額便突破5億元。到了2010年,魅族的估值已經突破150億元。2014年,魅族宣布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2015年2月,又宣布獲阿里5.9億美元投資。至此,魅族公司已經是在全國擁有2500多家專賣店,產品在中國大陸與香港、俄羅斯、法國、烏克蘭、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有銷售的大型知名智能手機生產商。2016年,關于魅族的新聞和新品發布會更是刷爆了手機行業版面。
然而進入2017年,華為突飛猛進,登頂全球智能手機行業銷量前三,而小米經過調整也奇跡般地涅槃重生再起飛,在海外市場的印度甚至超越了三星、小米,兩家智能手機生產商在2017年可謂是成果豐碩。此時,曾經熱度不差于小米和華為的魅族卻顯得低調很多,低得甚至有點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存在感較低對魅族來說還不是致命傷害,更讓人擔憂的是魅族為數不多的那點存在感還是被“數百家門店關閉”“人事動蕩”“新機跳樓式甩賣”等負面新聞占據。
這些負面消息并不是空穴來風。據2017年年底魅族官方對外公布的業績數據,魅族去年一年總體出貨量接近2000萬臺,銷售額超過200億元。相較于2016年,整體出貨量下滑了200萬臺,這表明魅族與榮耀、小米等品牌的差距在逐漸拉大。更甚至,魅族2017年唯一的旗艦產品——PRO7上市即遭遇滑鐵盧,一度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在此情況下,PRO7不得不降價。
雖然魅族一再對外強調,其銷售數據給力,盈利穩定,但目前來看,魅族存在的一些問題確是無法回避。
黃章再度出山
眾所周知,從2010年開始 ,黃章就淡出了魅族,大小事都交給CEO白永祥。如今,面對外界的猜忌與質疑,黃章在個人新浪微博上寫道 :“感謝大家,我將重新出山打造我的夢想機,去迎接魅族15周年。”這個微博一度登上了熱搜,要知道他的上一次回歸是在 2014 年。
白永祥在接受相關采訪時曾透露,黃章淡居幕后的那段時間,整日宅在家中設計產品,在花園開墾土地種菜,抱小孩,玩HIFI,“像一個世外高人,隱隱看著公司” 。
不過,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手機的江湖早已星移斗轉。雷軍的小米靠饑餓營銷,創下超1800萬臺銷量。華為更是成功實施多品牌戰略,華為榮耀、華為mate、華為P系列絕塵而去。而OPPO和vivo,不顯山不露水也默默搶占了龐大的女性市場。倒是先行者魅族盡是些關店、手機銷量下滑的負面信息。
2014年,黃章回歸,并一舉推出擴大產品線、接受馬云5.9億美元投資、啟動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等三大舉措。2015年,接連發布了14款新機,開了十幾場發布會。黃章回歸后的種種舉措確實有成效,致使同年銷量同比增加200萬至2200萬臺。但是,這并未達到預計的2500萬臺目標。銷量的萎縮讓公司凈虧損高達3億元。
于是,2016年,魅族不得不啟動了5%的裁員計劃。進入2017年,魅族的危機更加緊迫,急需一個人來扭轉局面。直到2017年2月,黃章在微博宣布“打造我的夢想機,去迎接魅族15周年”,這預示著黃章將再度出山。
與2014年回歸不同的是,黃章這次不再是定下大戰略后就做起了甩手掌柜,而是親自對魅族從組織架構、產品、渠道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意在打造心中的夢想機——魅族15 Plus。
重塑黃章特色
幾乎所有的業內人士都知道,黃章低調,而且從不愿打廣告。在他看來,產品質量永遠都是第一,而其他都是第二。
對技術有點偏執的黃章認為,了解智能手機用戶的需求和反饋,沒有什么能比網站和論壇更直接的了。因此,雖然在具體事務上做甩手掌柜,但是他每天都會在論壇上泡上幾個小時,與網友互動聊天,去了解用戶對魅族手機的使用體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魅族的新品發布消息,以及系統不穩定、死機等問題,幾乎都是黃章通過論壇和微博第—時間發布出去的信息。甚至他還把員工對用戶反饋信息的掌握與了解程度,作為考核和升遷的重要衡量標準。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領袖的個人魅力以及能力對一個企業文化甚至前行方向起到的巨大作用。小米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魅族其實從始至終都留有黃章的影子。他對技術偏執,敢于創新。因此,黃章以及他主導推出的魅族系列手機收獲不少忠實粉絲。曾經有報道稱,一位粉絲為了購買魅族的M8,竟不遠萬里從安徽轉車來搶購。
而魅族的創新精神,則恰恰是這個行業最需要的,也是智能手機用戶們樂于看到的。從魅族的SmartBar到魅族被市場競相模仿的“mBack”,甚至可以回顧到早期魅族自創的小圓圈,魅族一直在手機創新的探索上敢為人先。雖然“畫屏”遭到了不少人的非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大家都在打“全面屏”概念的 2017 年,魅族走出了自己的創新之路。想必這也是為什么去年5月魅族能夠入圍“CCTV中國品牌榜”的原因。
所以,盡管魅族在很多用戶心中的定位是小而美,但是它的品牌辨識度和追求品質的工匠精神,還是讓人看到中國產品的獨特,而這也是中國企業與品牌要走出去的關鍵所在。因此,黃章的回歸,不僅是魅族的希望,而且很多人也在期待魅族式的創新。
2018,魅族能否絕地反擊?
其實,縱觀2016年以來魅族的產品和發展,外界不難發現,魅族手機之所以遭遇種種困難,既有產品價格及定位的失誤,也有內部管理的問題,如今黃章再次出山,還是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這是因為,黃章上一次的回歸,就在產品營銷和資本運作等方面做了轉型,幫魅族渡過了難關。雖然此時面臨的市場已經更加錯綜復雜,但黃章卻是一個踏踏實實做事的人。魅族作為一個互聯網品牌,對于網絡營銷也早已經駕輕就熟,目前缺的就是留住消費者的好產品,而這正是黃章所擅長的,因為他有對于細節的偏執。
事實上,此前面對外界的猜忌和質疑,黃章在魅族社區上就表示,回歸后的他將打造魅族新機計劃,“我打造的產品需要時間太長了,以至需要2018年才能上市”。他所說的新機,就是日前魅族年會上透露的魅族15 Plus。可以說,2018年的魅族能否翻身,15 Plus被寄予了厚望。
不過,目前智能手機外部競爭壓力與日俱增,留給魅族的時間不多了。根據有關方面公布的國內手機市場2017年第四季度出貨量和占有率排名顯示,OPPO占有率排名第一,華為和vivo緊隨其后,小米超過蘋果10%排名第四。黃章此次回歸能否重振旗鼓,在2018年實現絕地反擊顯得尤為重要。如若不然,魅族恐將徹底淪為三、四線品牌。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二次打磨的魅族,能不能在江湖掀起一陣腥風血雨,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