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嶄露頭角,出生即帶著互聯網基因,徹底顛覆了以往銀行“多營業網點、多產品條線”的運營模式,開啟了“平臺化、輕成本”的數字銀行發展探索。
縱觀國內外的互聯網銀行,如英國的Atom銀行、迪拜商業銀行的CBD Now以及國內的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等,其運營模式大致相同,即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多種金融科技,重構金融底層科技系統、風控系統,為消費者、小微企業等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數字化金融服務。
互聯網銀行與傳統銀行有啥不一樣
“互聯網銀行”概念由互聯行創始人林立人先生率先提出,并付諸實施,互聯網銀行是對傳統銀行顛覆性的變革,是未來金融格局的再造者,通俗來說,就是把傳統銀行完全搬到互聯網上,實現銀行的所有業務操作。
互聯網銀行與傳統銀行最大的不同,就是互聯網銀行的全部業務都是通過純線上形式完成的,不需要線下網點和柜臺?;ヂ摼W銀行無須分行,服務全球,業務完全在網上開展;擁有一個非常強大安全的平臺,保證所有操作在線完成,足不出戶。
從2014年開始,中國銀監會陸續批準了數批試點民營企業的籌建申請,這些民營銀行大多自帶互聯網基因,其中由螞蟻金服主導的網商銀行、騰訊主導的微眾銀行、新希望主導的新網銀行均明確定位為“互聯網銀行”。
互聯網巨頭入場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金融業,銀行毫無疑問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一波民營銀行申辦熱潮,始于2014年。民營銀行從無到有,且數量越來越多。截至目前,銀監會共批準籌建17家民營銀行,其中16家已開業。
2017年,民營銀行進入了一段開業密集期。其中,蘇寧銀行6月16日在南京舉行的開業發布會上宣告正式誕生;8月21日,百信銀行收到銀監會批復,獲準在北京籌建開業。
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蘇寧銀行、百信銀行這4家備受關注的銀行,背后站著的分別是騰訊、阿里、蘇寧、百度。至此,中國互聯網“四巨頭”BATS(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蘇寧)的銀行全部落地。
互聯網銀行都有哪些產品
目前,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等3家互聯網銀行都有小微貸產品推出。
2014年12月28日,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官網上線。公開資料顯示,微眾銀行注冊資本達30億元,騰訊認購該行總股本30%的股份,為最大股東。微眾銀行定位為服務個人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客戶的民營銀行。
作為國內首家開業的民營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在成立之初就在微信和QQ兩大社交平臺上推出了“微粒貸”產品。借款額度和期限都由用戶自由選擇,旨在做QQ或者微信用戶人手一個的“錢包”。據微眾銀行公布的數據,微眾銀行旗下的現金貸產品微粒貸2016年年底累計放貸量接近2000億元,截至2017年年第一季度,微粒貸累計放款額突破3000億元,累計用戶數突破2000萬人。
另一家互聯網銀行——網商銀行的三大目標客戶群體是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和農村用戶,專注500萬元以下的貸款。成立后,網商銀行也推出了自己的小微貸產品——“旺農貸”。這款產品主要服務于農村,屬于農村金融的明星產品?!巴r貸”的貸款申請、信息錄入均在自主研發的手機移動端完成,從申請到貸款發放最快半小時。
同樣作為互聯網銀行,新網銀行注冊資本30億元,同樣致力于通過互聯網技術為消費者和小微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成立后,新網銀行有不少小微貸產品推出,例如“好人貸”“創客貸”等。
互聯網銀行的差異化定位
所謂背靠大樹好乘涼,互聯網銀行也是如此。通俗來說,互聯網銀行沒有物理網點和柜臺,主要依靠線上數據開展業務,就是把傳統銀行完全搬到互聯網上,實現銀行的所有業務操作。
從2015年的業績虧損,到2016年的扭虧為盈,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的表現一直備受關注。它們的亮眼業績,也昭示了中國互聯網銀行模式的良好開局。不過,目前來看,兩家銀行的發展方向有所區別,微眾銀行聚焦于消費信貸,網商銀行多為阿里體系內的商戶提供金融服務。
除此之外,微眾銀行還提供包括“活期+”“定期+”“股票基金買賣”等。“活期+”和“定期+”兩個服務項目分別為微眾銀行與國金基金定制的貨幣基金和與太平資產合作的保險資管類產品,與目前支付寶錢包中的“余額寶”和“招財寶”頗為類似。
至于新網銀行,《理財》雜志記者發現,隨著互聯網金融平臺存管銀行的推進,新網銀行連接了80多家網貸機構,為其提供網貸資金存管業務,通過這樣的方式輻射到更廣闊的用戶群體。
未來新網銀行是否也能如在傳統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那樣布局個人資金端產品,新網銀行方面的相關人士表示暫不考慮。
互聯網銀行的四大風險
互聯網銀行既存在傳統金融風險,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
技術風險?;ヂ摼W銀行的技術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交易安全風險。在信息存儲、傳遞、處理過程中,信息可能丟失或破壞,被惡意竊取和篡改,導致交易得不到安全保障。二是隱私保護風險。因技術原因,導致對交易信息和客戶個人信息保護不力,容易被惡意竊取或者人為泄露。三是服務質量風險。因技術方面的原因,導致響應速度過慢、操作太難,影響客戶的積極性和信任感。
聲譽風險?;ヂ摼W銀行的信譽風險指的是由于平臺經營不善、風險控制不力、金融交易遭遇侵害或其他原因給客戶帶來經濟損失,導致在公眾輿論產生負面評價,失去良好的聲譽,從而無法有序開展業務。
信用風險。由于互聯網金融虛擬性的特點,交易雙方只是通過網絡發生聯系,增大了交易雙方在身份確認、信用評價方面的信息不對稱。而且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短、進入門檻低,大部分企業缺乏專業的風險管理人員,不具備充分的風險管理能力和資質,加上網絡貸款多是無抵押、無質押貸款,從而增大了信用風險。
操作風險。以遠程支付為例,互聯網交易面臨的釣魚、欺詐風險尚未徹底解決,應對網銀欺詐的安全軟件產品尚不成熟,第三方軟件可能對存在的木馬程序不能有效識別。因此,犯罪分子可以利用互聯網金融這方面的缺陷,通過釣魚 Wi-fi 站點或其他攻擊手段,對客戶交易信息進行攔截或篡改,造成客戶資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