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出臺的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的要求,向凈值化轉型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重要發展方向。
以凈值日期為標準,2017年12月達到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量峰值766款,相比年初1月的491款,增長率高達56.01%,其發展速度符合對市場的一般認知。凈值型產品具體存續情況如下: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監測顯示,2017年1月至12月,各商業銀行共發行1183款凈值型理財產品,相比于2016年全年發行的756款,同比增長率高達56.48%。
銀行理財產品與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凈值型產品收益比較
目前,對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有銀行信息披露完備,每日會公布產品累計凈值;有銀行不公布累計凈值,只公布產品單位凈值;還有銀行對凈值信息均不公布,只公布產品每日年化收益率。此外,不同銀行不同產品間信息公布頻率不一致,有每日定期公布,也有隔周定期公布,還有不定期公布等。
基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特性,在計算產品年化累計單位凈值收益率時,首先選取凈值日期處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產品;接著將產品分別按照公布累計凈值、公布單位凈值、公布年化收益率進行處理,區間收益率換算成日收益率再做年化處理。對于公募開放式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產品,需計算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內產品累計單位凈值收益率,進而做年化處理。
通過上述技術處理手段,分別計算了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公募開放式基金產品、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值。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銀行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27%,公募基金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6.46%,券商資管型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12%。

從收益走勢來看,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收益率均呈現波動增長態勢。其中,銀行凈值型理財收益波動較小,收益十分穩定;公募基金收益率波動較大,券商資管產品收益率自5月觸底反彈后,維持了半年的穩定增長。2017年上半年監管政策頻出,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下半年以來,隨著公司內部業務調整,加之市場環境逐漸趨于相對穩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業務也逐步平穩。截至2017年12月,從平均年化收益來看,公募基金型收益最高,銀行凈值型次之,券商資管型收益最低。追求低風險、穩定收益的投資者,適合選擇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
銀行凈值型與基金、券商資管產品收益比較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年化收益全面優于債券型和貨幣型的理財產品,券商資管產品中混合型產品收益最高,公募基金中股票型產品收益最高。截至2017年12月,不管是券商資管還是公募基金各類型產品中,仍是混合型和股票型兩類產品收益較高,而債券型和貨幣型兩類產品收益相對較低。
與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相比,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優于主要投資債權類資產(債券型與貨幣型)的相關理財產品,劣于主要投資權益類資產(混合型和股票型)的相關理財產品。由于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在配置權益類資產時比例更高,近期市場表現也支持著此類產品收益的上漲,所以權益類產品的表現會優于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凈值型與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比較
作為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依然具有銀行理財的特有屬性,即所投資產組合更偏好于固定收益類。
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高于不同債券類基金產品,長期純債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最低。由于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厭惡程度高,現階段仍是以傳統的債權類資產為主,并配以少量的權益類資產。一方面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時候可以分散風險,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與債券類基金產品相比,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高于包括中短期純債型、長期純債型、混合一級型和混合二級型4種債券類基金產品,其中,長期純債型債券類基金產品收益最低。
封閉式與開放式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截至2017年12月,全部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中,封閉式占比為39.8%,開放式占比為60.2%;從年化收益率看,封閉式凈值型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94%,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為3.83%。
不同性質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比較
從發行銀行統計結果來看,截至2017年12月,發行凈值型產品銀行包括國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與農商行。從發行數量看,股份行發行數量最多,占比51.3%;其次是城商行,產品數量占比為38.0%;國有行占比9.5%,農商行占比1.3%。
國有行和股份行收益率領先,均為4.45%;城商行次之,年化收益率為4.06%;農商行年化收益率最低,為2.32%。
由于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對發行主體的投研能力和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較高,與全國性大行相比,目前區域性銀行凈值型產品整體投資能力較弱,但城商行有后來居上之勢,與股份行的差距大大縮小。從趨勢看,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會成為主流,區域性銀行還需加快推進人才培養建設,提升主動投資管理能力。
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前景展望
在銀行理財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理財產品資金端短期化與資產端長期化錯配的矛盾日益突出。銀行理財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而預期收益型產品形態無法有效揭示風險狀況,也不能有效落實風險承擔主體。為此監管層希望能逐漸打破剛性兌付機制,實行“賣者有責,買者自負”,進而實現風險與收益向投資者的充分傳遞。
從負債端看,凈值型產品的類基金性質要求投資者自主承擔投資風險,這對銀行理財資金端的客戶思維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受銀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多年熏陶,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思維定式是“保本保收益”,因而推廣“買者自負”類基金的凈值型產品顯然困難重重。投資者“風險自擔、收益自享”的成熟投資理念的形成需要逐步引導和教育。讓投資者接受凈值化的銀行理財產品,分步驟實施是唯一可行的操作辦法。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對機構客戶、高凈值客戶、普通個人投資者分步驟推出相應的凈值型產品,避免在過渡期結束后集中推出,被動面臨比較明顯的客戶流失和流動性風險。
從資產端看,穩定凈值波動的關鍵即在于加強投研與風控能力建設,無論是配置型還是交易型投資策略,都意味著銀行投資部門需要與其他資管機構在同一戰場上進行競爭,這對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挑戰是全方位的。隨著監管的推進,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速度有望提升,預計2018年至2019年年初,將有較多銀行推出凈值型理財產品以應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