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教育教師培養體系建設是涉及我國教師隊伍建設頂層設計的重要的和基礎的環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的指示促使我們思考我國以往的、目前的基礎教育教師培養體系,深感需要構建適應并能夠引領教育強國建設的教師培養新體系,本文對新體系作了勾勒。
關鍵詞:基礎教育; 教師教育專業; 教師培養; 體系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18)01-0011-03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十九大閉幕后不久,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就審議通過了《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體現了我們黨的工作邏輯與事物客觀規律的一致性: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
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歷來需要整體規劃、頂層設計、環環相扣、層層落實。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明確指出:“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準教師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的質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指示,促使我們思考我國以往的、目前的教師培養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教師教育,迅速構建起由師范學院、師范專科學校、師范學校三個層次學校組成的基礎教育新教師培養體系,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加大加快三個層次師范院校的建設發展,使得經過嚴格和專門訓練的新師資源源不斷地補充到基礎教育一線,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和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引領作用。這個培養體系對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成為人力資源大國,對中華民族的素質和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迅速提高起到了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我國基礎教育教師培養體系也產生了變化。教育碩士、師范本科、師范專科的培養體系取代了原有的三層次培養體系。這是社會進步變化的反映,也是基礎教育對更高學歷水平新師資的需要。但是,冷靜地審視目前這個培養體系,就會發現除了學歷層次有所提高以外,它至少存在四點不足,沒有起到用更優質的教師教育體系超越原有體系的作用。
一是師范生源質量明顯下降。原有三個層次培養體系中,錄取的師范本科生和中師生分別是高考和中考考生中的成績佼佼者,錄取的師專生高考成績也普遍在前百分之二十左右。麥肯錫研究和pisa測試分析都表明,世界上基礎教育質量好的國家和地區,其教師至少是從學業成績在同學中排名前30%的人群中選拔出來的。而從我國大多省份的情況看,目前的培養體系錄取的本科生相當一部分高考成績排名在前30%開外,師專生的高考成績更是普遍滑落到前百分之五十開外。
二是師范生培養體系的內部結構與基礎教育目前的實際需求不相吻合,更與未來教育強國的師資需求不相符合。主要表現為教育碩士層次培養量太小,專科層次培養量偏大。
三是本科院校教師教育專業地位普遍弱化、邊緣化。目前教師教育專業規模在舉辦學校的占比已很小,校均不超過20%,按照教師教育專業的素質要求和學生成長規律開展培養工作的師范氛圍已不濃,培養措施已不實。有的本科院校將物理、化學、生物教師的培養分別放在電子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學院、食品工程學院去完成,有的將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培養工作交給新聞學院去做。與此相伴的是培養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院系組織和教師本身,其應有的立德樹人、培養為人師表的新師資的專業意識、專業素養、專業能力也隨之弱化。
四是目前舉辦教師教育專業院校的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普遍陳舊,尤其是與基礎教育學校缺少聯系更缺少深度合作,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脫節明顯。教師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培養質量既難以適應目前基礎教育一線的需求,更難以達到教育強國對新師資的要求。
產生上述四點不足的原因既有教育外部的也有內部的。而教育內部原因中,既有打破舊體系建立新體系過程中暫時難以避免的客觀原因(如結構問題),也有對原有培養體系的許多優良傳統沒有傳承好的工作原因,更有對教師教育專業認識上出現偏差的主觀原因。
對教師教育專業認識上的最大偏差就在于只把教師所講授的某一門學科當作專業,如語文、英語、數學等,而不把教師教育本身當作專業,這就意味似乎任何一所高校、任何專業培養出來的人只要具備了中小學某一門學科知識就都可以擔任教師。沒有人懷疑過醫生必須由醫學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系)專門培養,但是,基礎教育的教師不需要由教師教育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院(系)進行專門培養,在我國已成為現實。
這些年,在“教師教育開放化”的口號下,我國用簡單的考試決定教師資格證的發放,以為此舉可以吸收大量優秀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基礎教育教師隊伍。但事與愿違,事實證明此舉不僅沒有達到吸收優秀人才進入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目的,反而因為貶低了基礎教育工作和教師職業的專業化屬性,打擊和誤導了舉辦教師教育專業的高校,導致了目前基礎教育教師培養體系上述主要問題的存在。
這種認識偏差和做法的背后是對發達國家或地區教師是由綜合性大學培養的誤解。確實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傳統的師范院校已不復存在,要么獨立發展、要么聯合發展為綜合性大學,但是這些國家或地區基礎教育的新師資無一不是由綜合性大學專設的教育學院經過嚴格規范的培訓以后專門培養出來的,這是教師教育專業以另一種更高層次的形式存在著,是教師教育更強化了其專業屬性。
這種認識偏差和做法違背了專業人才成長的規律。從人的社會性發展角度看,一個人發展成為從事某方面專業工作的專門人才,是個人參與該方面專業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而且其專業發展過程往往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既需要有量的積累,也需要有質的飛躍。這一規律是我們強調學校教育功能、強調學校要立德樹人的依據。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教師,其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工作理念、為人師表修養、教育情懷、仁愛之心、教育教學技能與方法不會與生俱來、憑空產生,他們和其他方面的專業人才一樣,其專業素養需要為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由專門教育機構組織實施培養方案,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熏陶,需要專門流程的培養訓練才能產生和鞏固,為終身從教打下堅實的基礎。即使說沒有經歷過教師教育專業專門機構培養訓練的人,經過其它途徑也能掌握教育理論素養,也能具有教育工作的正確理念、為人師表修養、教育情懷、仁愛之心、教育教學方法等,那也是我們目前的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度所難以鑒別的。不要教育培養過程只看結果的簡單做法,本身就是對學校教育功能最大的忽視和最根本的否定。
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尋求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不斷提高教師培養的質量”?我認為,我們應該以問題為導向,在反思的基礎上,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勇氣與魄力,著眼于建設教育強國宏偉目標,探索構建基礎教育教師培養的新體系。
首先,這個新體系要從目前教師教育專業的三個層次逐漸過渡發展為兩個層次,即本科層次和教育碩士層次。使得幼兒園、小學新師資的來源逐漸以教師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為主,初、高中新師資的來源逐漸以教育碩士為主。有條件的省份和地區用三到五年完成這種過渡,全國范圍要用十年左右完成過渡,使我國基礎教育教師的學歷層次逐漸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否則我國難以成為教育強國。
其次,新體系中舉辦教師教育專業的機構必須是專門機構。即該機構的主要業務必須是教師教育,主要工作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符合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對這樣的機構要由第三方定期進行教師教育專業認證。不是專門機構或未通過專業認證的機構,不得舉辦教師教育專業。徹底改變忽視教師教育專業屬性、基礎教育教師入職門檻太低的局面。
第三,新體系的培養體制機制需要創新。建議采用“X+2”的培養體制。即由舉辦教師教育專業的專門機構制定和組織實施教師教育專業的2年制培養方案,所招收的學生應當來自有X年(至少2年)學科專業背景的有志于從事教育工作的大學生。現在已有許多高校采取大類招生,為實施這種培養體制創設了有利的條件。
第四,新體系應當創新招考方式和生源選擇標準。在招考方式上,除了筆試外,還應增加個人撰寫申請書、原學科專業培養單位的黨政組織推薦、報考材料審核、面試、心理健康狀況測試等環節。在生源選擇標準上,除了學科成績外,還應增加對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情懷、心理素質、仁愛之心、藝術修養、個人特長等方面的考察。
第五,新體系的教師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應當是“校校緊密結合”的模式,要把高校與基礎教育學校的合作做緊密,將大學課堂與基礎教育學校課堂融合好;要把學生培養的實踐環節做實在,將大學教師與基礎教育學校優秀教師的“雙導師”作用發揮好;要把政府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做到位,由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基礎教育學校和教師積極參與把新師資培養好。
深化改革、綜合施策,構建出教師培養新體系,切實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形成好教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教育強國才有牢固根基。
Abstract: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a vital part concerning the upper-layer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teachers. The situation that our president Xi Jinping instructs that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urges us to take the previous and present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makes it inevitable to set up a new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in order to adapt to and even lead to building a powerful nation of education. The paper aims to draw the outline of a new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Elementary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major; teacher train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