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坎頭村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所在地,是全國十九塊根據地之一。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主要由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浙東抗日軍政干校舊址、革命廉政史跡陳列館、《新浙東報》報社舊址、浙東銀行舊址、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軍史陳列館、譚啟龍同志舊居、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舊址和正蒙學堂舊址組成,濃縮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抗日救國、拯救民族危難的光輝歷史。
豐富的紅色資源,鍛造了這片土地;綿延70多年的紅色故事,歷久彌新。
中共浙東區委舊址
1942年9月22日,浙東區黨委在鳴鶴場召開會議,作出了《關于長期堅持浙東斗爭的決定》,制定了“堅持三北,開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領后,再爭取控制會稽山”的工作方針。反“掃蕩”斗爭和第一次反頑自衛戰的勝利,為開辟四明創造了條件。三北游擊司令部所屬部隊發展到2000多人。新四軍軍部和一師、六師再次增派100多名干部陸續到達浙東,加強浙東黨政軍各方面的領導力量。1943年元旦過后,按原定工作方針,游擊隊主力挺進四明山。4月初,三北軍民通過靈活機動的破襲戰,粉碎了日偽軍2500余人的大規模“清鄉”。為了打開四明局面,三北游擊司令部所屬第三支隊、特務大隊、教導大隊于4月23日拂曉發起對余姚梁弄的攻擊。經過16小時的攻堅戰斗,拔除了偽軍據點,收復了梁弄。
梁弄是四明山的心臟,攻克了梁弄,就控制了四明山,對于擴大和鞏固浙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大意義。從此,梁弄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和浙江各地黨組織的聯絡中心。
浙東行政公署舊址
抗日戰爭后期,浙東根據地日益鞏固壯大,其范圍已發展至杭州灣兩岸,東瀕東海,南至東陽、義烏,西跨浙贛線金蕭段兩側,北至黃浦江兩岸的廣大地區,面積3萬平方公里,擁有人口400多萬。遵照共產主義導師列寧關于“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和毛澤東“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思想,根據中共中央指示,1945年1月在梁弄正蒙學堂召開了浙東敵后各界臨時代表大會,會后正式成立了浙東行政公署,是當時浙東抗日根據地最高行政機關。浙東行政公署下分秘書處、民政處、文教處、財經處等部門,連柏生、吳山民同志分別任正、副主任。
浙東抗日軍政干校舊址
1945年1月,中共浙東區委和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決定,在原浙東游擊縱隊教導大隊的基礎上,成立浙東抗日軍政干部學校。浙東抗日軍政干校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浙東根據地基層排以上黨政軍干部。干校編為一個大隊,下設一個軍事隊和一個政治隊,學員來自基層的軍事干部,還有一部分從上海、杭州及浙東各地來的青年學生。干校于1945年2月7日開學,校址設在梁弄鎮上。1945年4月,干校遷至橫坎頭上新房,并從兩個隊抽調人員成立了政治三隊,舉辦專門培訓起義、反正部隊部分班排長的短訓班,先后舉辦兩期。干校由何克希兼任校長,教學人員由原教導大隊部分干部和學業優秀的學員結業后留用組成。干校的教育內容根據各隊訓練對象和要求各有側重,軍事隊軍、政課程時間比為6∶4;政治隊軍、政課程時間比為4∶6。基本課程有政治、常識、社會發展史、革命傳統和政策紀律教育等。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軍史陳列館
1942年8月,華中局批準何克希、張文碧、劉享云、連柏生四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何克希任書記,統一領導浙東部隊。8月中旬,在鳴鶴場成立司令部。為繼續灰色隱蔽,仍沒亮出新四軍旗號,而用了“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的番號。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軍史陳列館位于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旁,館內主要展出了從浦東抗日武裝南渡杭州灣、三北游擊司令部成立、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成立、迎接大發展、反攻作戰與北撤、地方武裝與民兵建設六個單元,詳細介紹了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在浙東地區從無到有,不斷發展與壯大,直至光榮北撤的偉大歷程。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