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語:
每年陽春三月,中國召開的兩會,舉國矚目,舉世聚焦。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發言牽動人心,激起國人強烈共鳴。在此,我們在諸多茶客的評說中選擇幾則,以饗讀者。
黃春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個稅起征點已到該調整的時候了。在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編劇趙冬苓認為,現在的個稅起征點設得太低。這話說到廣大工薪階層心坎里了。個稅起征點關系每個公民和家庭,已成反響較大的社會問題。據網易調查,高達96%的網友認為工薪階層個稅稅負重,89.4%的網友認為3500元的個稅起征點太低。事實是,自2011年個稅起征點上調為3500元,距今已有7年。個稅本是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正常設計應是“窮人不交稅,中等收入者少交稅,高收入者多交稅”,但由于起征點過低,導致低收入群體需要承擔的稅負過高,而富裕群體稅負太輕。加之近年工資水平大幅上漲,現有的個稅起征點已經不適應當前的狀況,需要上調起征點以減少低收入者的稅收壓力。
張玉勝(河南省漯河市):“求醫不是買醫”。全國政協委員、神經外科專家凌鋒說,“患者來醫院是求醫而不是買醫”。這話何其中肯,是契合醫療規律的大實話,對于匡正扭曲認知、融洽醫患關系、助推醫療改革,具有一定正能量效應。患者到醫院就醫,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疾病醫治、身體康復的意愿托付給了醫生,這是一份“最純粹最神圣”的“信任”。既是“求醫”,就應對醫生充分理解和信任,相信多數醫生會堅守醫德,盡心盡力,切忌“我付費我有理”的“上帝”心理。這也是讓醫生放心大膽施診、充分發揮醫技的原動力。只要醫生盡心施救,患者或家屬就當心存感恩,切不能因為醫療未能達到患者預期就悖逆信任、遷怒于醫生。從醫生角度看,患者前來求醫,一個“求”字凸顯了信息不對稱的患者弱勢。作為“受人之托”的醫生,就要一切為患者的利益考量,秉持醫者仁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好務。
李英鋒(河北省灤南縣):市場監管“多合一”,打造全國市場監管一盤棋。兩會期間,國務委員王勇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說明,提出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不再保留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長期以來,市場要面對幾個婆婆,這些婆婆都要下發同質文件,召開主題相同的會議,組織相近的法律培訓,開展類似的執法檢查,牽涉了基層和企業很大的精力;各級各地市場監管模式不一,增加了監管溝通、協調的難度;而且,多個“大檐帽”管不好一根豆芽、一片面包、一頭豬等問題屢見不鮮。如今,從中央層面以頂層設計的方式實現了“多合一”,集中了與市場監管有關的主要職能,讓市場監管總局名副其實,機構定,職責清,人心穩,監管強。而且能夠拉動各地、各級市場監管統一模式,上下理順,左右暢通,打造全國市場監管一盤棋,節約監管資源,增強監管合力,提升監管效率。因此,全國上下對此高度關注和支持,對改革效果充滿期待。
葉祝頤(湖北省武漢市):“書包越喊越沉”提醒創新教育評價機制。兩會期間,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表示,國家為中小學生減負已出臺幾十份文件,但孩子們的書包卻越喊越沉。誠哉斯言。我國中小學生每天課外作業時間達2.82小時,超過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實,學生減負的關鍵不在于下達多少政令,而在于創新教育評價機制。正如一位教育官員所言,由于減負牽涉的問題和環節涉及教育最深層的內核和導向問題,改革起來相對困難。的確,在優質教育資源尚未大眾化、還要依靠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的當下,孤立地談減負,不僅學校不愿意,家長為孩子前途著想計,也并不想真正減負。于是,一道道減負令就這樣被應試教育消弭得所剩無幾。因此,減負如何契合教育現實,切實轉變教育理念,能否取消升學率指標、改革教育評價手段,怎樣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營造公平的教育環境,怎樣健全監督機制、強化監督問責等等,都應有周到的制度安排。
責任編輯: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