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浙江省全面開啟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寧波因勢而動,順勢而為,以規劃設計為引領,內外兼修、整管并重,走出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特色之路,帶來了小城鎮的美麗蝶變。
據統計,2017年,寧波共啟動小城鎮整治項目1882個,完成投資180.02億元。在不久前,寧波市參加達標創建的47個小城鎮全部一次性通過省里組織的考核驗收,其中江北慈城、余姚泗門、鎮海澥浦、北侖白峰、慈溪天元、奉化大堰、鄞州東吳、象山定塘、海曙章水、寧海越溪10個鎮鄉被評為省級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樣板。
注重規劃引領 構筑“四梁八柱”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承上啟下的角色,連山連水、連村又連城,如果缺少規劃引領,整治很容易各干各的,甚至走調變樣。對此,寧波將規劃編制作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綱”,按照全面推開、分類推進、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規劃設計的引領作用,9個鎮鄉整治規劃入選全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優秀規劃方案。
寧波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實施之初,就出臺了《寧波市規劃設計引領專項行動方案》,要求以鎮鄉為編制主體,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按照《浙江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編制導則》及《寧波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分類編制技術導則》的要求,充分結合鎮鄉實際,突出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江北區在慈城鎮、洪塘街道、莊橋街道、孔浦街道四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的編制和審查工作中,以規劃引領,為后續的小城鎮整治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洪塘龍尾河景觀提升方案、“77洪塘灣”文創時尚街區設計方案、莊橋寧慈公路兩側立面整治方案等,接地氣、符合特色,保證了方案引領的合理性,整治內容與控規總體要求相融合。其中,《慈城鎮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和《洪塘街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先后被浙江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領導小組評定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優秀規劃方案。
特色是小城鎮的生命。寧波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設計注重鎮域特色和個性,幾乎是“一鎮一個樣,鎮鎮有專長”。去年,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展開前,鄞州區東吳鎮立足長遠,結合自身特色,邀請專業設計團隊編制了《東吳鎮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并將其與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統籌融合,形成了科學的小城鎮結構體系。
在規劃設計中,東吳鎮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和文化融合原則,注重維護自然山水格局和歷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鎮南路擴建過程中,為保留現有沿線行道樹,東吳鎮特意依托非機動車道建造了綠蔭樹島。在項目建設中,東吳鎮結合府前橋、鄉賢故居、宰相銀杏等東吳地方歷史文化元素,積極保護南北兩村、門前河區域老村落群體,使城鎮建設從單一的粗放式擴張向各具人文特色的內涵式發展轉變。
突出文化傳承 彰顯城鎮魅力
文化是小城鎮的靈魂,不僅僅是東吳鎮,寧波其他地區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也在不斷挖掘城鎮的文化底蘊,并將其融入整個整治行動之中。內外兼修,既注重“面子”,又注重“里子”,此舉彰顯了寧波小城鎮的獨特魅力。
慈溪觀海衛鎮鳴鶴古鎮素有“鶴皋風景賽姑蘇”的美譽。古鎮內,四合院、走馬樓、人字坡青瓦頂、馬頭山墻以及宅內雕琢精致的花格門窗等極富韻味,文化氣息濃郁。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該鎮對敦本堂、資敬堂、藥王殿、三方弄區等歷史文化建筑進行保護和利用,挖掘其中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將歷史時期古鎮景觀的原貌延續下來,成為了特殊的歷史博物館。
在對歷史古建筑進行保護的同時,寧波還通過挖掘民俗文化來提升城鎮的軟實力。以鎮海區澥浦鎮為例,該鎮在此次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以保護農村民俗為總體規劃方向,按照“政府主導保護、市場主導利用”的原則,突出保護傳承,打造有記憶的街區、有故事的小鎮。
“澥浦船鼓”“澥浦農民畫”是澥浦鎮的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該鎮大力推動農民畫傳承基地建設,積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將傳統、現代、古典、時尚等多種元素融入其中,開發制作成靠枕、布袋等民俗文化衍生產品,有效增強了非遺文化活力。
作為一座具有800余年歷史的浙東古鎮,余姚泗門鎮也結合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挖掘當地歷史人文,打造自身的亮點和特色,以文化品牌建設推動城市活力提升。
為更好地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泗門鎮從“名邦之源”“閣老故里”的文化底蘊中汲取靈感,精心打造有故事、有內涵、有記憶的文化古鎮。該鎮投入2000余萬元對省文保單位謝氏宗祠和成之莊進行了修繕,并布展了科舉文化博物館和謝之光陳列館,將文物建筑保護與休閑旅游有機結合。
泗門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4個。其中,犴舞和木偶摔跤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先后登上央視、上海世博會等舞臺。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該鎮在鎮文化藝術中心開設非遺展廳,在多地設立了非遺傳承基地,打造文化品牌活動“汝湖春曉”元宵燈會等,讓非遺再傳承,使文化瑰寶煥發了時代的光彩。
引入智慧元素 激發城鎮活力
“智能牽動未來,智慧引領時代。”寧波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智慧元素向小城鎮建設延伸,依托先進信息技術,探索建立小城鎮整治長效管理機制。
2016年10月,鄞州萬達片區開始實行“智慧停車系統”項目。該項目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應用的智能化平臺,實現了停車位預定、停車收費、違停執法全程電子化。車主只要打開手機APP就能一目了然掌握目的地附近的空車位信息,并通過停車率、收費標準的透明化展現,更加直觀地了解停車動態,方便就近停車。
該項目運行以后,鄞州萬達片區的“車位周轉率”得到明顯提升,從原來的每天每個泊位4.45次提升到了8.89次,而且違停車輛的數量也從原來的每日300輛下降到了150輛。
之后,寧波將這種智能化停車模式應用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之中,有效破解了小城鎮車亂停、道亂占難題。目前,該模式已在鄞州咸祥、海曙古林、江北慈城、鄞州東吳等鎮鄉(街道)試點運行,并逐步向全市推廣。
寧波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巧用智能化手段,全面推進“一加強三整治”和六大專項行動,取得良好成效。杭州灣新區庵東鎮在郵電路、庵余路綜合改造時引入了6套違停智能抓拍設備。該設備全天24小時作業,通過高清攝像機的鏡頭對停車位進行實時監控,每隔3分鐘進行視頻輪巡,同時對進入區域的不同機動車自動抓拍其交通違法行為,從而有效減少因交通違法行為而引起的交通擁堵。
值得一提的是,慈城鎮作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之一,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智能化”方面也摸索出了一套“慈城模式”。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理念,慈城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建立了“智慧景區系統”和“智慧城鎮感知系統”。
“智慧景區系統”可以主動感知旅游資源、旅游經濟、旅游活動等方面的信息,游客借助便捷的終端上網設備,能夠及時了解這些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游計劃。游客打開慈城古縣城景區旅游公眾號,便能看到在公眾號中植入的3D虛擬游功能和全景游功能,實現景點介紹語音自動播報,在互聯網的虛擬環境中遍覽慈城的風光美景。
而慈城“智慧城鎮感知系統”是一個多功能的城市立體感知預警平臺,主要包含智慧煙感、智慧井蓋、智慧空氣、智慧水文、智慧車流等內容。如智慧煙感采用無線通信技術,可以對古建房屋進行實時監測,煙霧預警;智慧井蓋可以在井蓋發生明顯傾斜時發出預警,以便快速定位和維修等。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