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學仁
南京烤鴨
◎ 馬學仁
“烤”字,在《說文解字》里沒有,《康熙字典》里也沒有。著名畫家齊白石多次給北京烤肉宛飯莊留下墨寶,先是用大篆給烤肉宛寫了一個“烤”字,并附款曰:“鐘鼎本無烤字,此是齊璜杜撰?!焙髞恚}寫了“清南烤肉宛”的匾額?,F代《新華字典》《辭?!贰吨腥A大字典》均收錄“烤”字?!吨腥A大字典》曰:“以火炙物謂之烤”。根據劉一正先生對“炙”的考證,“炙”字有三種解釋:一是指燒烤;二是指燒烤的肉;三是指熏陶。由此可見,在“烤”字出現之前,古人是以“炙”代替“烤”的。
“烤鴨”歷史悠久,六朝“天廚”南齊虞悰在《食珍錄》中就有“炙鴨”的記載。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炙法》記載:“肥鴨,凈治洗,去骨,作臠。酒五合,魚醬汁五合,蔥、姜、橘皮半合,豉汁五合,合和,漬一炊久,便中炙。子鵝作亦然。”操作方法與今日南京叉烤鴨制作之法有著驚人的相同之處:一是多用蔥填腹,二是腌(現改為晾),三是邊烤邊刷蜜,現改為一次性抹上飴糖,邊烤邊刷麻油,其用料和程序也極為相似。
南京人吃烤鴨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宋人洪邁的《夷堅志》“王立爊鴨”條,文雖荒誕,但也透露出烤鴨的制作情況:“天未明,赍詣大作坊,就釜灶燖治成熟。”說明此鴨是“燖治”而成。標題言爊者,煨也,燒也,亦有炙的意思;就文中釋義,燖治者,炙爛也。陶文臺先生在《中國烹飪史略》中指出,王立“是目前人們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知名的烤鴨能手”。此種烤鴨,為燜烤鴨,是當今掛爐烤鴨的前身。由于“爊”有煨、燒、炙的意思,爊鴨就是燒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燒鴨做法是:“用雛鴨上叉燒之。”北京人起初稱烤鴨為燒鴨,南京至今仍有人稱烤鴨為燒鴨,就是這個原因。
南京叉烤鴨的制法和要求和板鴨有完全不同。它要求:“燙的透,抹色均,吹得干,烤得勻。”所謂“燙得透”,是指鴨胚在上叉后,要經過沸水澆燙,一定要燙至皮繃緊;“抹色均”,是指鴨胚燙緊繃后要趁熱抹上飴糖,并要均勻地抹遍全身;“吹得干”,是指鴨胚抹上飴糖后,須放置通風處吹干,使其烤熟后皮脆而不卷曲;“烤得勻”,是指在烘烤時,火力一定要小而均勻,先烘其兩肋,再烘其脊背,最后再烘鴨脯。這時,既要將鴨胚烘至九成熟,而又不可使鴨皮全部上色,然后再將鴨胚在大火上烤至皮色金黃,邊烤邊刷上一層麻油。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香、脆、酥、鮮、嫩、光”的風味特色。
南京叉烤鴨,肚藏花椒、蔥葉、荷葉、明火叉烤一鴨三吃:皮色澤金黃,酥脆,氣香味鮮,輔以甜面醬、蔥白絲,以薄餅裹之;肉,切片,配以時蔬再炒,香味濃郁,稍甜微酸,十分可口;骨頭,配蔬菜燒湯,別有風味。
作為國賓宴重點菜目叉烤鴨恢復了“當堂亮叉”“當堂開片”的傳統做法,深受外賓的歡迎。貴賓們對這類古老甚至原始的烹調方法贊嘆不已。1985年10月,港督龍德來南京時,他評價南京的烤鴨既香且脆,與香港食肆相比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在吃完鴨皮之后,將烤鴨肉切片加芹菜略炒,用輕糖提味,滴醋起鍋,又成一道名菜,南京人稱之為芹頭烤鴨片,簡稱料燒鴨。
烤鴨分明火和暗火兩種烤法,明火就是直接燃燒果木烤制,暗火就是各種炭的炭烤。北京全聚德的吊爐烤鴨是典型的明火烤;而其他的,比如北京現在的便宜坊,還有南京大街小巷用鐵皮爐子烤的鹵菜店的烤鴨,都是暗火烤。明火烤鴨的皮酥脆些,暗火烤的相對綿軟。暗火發展到極致,就是南京鹵菜店的鐵皮爐子烤鴨,已經從吃皮發展成吃肉了,講究皮薄、皮下脂肪少,肉質綿軟有韌勁,要蘸汁吃。
鐵皮爐子烤鴨的汁是非常講究的,鴨子從腋窩下開刀取出內臟,屁股用木塞塞起來烤,烤制過程中,鴨肉的肉汁全部都燜在鴨肚子里,烤好后把屁股上的木塞子一拔,汁水就全部流出來。用烤出的肉汁進行二次調味,每家都有自己的秘方,從而制作出各家不一樣的鹵子來,鹵子區別非常大。吃時,綿軟的鴨肉吸飽了鹵子,大塊地在嘴里咀嚼翻滾,感覺超級棒。南京的鐵皮烤爐鴨子,香型和北京烤鴨是不一樣的,北京烤鴨更多的是清爽的肉香,而南京的鐵皮爐子烤鴨是焦香味。
先要把處理好的鴨胚在入爐之前,灌進開水,這樣烤鴨才會熟得快,也會使鴨子外脆內嫩。鴨子進爐后,先烤鴨子被刀切了的右背側,使熱氣從刀口處進入鴨膛,把鴨肚子里的水煮沸。烤了6至7分鐘后,當鴨子右背側的鴨皮呈橘黃色時,就翻過來,用為烤鴨子的左背側3至4分鐘,接著就照上面的步驟循環地烤,直到鴨肉全部上色成熟為止。整個過程約一個小時。這樣烤出來的鴨子,外皮松脆,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
而用鴨肚中的水熬制的湯汁,淋在剛剛出爐的烤鴨上,吃起來味道妙不可言。
位于竺橋的周道建兄弟倆的烤鴨店天天排隊,有的上班族怕買不到,還打電話進行預訂。據他們講:烤鴨想要好吃,每一道環節都很重要,不過這烤鴨鹵,那可是重中之重。弟弟周道建說:我現在每天都是自己熬鹵,雖然自己家族都自己的鹵子的配方,但每個人調出來的口味又各有不同。不論多辛苦,這熬鹵的環節只能自己做,而且外人也必須回避的。新熬制的鹵子加上老鹵調和以后,就是大家喜歡的烤鴨鹵了。
食品專家研究發現,烤鴨分外香的原因,是鴨子含有蛋白質和脂肪等等,在加熱過程中,蛋白質會分解為多種氨基酸;而脂肪則發生氧化、水解、脫水和脫酸等化學反應,生成各種醛、酮、脂肪酸和丙脂類等。這些產物中很多具有香味,同時它們之間又會發生種種反應,產生原來沒有的更多的香味物質,從而使高溫處理后烤鴨有著更濃、更醇、更美的獨特風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各烤鴨店的師傅聚在一起,討論烤鴨歷史時,一致說:“北京烤鴨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烤制方法最早始于金陵(今南京)……那時所用的鴨子多是黑色羽毛、體型瘦小的南京湖鴨,烤出的鴨子稱作‘金陵片皮烤鴨’”(《全聚德史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京著名的烤鴨店——“便宜坊”,還掛著“金陵烤鴨”的牌子。

清末,金陵烤鴨傳到了廣東,稱之為“金陵片皮大鴨”?!吨袊俗V》(廣東卷)說:“各地菜肴的烹飪技術也隨著陸續傳入廣東,對廣東菜系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如‘金陵片皮大鴨’等,就來源于江蘇地區”??谷諔馉幤陂g,金陵烤鴨又傳到了陪都重慶和四川,被稱之為“堂片大烤鴨”。金陵烤鴨還傳到了港澳和東南亞,亦成為當地的名菜。
清真徐長興烤鴨店成立于南京,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因生意糾紛遷至湖南長沙市,以經營烤鴨、油雞著稱,將南京的“一鴨三吃”發展為“一鴨四吃”(烤鴨薄餅、鴨肉醬丁、鴨架豆腐湯、鴨油蒸蛋),成為湖南名菜。鴨油蒸蛋則源于南京武定橋宴樂春的鴨油漲蛋,該店現名為奇峰閣酒家。
2006年10月,“天王烤鴨包”榮獲中國飯店協會頒發的“中國名菜”證書,上市后很受食客的青睞。南京大排檔的“天王烤鴨包”,是將經過特殊烤制的鴨脯、鴨腿肉和皮,切碎至末狀,與適量的豬肉、調料和勻,揉捏成團狀,作為餡心。包子的皮的制作也非常講究,每個包子要捏出23個左右的褶子,且捏口比較高,以便蒸制時湯汁充盈皮內,并可漲到封口處,形成“天池”,讓香味散發出來,沁人心肺,勾人食欲,吃到嘴里鮮嫩可口,滿齒留香。
東郊國賓館將南京特色的鴨油燒餅和南京烤鴨合二為一,無疑是一個創意菜肴。亮點在于將燒餅做成布袋造型,又像一艘小船,船里面裝滿現制作的南京烤鴨,形式很新穎,也非常時尚。特點是肉嫩酥軟,滿口留香;烤得焦黃透酥的燒餅透著蔥香和一點咸味,咬上一口,美到無法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