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宏耕
鄉村刻字碗
◎ 嚴宏耕

春節回鄉下過年,在母親的廚房內,又看到了刻字的碗。那天,孫女看到后就拉著我問道:“爺爺,爺爺,這只碗的碗底怎么有個字呀?是什么意思呀?”這一問,不禁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著大人買來新碗后,叫工匠刻字的情景。
碗底刻字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事,為啥要在碗底刻字呢?主要是過去一個村莊上的人家辦紅白喜事,沒有那么多的碗。一辦事,就得跟左鄰右舍借。如果不在碗上刻上字,用完后就分不清還哪一家,容易搞錯。所以,當時差不多家家都會在碗底刻上自己家的姓或名。但歸根結底還是那時候人們生活水平低,家里都較窮,買不起更多的碗。
那時的人們,即使對待一只普通的碗都非常愛惜,如果小孩不慎打碎了碗,有些大人會瞪著雙眼大罵,有些大人則干脆把小孩打一頓。罵了、打了,可打碎的碗還是舍不得扔掉,把它撿起來保存好,等補碗的師傅來,將碗打上小眼釘上補丁又繼續使用。
那時,一般人家只有到過年了,才添上幾只新碗和新盆子,平時都用舊碗舊盆。
有一年新年來臨之際,父親從供銷社的生活商店買回了一批新碗。刻字那天,正好我放寒假在家,于是,我十分興奮地幫著將新碗從廚房里搬出來,叫刻字師傅刻字。
談妥價格,問過父親要刻上什么字后,刻字師傅就放下工具箱,坐在小凳子上,拿出刻字的工具(主要是一把刻字的鋼鉆和一個小榔頭)后,就開始操作了起來,叮叮當當一陣后,一個字就刻好了,再在字上涂抹上一種顏料后就完工了。當然,碗底要刻上什么字,都是自己選定的。由于刻字都是按字數收費的,因此,大多刻一個字。如果一個隊里你的姓是唯一的,就可以刻上你的姓,如果同一個姓的人家較多,那就得選名字中較為特殊的字,這樣便于區分。刻字,說起來其實也是一種技術活,輕重一定要適中。太輕,刻出的字太淺,使用后會很快會被抹掉看不見;太重,很可能把碗刻碎了,還得賠償主人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天,我家一共刻了20個碗。由于那位刻字師傅技藝精湛,不多一會兒就刻完了。對一直在旁觀看的我來說,時間簡直是太短了,我是多么希望有更多的碗來刻字啊!
就在刻字后的第三天,表叔家要辦喜事,前一晚就來我家借碗了。看得出來,父母是很為難的,畢竟自己還沒有用過的新碗,就要借出去用了,萬一打碎了多可惜啊!但念在親戚份上,還是爽快地借給表叔了。好在還回來時,一只不缺,也沒有打口子,真可謂是“完璧歸趙”。
進入八十年代,一些精明的廚藝人看到農村紅白喜事的商機,做起了出租碗筷、桌子、凳子的生意來,后來干脆提供起了包括燒菜煮飯等在內的一條龍服務,即所謂的“勃倒廳”。從此,農民辦紅白喜事倒省心了不少,農家辦事就不用借碗了,也就不再添置新碗了,即使添置也不用再在碗底刻字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農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那些刻字的碗漸漸退出了農家的日常生活。現在的小孩,已經很少能看到碗底刻字的碗了。但那些刻著字的碗卻還在一些鄉村人家家里盛放著,保存著一段難忘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