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李易珊/文圖
中國“魚生”文化的千年傳承“客都草魚”品牌推廣會在梅州舉行
■ 《海洋與漁業》記者 李易珊/文圖
時下,水產品深加工市場日趨旺盛,刺身文化逐步引領潮流,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熱衷食用魚、蝦和貝類的刺身。在中國,食用生魚片的歷史有源可溯,它始于先秦,鼎盛于唐朝,至今已傳承了2840年,“生魚膾”(魚生)文化是客家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草魚,自古便是“生魚膾”的中上等食材,食用草魚、養殖草魚在“客都”廣東梅州源遠流長。7月28日,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梅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梅州市農業局、廣東海洋協會、廣東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共同承辦的梅州市“客都草魚”品牌建設推廣會舉行,會議以傳承“生魚膾”千年文化、打造“客都草魚”特色品牌為主題,旨在讓“這條魚”走出去。
客家是漢族民系的一個分支,具有不可復制的地域文化特色。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美譽。唐宋時期遷徙嶺南的客人先民原汁原味保留了盛唐時期的“生魚膾”文化,可以說,中國的“生魚膾”文化起源于客家人。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自古梅州人就有養殖草魚、食用草魚“生魚膾”的習俗。昔日,客家人制作和食用生魚片的方法很講究——“整勺膾”。一個勺子,底鋪十二種蘸料(以蔬菜為主),上放生魚片,混合均勻后“一口悶”食用。作為客家十大名菜之一,“生魚膾”盛名遠揚。
此外,草魚被客家人視為“貢品”,必須“出席”招待外賓、祭祀仙人等場合。有幾種魚制品,也是游客前往梅州時非嘗不可的,如魚丸、魚絲、魚脯、魚頭煮粉和魚燜飯,他們無一不是以草魚作為原材料制成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梅州客家人食用草魚“根”之扎實和“枝”之漫長,可見一斑。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 洪偉東

梅州市農業局局長 劉玉濤

華南理工大學品牌研究所副所長 付佳

上海米臺牧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歐諭達
梅州域內河流、山塘、水庫眾多,漁用青飼料來源多,具有發展漁業良好的先決條件。2016年梅州市水產養殖面積為21.65萬畝,總產量為11.49萬噸,總產值達11.8億元。據悉,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均為梅州的主養品種,占全市水產品總產量的85%以上,其中草魚產量占總產量的一半。
盡管如此,梅州在打造“客都草魚”特色品牌上絲毫不敢放松。2013年12月,梅州市水產協會成立了,初步形成了“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漁民”五位一體的“金字塔”新型經營管理體系。梅州市農業局局長劉玉濤在會上表示,在品牌建設的道路上,做到組織化、信息化、品牌化、市場化,通過整頓建立梅州市水產協會,在QQ、微信等大型社交平臺統一發布通知和消息,采用分級營銷模式,進行精細化管理;另外,開啟食品直供通道,不借助第三方電商,自行組建“客天下購”電商平臺。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洪偉東指出,今年是農業部提出的農業品牌建設推進年,梅州選擇有基礎、有底蘊、有特色的草魚,作為區域品牌予以重點打造,完全符合產業發展要求。
“客都草魚”品牌建設剛剛起步,產業鏈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加工產品比較少等因素,制約著客都草魚產業的發展。會上,華南理工大學品牌研究所副所長、管理學博士后付佳圍繞《區域品牌與整合品牌傳播》主題發表演講,“讓大家知道只有這個地方產的這個東西才是好東西”,付佳通過氣泡酒和香檳酒案例的分析,闡述以品牌原產地作為切入點,來推廣品牌的重要性。
上海米臺牧實業有限公司的博士歐諭達表示,將傳統歷史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在“文化”層面多下點功夫,可能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通過“臺灣宜蘭祝大漁物產文創館”和“臺灣臺南虱目魚主題文化館”兩個成功的例子,強調“包裝是可以100%讓顧客完整感受的品牌媒介”,闡述農業文創在品牌營銷及推廣上要注重情感營銷,賦予農漁產品生命和故事,并把故事結晶化。
據了解,梅州市政府在培育百花齊放的企業品牌的基礎上,選擇有深厚文化、有鮮明特色、有厚實基礎的草魚,作為區域品牌予以重點打造,目前已啟動了“客都草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報工作。
當日,會場后方豎立了一個個醒目的大魚缸,展示了白玉蝸牛、脫毒河豚、澳洲淡水龍蝦、澳洲石斑魚、筍殼魚、淡水珍珠、淡水鯊魚、娃娃魚、赤眼鱒、鯽魚共10個特色水產品種。它們以優雅的姿態敘述著梅州漁業的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