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信息時代,對公權力的有效約束是可能的: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為其提供基礎支撐;網民心理需求的滿足為其營造有利環境與氛圍;快速便捷的網絡動員為其創設動力來源。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可能性建立在其比較優勢之上——網絡約束公權力的民意更及時與多元、參與主體更廣泛、程序透明度更高、規范效力更大。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網絡約束公權力的路徑需要進一步優化,而降低“數字鴻溝”和加強網民自律建設是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厘定公權力邊界則是長遠性方略。
關鍵詞:互聯網;公權力運行;權力監督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7)12-0037-03
作者簡介:董杰(1987-),男,山東濱州人,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一、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可能性
當今社會,互聯網憑借其在技術、網民心理和組織層面的強大優勢,使規范公權變為一種可能。具體來看,迅猛發展的網絡技術為其提供技術支撐,網民心理價值與心理預期等的心理需求滿足為其營造良好環境,網絡動員為其提供動力來源。
1.基礎支撐: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網絡技術的不斷涌現及其成熟與完善,使網民參政議政(尤其是對權力的監督)有了新途徑和新形式。有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過總人口的半數,且依舊在呈上升趨勢。如此龐大的網民群體,在借助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等網絡技術的便利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互聯網監督中去。這就為網絡參政議政尤其是網絡監督下的公權力約束提供了條件與可能。這實質上反映了網絡技術迅猛發展背后的技術賦權增強了網民權利對公權力的制約程度,比如網絡社會造就的強大輿論壓力,是網民權利意識與權利實質的“增長”。而且可以設想的是,借助不斷涌現與成熟的新興網絡技術,比如移動互聯網、自媒體技術等,網民及網絡社會對公權的規范與約束將會越來越強。
2.環境營造:網民心理需求滿足。從“政治需求即民眾的需求”[1]這一觀點出發,作為新媒體的互聯網理當為民眾服務并不斷滿足其日益豐富與多元的心理需求。事實也是如此。在社會轉型期,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對于民眾在有效信息獲取、利益表達與訴求、參政議政、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是極大的滿足。久而久之,一種基于網絡世界的大眾正向心理價值與心理預期就會慢慢培養起來,隨之而來的社會期望與公共輿論就水到渠成了。在這種期望之下的利益訴求及輿論表達,會慢慢形成一種對公權認知、與公權互動、約束規范公權正向發揮的氛圍與環境,進而為互聯網約束公權力提供環境保障。
3.動力來源:網絡動員快速便捷。網絡動員是網絡社會一種普遍常見的組織活動,目的在于將更多的網民納入到規范公權、維護正義的活動中來。依據“媒體具有動員功能”[2]的理論,互聯網作為新興媒體在網絡動員方面具有快速便捷、低廉高效等獨特優勢,對輿論壓力的形成、意見領袖的培育、社會集體認同的達成都是作用巨大的。在這其中,意見領袖的培育及其正向功能發揮,又進一步促進網絡動員的快速實現、集體認同的高度集中、議題設置與解決的有效完成,是網絡社會非正式組織形成與作用體現的重要因素。而這些也都為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實現提供了強大且持續的動力來源。
二、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比較優勢
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與傳統約束公權力的路徑與模式對比上。相較于傳統的公權約束方式與手段,互聯網約束公權力體現了民意來源與表達、主體參與性、程序透明度、規范效力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1.網絡約束公權的民意更及時與多元。相比較約束公權的傳統模式而言,網絡公權約束在民意形成、輿論造勢方面更加快速及時且豐富多元。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造就了大批網民及相對成熟的網絡社會。在網絡世界,大體量的網民可以迅速及時、跨越時空局限地進行組織與整合,大體量的信息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匯聚。這較之于傳統模式下通過調研、會議、座談來了解和整合民意,既有時空上的優勢,又有信息量及議題涉獵上的擴展,還有民意搜集與民意傳播同步進行上的便捷。除此之外,網絡約束公權的民意表達與傳統模式相比,還體現出更多的主動性內涵,是網民主動關注、參與政治生活的時代進步。
2.網絡約束公權的參與主體更廣泛。與公權約束傳統模式下參與主體以利益相關者、專家學者為主不同,網絡公權約束將參與主體擴展至全體網民,尤其是廣泛的利益無關群體和潛在利益群體,這也就在最大限度上踐行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參與主體的擴展,勢必帶來觀點表達及利益訴求的多元,不僅為政府調研與決策提供更廣泛更全面的參考,而且對公權規范運行及有效監督構建了更廣闊平臺。除此之外,與傳統模式下各種組織完備、規章嚴明的傳統媒介主導公權約束參與活動不同的是,網絡公權約束真正將民眾納入到參與活動中來,并賦予其主體地位,體現了一種更廣泛、更現代、更真實的政治民主。
3.網絡約束公權的程序透明度更高。在公權約束的傳統模式下,相關的程序啟動、運行及結果呈現往往需要一個嚴格且漫長的過程。這不僅對公眾的參與和知情是一種影響,而且對程序過程規范尤其透明性是一種挑戰。但在現代網絡公權約束活動及其模式主導下,眾多網民不僅可以方便及時地參與其中,而且能夠隨時知曉相關活動的進展動態,并且也能夠準確把握相應民意的變化。這一方面凸顯了網絡公權約束的快速高效、及時便捷,真正實現“發生即傳播”,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網絡公權約束程序透明度極高的特點,有力地實現了對傳統模式的超越。
4.網絡約束公權的規范效力更大。公權失范的現象與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對其進行必要限制乃至規避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社會環境中,這種現象與行為主要靠現實場域產生的壓力(也即“在場壓力”)及后續的少量輿論壓力來限制和約束,而民眾不滿的當場表達或第三方的有效阻止都是很難實現的。但是,在由互聯網編織的現代網絡環境中,公權失范的現象與行為一旦“上網”,無限放大的“在網壓力”會形成強大的民意傾向和輿論壓力,輕則紛紛議論評價,重則形成浩浩蕩蕩的網絡“聲討大潮”。由此可見,網絡約束公權的規范效力借由互聯網無限放大,且由“在場壓力”向“在網壓力”的巨大轉變也凸顯現代網絡約束公權模式的時代進步。endprint
三、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路徑優化
憑借互聯網在公權約束方面體現的時代可能和比較優勢,網絡公權約束在規范公權運行、有效監督公權方面展現出巨大上升空間和發展潛力。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路徑選擇也需要進一步優化。
1.降低“數字鴻溝”。現代網絡公權約束的平臺是互通互聯的網絡世界,而其參與主體主要是廣大網民。因而,保證網路暢通下廣泛的民眾參與是發揮網絡公權約束最大效力的關鍵和基礎所在。然而,“數字鴻溝”現象在我們的互聯網世界依舊比較普遍,并嚴重制約著網民的網絡政治參與,尤其是制約網絡公權約束規范效應的發揮。所以,進一步降低“數字鴻溝”成為暢通網絡、實現網絡公權約束的基礎性工作。
降低“數字鴻溝”,一靠網絡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規范。政府應通過相應戰略規劃,逐步加大對相關產業的資金投入、政策引導及技術研發,在完善和規范數字信息技術發展制度環境基礎上,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產業規劃部署不斷提升全社會的數字信息化水平,從而為降低“數字鴻溝”打下堅實基礎。[3]二靠民眾數字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的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再好,使用者使用水平和能力達不到相應要求依舊不能發揮其功效。所以,進一步提升民眾數字信息技術使用能力也是降低“數字鴻溝”的題中之義。“科教興國”戰略指導下的教育先行是提升民眾數字信息技術使用能力的基礎性、長久性舉措;數字信息技術“下鄉”“大篷車”巡講、公益講座等也是提高民眾認知及技能水平的可行舉措;廉價上網設備(比如低端智能手機)乃至免費上網(比如公共WiFi)的進一步推廣與普及,再降入網門檻及成本,再推民眾上網入網參政議政,等等,都是在基礎上不斷夯實網絡公權約束的硬條件和軟條件建設,有助于為公權的規范運行提供環境保障。
2.加強網民自律建設。“每個上網的人必須自覺約束自己,必須遵守道德的底線。”[4]否則,浩瀚的網絡虛擬世界很容易變為謾罵泄憤、攻擊泛濫的“戰場”與“汪洋”,最終淹沒現代網絡公權約束的初衷與理想。因而,不斷強化網民的自律建設尤為重要和必要。
加強網民自律建設,一靠公民自由與約束意識及行為的提高,也謂強化遵守規則意識。這一方面需要外部引導,另一方面主要依賴網民自身的領悟與把握。網民應當意識到網絡自由的邊界和尺度問題,即相對自由下的網絡世界也有其規章可循,比如“計算機十誡”(由計算機倫理學會制定)、網絡相關法律法規等,要逐步養成遵規守約的意識慣性與行為規范。二靠客觀分析與理性表達。新興的網絡世界魚龍混雜,大量的真假信息讓人眼花繚亂,疏忽大意者很容易掉入“陷阱”與“泥潭”而不能自拔。因而,廣大網民在對待和處理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時切不可盲目沖動、一擁而上,要客觀分析,更要理性表達,注重加強自身在網絡社會的自律建設。在這個過程中,諸如“慎獨”原則、“實事求是”原則、“真實客觀”原則、“理性深刻”原則等都是值得借鑒與參考的。自律建設重在個人,廣大網民要在以上原則理念的約束下逐漸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通過客觀分析與理性表達助力現代網絡約束公權的相關活動。三靠完善的網絡信用制度建設。自律建設重在個人,但也不能忽視外部約束的重要作用。針對目前網絡社會普遍存在的網民失信、失范行為,逐步探索并建立健全網絡信用制度,用制度的強制約束逐步引導與規范廣大網民的言行舉止,也是強化網民自律建設的重要舉措。
3.厘定公權力邊界。權力不能為所欲為,必須將其關進制度的“牢籠”。此“牢籠”即邊界問題。因而,進一步厘定公權的邊界并規范和壓縮其運行范圍與空間,是優化網絡約束公權路徑的長遠規劃。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有益嘗試:
首先,制定和落實互聯網權力清單。互聯網權力清單目錄來源要真實有效、切實可行,而這是需要建立在科學調研與合理規劃基礎上的。厘定的互聯網權力清單要及時公布并動態調整,實現民眾及時了解、監督互動基礎上的科學發展與合理調整。互聯網權力清單要嚴格落實、規范運行。依據互聯網權力清單奉公執法,不僅讓公權運行更加規范與透明,而且便于廣大網民的了解與監督,是科學用權的時代體現。問責機制等配套制度的協同建設是規范落實互聯網權力清單的保障舉措。有錯必究、有過就責,互聯網權力清單才能科學持久地堅持下去,否則政府公信力將會不斷面臨挑戰與質疑。總之,互聯網權力清單的科學制定和嚴格落實有助于進一步厘清公權力的運行邊界,對優化網絡約束公權路徑大有裨益。
其次,建立并完善網絡公權監督體系。對公權運行的網絡監督,一刻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套成熟完備的網絡監督體系來嚴格規范公權運行的前后始末,從而保障公權運行的“正軌”前行。對公權的網絡事前監督要重點關注權力清單來源的科學性及合法性;對公權的網絡事中監督要以權力運行的合程序性、清單落實的全面性、網民監督參與的合理合規性等為重點;對公權的網絡事后監督則主要體現在對權力運行結果的公正性、責任落實到位度的關注等方面。要將互聯網的監督作用貫穿于公權監督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并逐步完善網絡公權監督體系建設。此外,對網絡公權監督體系的完善還可以嘗試將“第三方監督機制”引入到互聯網中來。類似專門的權力運行監督網站的建立等舉措既可以充分發揮新媒介的監督作用,又可以承擔網絡信用體系職能,通過客觀公正、合法合規地認知與評價政府行為及其權力運行,從而更加便于廣大網民的監督。
結語
對公權的規范與約束,古往今來從未中斷。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及其普及,為新時代的公權約束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手段。在這其中,充分調動廣大網民群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一步擴展公權運行監督的主體力量,是現代民主社會下建設民主政治的題中之義。依托互聯網這一廣闊平臺,提升廣大網民對公權約束的認知能力和技能水平,配之以公權邊界進一步厘定下的網絡公權監督體系完善與創新,有助于實現對我國互聯網約束公權力的路徑優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網民自律建設的關注與重視,否則極易發生的“暴民政治”很容易沖擊政府的公信力建設,從而使得網絡約束公權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英]尼克·庫爾德利.媒介、社會與世界:社會理論與數字媒介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2][英]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 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熊光清. 全球互聯網治理中的數字鴻溝問題分析[J]. 國外理論動態,2016,(9).
[4]胡啟恒. 互聯網精神[J]. 科學與社會,2013,3(4).
【責任編輯:黎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