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秉堯
摘要:對于一名致力于語文教育工作事業(yè)的老師來說,上好語文課是他們終身的追求。而想要上好語文課,首先就要有為教育事業(yè)獻身的精神,能夠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探索、研究、前進、提高和完善,能夠形成具有自我獨特教學個性的教學風格,在教學課堂上獨領風騷。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66-01
1.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少講精講
在課堂結構中,學生自學結束后,就進入了"教"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是課堂教學的高潮。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解決疑難問題,而此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也只有10分鐘左右,這就決定了教的內容要少而精。教師只須教教材內容的20%,即重點、難點;只教學生不會的,即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解決疑難問題。
教師多說一些"我也不懂,不知道",裝裝無知和愚笨,讓學生多些互動,多些探究。學生自學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老師的引導,這如同人在路上行走,如沒有路燈,就不明方向;如沒有路標,就可能上岔路。的確,我們教師要從過去"滿堂灌"的"第一線"退到"第二線",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2.教學生學習的一些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習。因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與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師才能真正起到"主導"作用,學生才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如,我在講授都德的《最后一課》時,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利用各種途徑搜集了大量有關作者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而對都德地全面了解,使學生能在教學過程中迸發(fā)積極性,更有利于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導入階段,就讓學生自己跳讀,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導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第一個教學板塊,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學生的聽與說。第二個教學板塊,注重默讀,并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輕易掌握了閱讀分析的方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境界,而其中的"討論交流與小結"使學生必須要說,既培養(yǎng)了學生說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第三個教學板塊中"激活思想"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自己來判斷情感取向,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向他人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體現。"創(chuàng)新寫作"則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置于實踐中,發(fā)展了學生的智力,開啟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源泉,突出了"寫"的重要性。我發(fā)現,在教學中長此以往,學生更能大膽表述,勇于思考,并掌握了一套非常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
3.民主教學,體驗成功
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樂學教學"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還要注意運用創(chuàng)新學習"五步"教學模式。
所謂創(chuàng)新學習"五步"教學模式,就是自學質疑→篩選問題→合作交流→反饋歸納→深化創(chuàng)新。原則是: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科特點,充分體現創(chuàng)新學習指導思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想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中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關鍵,教師要與陳舊的"三中心"決裂,樹立學生才是課堂主人的思想,同時要認識到模式不是僵死的套子,堅持"以學定教,以學定法,教無定法"的教學原則,始終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動手、動腦、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教學的前位。
3.1 自學質疑。讓學生自學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去選擇、去感悟,并提出問題。但由于年齡特征,學科或教材特點的不同,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自學引導和有效的思維點撥,對學生的質疑要充分地肯定,以維護其自尊心與自信心。
3.2 問題篩選。學生在自學預習的基礎上會提出五花八門的甚至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問題中找到突破口和學生一起共同歸納、綜合、篩選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異、創(chuàng)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捕捉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達到開發(fā)潛能的目的。篩選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多思善疑的過程,是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以及遷移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
3.3 合作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學生留有查找資料、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學生帶著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去探尋、討論,加上教師的激勵和鼓舞,他們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極大的滿足,被動地接受就會變成被動地探求;獨立思考加上團隊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3.4 反饋歸納。學生在自學、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反饋出來的問題,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時進行點撥、解惑和歸納。學生的疑難,教師要充分了解其性質、類別,同時要考慮是當堂解決還是課后解決,是個別輔導還是集體解答,是讓學生幫助解決,還是教師解決以及解決的思路,教師根據實際應采用各種指導方式調動已學知識,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把問題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解難,或啟迪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去解疑。
在中學各門學科中,語文課的綜合性最強,內容覆蓋面廣,所以語文教師應成為一個"雜"家。從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到科技最新成就,從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裝,都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只有更多地引入時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課文中蘊涵的藝術生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