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兵
摘要:在新課改中,我們語文教師要培養的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是將他們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內容全部忘記后剩下的人文修養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容其壽命可能是短暫的,但是在其中所形成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遷移能力,才是永久的,終生受益的。
關鍵詞:作業;目標;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95-01
新課改下,我們高中語文教師有沒有必要給學生布置作業,如何給學生布置作業呢?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得到的經驗是,在新課改的形勢下,語文作業的布置仍然是必需的,但語文作業的布置必須要建立在科學的語文作業目標下,而且要遵循科學的語文作業原則。
1.語文作業能夠促進學生鞏固、復習新知識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識記后在頭腦中保持的材料隨時間的推移呈遞減趨勢,這種遞減在識記后的最短時間內特別迅速,即遺忘較多;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變緩慢,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即先快后慢。因此,在大量遺忘發生之前應該進行必要的復習,這樣當堂作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課后布置適當的作業,也有利于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2.語文作業能夠促進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的發展
學生通過作業的過程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能把生活中總結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也能把課堂上獲得的知識用于實踐,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回歸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動作技能。
3.語文作業能夠促進學生與老師的課內外交流
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會發現學生學習、思維、態度、技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應該得到糾正和改進的問題,學生只有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才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才能夠進步,健康地成長。而且,學生可以從作業的評語中感受到老師的殷切希望和積極地鼓勵和肯定,從而獲得成功體驗,激發出學習興趣,更加努力的學習、創造。
4.語文作業能夠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作業也是教書育人的一個環節,通過作業可以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品質,以及對學習的責任感和工作熱情。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必須進行有效地自我控制,還應該有勇于克服困難、不屈不撓的意志。
5.語文作業能夠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
自主意識是21世紀對人的素質的根本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將為其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語文作業的布置和批改中,老師應該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把作業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作業,甚至自己設計作業。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考慮到選擇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養成為自己的將來負責、為國為家負責的態度。
6.語文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一個人的學習(資料的獲得和解碼)大多數取決于個人偏好,即以天生的、內在的傾向來處理外在或內在的資料。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經驗、情感等儲備,學生的學習并非簡單的接受,從學習者本身來看,一題多解、開放性的作業設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通過作業提高發現吸收新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我們民族希望所在。
7.語文作業能夠促進學生學會獨自學習和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
當前建構主義的學習與教學理論在實際課堂教學已得到廣泛應用,形成了多種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具體教學方法,合作學習就是其中之一。合作的實質:在教學過程中,某些活動可以放在小組中進行,以激發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
8.主體性與指導性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家陶行知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業的編選應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可能對問題做出最好的解答;過去那種由教師包辦代替,學生只要一張紙一支筆的"專利"性作業已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我們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作業,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把作業的重心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上,把作業設計成多層次、多梯度的選擇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需要自主選擇。
9.靈活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
作業要以大綱為"綱",圍繞教材打基礎,不能簡單、直接地從教材中選取幾道習題讓學生做,作業題目設計應新穎、靈活。理論與實踐都說明單一形式習題的反復練習,只是一種重復練習,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能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但由于這樣的練習是機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利于形成持久記憶,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還容易造成思維定勢。因此教材上的習題需要補充、加強,應補充開放性與探究性的問題。
10.開放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
高中語文教學目標中突出了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其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語文創新思維,是具有新奇性、獨特性和價值性的語文思維活動。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適當增加語文問題的開放性,使學生的思維沖破課堂的封閉圈子,向課外延伸,使知識得到延續和發展。作業的開放性可表現為條件的模糊性和答案的多種可能性,題目本身沒有提供各種可能的具體線索,需要學生廣開思路予以揭示。這種形式的問題如果能經常出現在學生的作業中,必然會發揮各層次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而且布置一些具有彈性的題目,如補充問題、結合實際情境編題等等,這樣的題目優等生能做得好些,差生也能做出幾種,能較好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文作業的內涵和實際價值,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具有時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