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再麗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200-01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具體目標就是要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風,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這是新課程改革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創設自然融洽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課堂中寬容友好真摯的氛圍和師生間彼此的信任交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新課程改革要求老師從傳統課堂中解放出來,由知識的傳承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由課程的接受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研究者、開發者和設計者;由教學的實踐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由單一的管理者成為全面發展的啟發者、點撥者和激勵者。這些角色相互滲透和聯系,統一于課堂的活動中。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給學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從而創設生命化的課堂氛圍。
教學中老師設置發散性的問題,開放性的答案能使學生人人都覺得"我能行""我愿意嘗試",使學生感到教師對其信任與尊重,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各抒己見,要讓學生敢于答出自己的想法、觀點,每一種方法教師都應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學生受到鼓舞,士氣很高,學習效果自然好。
2.創設問題情景,啟迪學生思維
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景,讓每位學習者身臨其中,觸景生情,都有一種探究新知的渴望,奮力向前的沖動,使他們處于一種"憤悱"的狀態。教師創設情景必須符合學生實際,隱含學科內涵;必須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信息的交互,有利于促進學生萌生學習欲望,啟動思維過程,激發創造熱情。教師通過問題的梯度設計幫助學生深化對地理概念和過程的認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通過案例的剖析形成對典型地理事象的分析框架;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強化應用意識,實現知識的遷移。
3.倡導合作探究,改變學習方式
地理課標中提到:"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所以能否提出具有挑戰性、吸引力、探究價值高的問題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至關重要。創設探究情境的方式要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硬件設施以及師生水平等。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地理事象的好奇心,進入探究的軌道。
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合理科學地提出一些假設,非常有利于探究活動的開展。在實際操作時教師對于提出的假設應重在過程而不是結論;要鼓勵學生不拘泥于課本,充分發揮想像力并敢于保持自己獨有的見解;當然,要提出科學的假設并有探究價值,我們教師自己要具備廣博的知識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4.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如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已有知識的狀況、學生的自學能力、備用教學媒體等客觀現狀,選擇一種或者多種適合課堂教學的方法,優化整合,便于學生更好地開展活動,更有利于師生互動,更靈活地處理知識點,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學目標。
如在《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一節的教學中,可通過"案例探究法",例舉當地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某一工廠來探究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而針對"工業與環境"部分的教學,可采用"辯論法":經過小組分析,推薦代表分別擔任"環保局長"、"工廠負責人"、"當地居民"進行辯論;也可直接帶領學生去工廠實地考察,了解工業對環境的影響。再如像區域地理某些部分的教學--"中國行政區劃",可通過拼板游戲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使他們很快掌握我國不同省級行政區的空間分布。
更多的情況下,還要適時變換教法。發現法,探究法,研究法,自學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講授法,角色互換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因需而舉,因需成法,因變而變,要讓教學動靜結合,張弛有度,富有節奏,充滿變化,在教法變化中讓學生動腦,動口,動耳,動手,動身,不斷刺激不同的興奮中心,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布置個性化多樣化作業,拓展學生思維
學生學習地理的程度不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同,故作業的布置應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關注學生層次,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符合課標要求的前提下,為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對同一知識點設計出不同的題型等多層次的地理作業,滿足不同層面學生的要求。
新課程向學生生活及社會等廣闊的時空開放,學生的作業也應由"可預見的、早已生成的、封閉型的"學科作業,走向"以師生共同建構,由新課程產生的新知識為基礎的、開放型的"作業。例如:采用組建興趣學習小組、進行社會調查、自出地理試卷、3分鐘的課前演說、繪制圖表、手工作業、口頭作業、網絡作業、小論文、小實驗等。學習"等高線地形圖"時,可以布置手工作業,讓學生用橡皮泥自制等高線地形模型,模型上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多樣化的作業,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更好的發揚和體現,形成了教師樂于教、學生樂于學的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總之,"高效課堂"要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做到身動、心動、神動,使每一個學生肯學、想學、會學,讓每一個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老師變了,我們也變了,每堂地理課后,我們都會有新的收獲……學習地理已不再是我們的負擔,而是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