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玲
海城喇叭戲是遼寧特有的劇種,1998年被確立為遼寧省藝術科學研究重點課題,2008年又被確立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一個地方劇種的產生和發展與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可以說以上條件是一個地方劇種產生與發展的土壤。沒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任何文化藝術都不會“存活于世”。所以,研究海城喇叭戲的發展歷史和藝術特色,對制定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海城喇叭戲的發展歷史
(一)地理位置優越,為海城喇叭戲提供了孕育的“溫床”
海城喇叭戲起源于海城牛莊,這里有適合一個劇種產生、發展的土壤。遼金時期,牛莊就已經是商船云集的港口城鎮,明代中葉,牛莊海運、商業更加繁榮,成為關外商品進入東北最重要的碼頭之一。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立“重修牛莊小姐廟碑記”中記載“牛莊城北有巨川焉,聚艨艟,通商旅,西連津沽,南接齊魯,楚、閩、粵各省悉揚帆可至”,說明當時海運之盛。牛莊商賈云集,經濟繁榮,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商民大量涌入。這些人常年在外,容易產生思想情緒,為了緩解這種情緒,便將各地的戲曲、音樂、雜耍等消遣娛樂的文藝形式帶入牛莊地區。久而久之,與當地民間小曲小調慢慢融合,使“柳子腔”“秧歌調”“喇叭調”“羅羅腔”“耍孩兒”等外地戲曲、小調融入海城喇叭戲秧歌中。海城喇叭戲與當地秧歌淵源甚深。明代,海城地區秧歌盛行,其表演形式與內容廣泛,包括當地民歌、小調和舞蹈等,為海城喇叭戲的形成創造了充足的條件。
(二)廣泛吸收各種唱腔與藝術形式,使海城喇叭戲得到定型并發展
清初,隨著牛莊地區商業發達程度的不斷提升,戲曲等文藝活動也更加活躍。當時各地都有戲臺,海城、牛莊等地幾處戲臺經常演戲,以至達到“士婦奔走而觀之,自春徂秋無虛日”的盛況,足以看出當時海城百姓多么喜歡看戲。據資料記載,當時海城地區以演出海城喇叭戲為主,亦有其他藝術形式演出,但最受歡迎的還是土生土長的海城喇叭戲。海城喇叭戲以當地民歌為基調,吸取了山東“柳腔”、江西“戈陽腔”、河北的“喇叭牌子”等外來聲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諸強雜陳的喇叭戲聲腔體系。這種成熟的“基因”也為海城喇叭戲形成一個劇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隨著百姓對海城喇叭戲的喜愛逐漸升溫它,已經成為當地百姓不可或缺的娛樂、消遣項目。百姓為劇種的人物命運所牽掛,也會隨著劇情及演員的表演所歡笑、所動容。在博得觀眾認可的同時,海城喇叭戲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沒有止步不前,而是繼續完善海城喇叭戲的劇目、聲腔和表演等,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程式。觀眾的喜愛與創作者對藝術發展的不懈追求,使海城喇叭戲在此期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得以基本定型。說到海城喇叭戲的成功,人們就不得不提及高蹺在其中的運用。在海城喇叭戲作為一方劇種逐漸成熟之時,高蹺也逐漸興起,為了增強可看性,藝人紛紛上蹺,形成了海城喇叭戲蹺戲結合的藝術特點。
當時,海城地區高蹺盛行,每逢正月、藝人白天上蹺演出,晚上下地“唱燈碗兒”,農閑時外出撂地演出。藝術出自民間,當地農民的自娛自樂節目很多,有“跳正月,鬧二月,唱三月,趕四月,哩哩啦啦到五月”之說。另外還有迎神賽會、祈風求雨、朝山還愿、盂蘭盆會等,海城喇叭戲和高蹺成為這些活動的主角,也使兩種藝術形式慢慢走到一起。海城喇叭戲藝人與高蹺藝人同臺演出,兩種不同的藝術互相借鑒,相輔相成。海城喇叭戲以情節的故事性、人物的形象性和優美動聽的音樂唱腔,豐富了高蹺的演出內容,增強了高蹺的藝術性和欣賞性,也使高蹺更具有吸引力。同時,具有一定娛樂性、群眾性、流動性的高蹺也使海城喇叭戲錦上添花,推動了劇種的發展與進步,為海城喇叭戲在民間廣為流傳提供了保障。但是,蹺戲結合也對海城喇叭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受蹺上表演、演出時間和表演場地的限制,海城喇叭戲在蹺上只能表演劇中舞蹈性較強的部分,人們漸漸忽略了海城喇叭戲作為戲曲的情節性與演唱性,久而久之,海城喇叭戲大部分傳統劇目失傳。
(三)民國與新中國成立后海城喇叭戲的發展狀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人們生活極端困苦。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加劇了對于東北地區資源的掠奪與壓榨,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百姓的生活,也使戲曲演出活動日漸衰落。這時,為了謀生,部分喇叭戲藝人改搭評劇班去城里唱評劇,一部分改行另謀他路,海城喇叭戲演出處于萎縮狀態,發展陷入停頓。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戲曲的發展,在當地政府的關懷下海城喇叭戲也得到了重生。海城喇叭戲藝人將演出的劇節目重新改編,歌頌新政府。例如,以海城喇叭戲曲牌“茨兒山”填詞的《翻身農民慶解放》,以《傻柱子接媳婦》填詞的《王二嫂過翻身年》等小戲,在全省傳唱。而對于傳統劇目的挖掘與整理也沒有放松,這一時期整理的《王婆罵雞》《梁賽金搟面》《打棗》《雙拐》《鋦大缸》等劇目流唱至今。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五七”大軍為主體的文藝宣傳隊,根據當時的宣傳需要,創作了新編海城喇叭戲《爭板》《一碗深情水》《難逃法網》《夸媳婦》等三十余出劇目。
改革開放后,文藝進入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海城喇叭戲也得到各級政府的關懷與重視,其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海城喇叭戲進行發掘與搶救。在這種大好形勢下,第一部大型海城喇叭戲《蹺中情》問世。該劇描繪了充滿地域風情、歌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喜劇,一經推出就紅遍了大江南北。2008年,海城喇叭戲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有助于更好地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
二、海城喇叭戲的藝術特色
(一)接地氣的通俗性
海城喇叭戲產生于民間,最初的觀眾皆為底層勞動人民,創作的劇目情節簡單,言詞樸實,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為當地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劇情上大多為觀眾所熟悉的家長里短,而表演上,演員與觀眾現場交流頻繁,激發了演員的極大熱情。
(二)充滿特色表演的秧歌性
最早的海城喇叭戲很多成分源于秧歌,所以它兼具地秧歌和高蹺秧歌的特性。最明顯的是,海城喇叭戲的歌舞表演中充滿秧歌性,并帶有一定故事情節,將海城喇叭戲和秧歌完美結合。而音樂上,海城喇叭戲也借鑒了很多秧歌音樂。
(三)劇情與角色設定上的隨意性
傳統海城喇叭戲劇情結構與角色塑造上都具有隨意性。海城喇叭戲演員皆為貧困農民出身,其演戲裝束也極為簡單,藝人身穿大布衫,系好腰帶,就可以扮演各種角色,所以海城喇叭戲最早也被稱為“大布衫子戲”。演員表演時臺上臺下互動頻繁,樂隊跟著搭架子,有時觀眾也會跟著合唱,所以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如《小上墳》《摔鏡架》等劇目均有體現。
(四)極強的娛樂性
插科打諢、滑稽搞笑是海城喇叭戲表演的一大藝術特色。幽默的語言、夸張的表演極具吸引力。而喇叭戲演員肢體表演的幽默性也是娛樂性形成的重要元素。以上娛樂性特點使海城喇叭戲風靡一時,成為當地百姓不可或缺的娛樂消遣項目。
(五)演出形式的靈活性
海城喇叭戲演出形式靈活,各種場合、場地都可以表演,并且和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表演,極大地拓展了自身的生存空間,如蹺戲結合的表演形式。
三、結語
地方戲劇種不僅是一種戲劇藝術活動,更是民風民俗的重要載體,往往蘊含豐富的地方文化與藝術內涵,是一個融精神追求與物質生活于一體的民俗文化寶藏。海城喇叭戲作為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承載著太多的地域文化底蘊與內涵,對于它的保護與發展可以為人們留下寶貴的財富。
(鞍山市演藝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