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小學生正處于接受語文教育的初級階段,語感、智力、情感都處于發展期。朗讀作為小學語文低年段的重要閱讀教學任務,值得教師的高度重視。朗讀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必經之路。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全神貫注地融入作品中,進而提升語文素養。本文將從朗讀任務、朗讀點撥、朗讀活動、朗讀評價這四個方面,具體分析如何強化小學語文朗讀的教學效能。
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夠在小學生接觸發音和文字的初級階段,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記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它也能夠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然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趨向于“死記硬背”式朗讀,將朗讀變成一份沉重的壓力,教學達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愛上朗讀,受益于朗讀。
一、明確任務,合理分配朗讀時間
由于小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弱,在指導其朗讀時,教師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設置明確的朗讀目標和任務,使學生在朗讀時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再是“念經”式的消磨時間。在朗讀時間的分配上,教師也應當根據具體課文設定不同的朗讀時間,爭取將課堂朗讀教學效率發揮到最佳化。
在教學《秋姑娘的信》時,為了防止學生抱著應付的心理對待整個學習過程的朗讀,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多項朗讀任務,以此調動學生參與朗讀的積極性,適當延長學生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獲得充分的朗讀體驗。
第一遍朗讀:用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自由朗讀,在讀的過程中用紅色筆圈出生字詞并標注出困惑的詞匯、語句;第二遍朗讀:嘗試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思考讀懂了哪些內容;第三遍朗讀:掌握課文的基本脈絡,在心里概括出文章的大致意思;第四遍朗讀:精讀課文,理解每一段落的作用,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與同伴交流分享,知道“秋姑娘的信”中暗含的秋去冬來的季節變化特點以及自然界中動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這樣一來,學生每次朗讀都帶著明確的目的,不再是茫然死板的朗讀,在每次的朗讀之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都上升一級階梯。
有了明確任務的導向,學生在朗讀時可以將注意力充分集中,朗讀的良好習慣也逐漸形成。教師應讓學生在每一遍的朗讀中都有所收獲,不是為了背誦而朗讀,而是為了理解和體驗去朗讀。
二、適當點撥,品味朗讀之“情韻”
學生的頭腦并不是一個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教師適當的點撥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可以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因為缺乏生活的經驗和知識的積累,不知道該如何去讀,怎樣體會出文章中所擁有的意蘊和情感。所以,教師必須尋找機會,巧妙點撥,聯系課文與學生心靈的溝通點,使學生對文本內容產生共鳴,將沉寂的學習資源“活”起來。
在教孟浩然的古詩《春曉》的朗讀時,教師應先為學生劃分出朗讀的間隔:“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學生在朗誦這首詩時應注意每個字都要吐音清晰,流淌出詩的節奏美和音韻美。在學生朗讀前,教師應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出“鳥鳴”“春雨”“落花”的音樂背景和畫面,給學生的視覺和思維以直觀的沖擊。這樣學生在正式朗讀時,頭腦中便會伴隨詩句浮現出具體的畫面,對詩歌意蘊和情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詩歌的前兩句寫詩人早上醒來后看到的景物,學生在朗誦時應用柔和、舒暢的語調,音量不能過大。“鳥”字的尾音可稍微上揚,表現出詩人見到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歡愉心情。后兩句寫詩人想到昨天夜里刮風又下雨,不知道園子里的花被雨水打落了多少。所以,在學生讀“花落知多少”時,教師應以問題“同學們,當一場春雨過后,你看到美麗的花朵被雨水淋濕,散落一地時,會有怎樣的心情?”加以點撥,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想象出落花滿園的景象,并重讀“落”字,體現出惋惜之感。
教師要在朗讀教學過程中,善于捕捉學生容易出現的困惑點、理解的盲點,再利用點撥的作用巧妙地結合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讓學生達到立體化的朗讀。朗讀時抑揚頓挫,這樣才可以讀出享受,品出意蘊,悟出情感。朗讀教學也變得豐富多采,波瀾起伏。
三、設計活動,豐富學生朗讀技巧
朗讀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使學生的語言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它與寫作一樣,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練成的,要有必要的訓練策略和技巧,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以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組織朗讀活動,并遵循多樣化、靈活化、創造性、實踐性等原則,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出樂趣,讀懂道理。
在教學《這兒真好》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式朗讀。與分角色朗讀不同的是,角色扮演朗讀時,學生不但要注重語言情感色彩的把握,還要注意肢體動作的協調。由于這篇課文的故事性比較強,所以教師可以作為旁白,由學生A扮演小熊,學生B扮演小鳥,學生C、D、E扮演小鹿、小象、小猴。故事的開頭,獨身在荒島上的小熊是孤零零的狀態,但由于小學生知識缺乏,很難了解“孤零零”應該怎樣表演出來。所以,教師可以運用舉例的方法,讓學生設想一個人在家,沒有父母、玩伴陪伴時的孤單心情。其他方面,學生都比較好把握,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尤其是倒數第二段的小鹿、小象、小猴齊讀部分,需要學生十分默契的配合,不但聲音要整齊協調,還要讀出愉悅、欣喜之感。動作上可以發揮想象力,將不同動物的慣性動作表演出來。
在活動中,學生不但可以將自己全身心投入課文中,認真揣摩不同角色的朗讀特點,還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肢體配合能力,將課文繪聲繪色地演出來。原本靜態化的文字真正“動”了起來,朗讀也增添了一層趣味和魔力。學生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地訓練朗讀技巧,切實提高朗讀技能。
四、合理評價,引導學生會讀善讀
低年級的學生普遍缺少閱讀經歷,在朗讀時面對一些長難句很容易讀錯或是出現一些丟字、加字的小毛病,還容易犯節奏、停頓、情感把握上的錯誤。面對這些情況,教師不可以一味地為了鼓勵而鼓勵,而應當在鼓勵的同時委婉地指出學生朗讀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法,使學生在以后的朗讀中可以表現得更好。
在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時,詩歌篇幅較長,全班幾十個人,在一堂課有限的時間里,想讓每個學生都有被評價的機會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使朗讀評價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自己的朗讀做出評價,再讓其他學生做出補充和完善,最后自己加以示范與點評。學生在自我評價時,往往會關注自己在朗讀時的具體表現,比如讀得是否流利、情緒是否緊張等。而其他學生為其補充時,可以聽出他在朗讀時有沒有出現錯別字、漏讀、多讀的情況。教師在評價時,能夠準確地指出學生整體和細節上的表現。評價的語言可以“先肯后否”,首先肯定學生主動朗讀的勇氣,指出朗讀的閃光點。比如:“你的聲音很洪亮,值得表揚!”而對于一些缺點,比如情感色彩上的拿捏,只憑借語言的評價還遠遠不夠,教師需要及時為學生做出示范,比如詩歌中“我”的心情是歡悅的、充滿憧憬的,所以在朗讀時,也應當讀出情感的遞進。如此一來,朗讀不再是一個人的活動,而是有聽眾、有評價、有示范的多元化朗讀。在這樣一個充分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朗讀熱情也會越來越濃厚,其可以自由地和同伴、教師做出互動與交流,達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朗讀教學目的。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學生朗讀能力的評價也是如此,一定要做到多樣化、多元化、合理化,既能夠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成功的滿足,也可以讓學生了解進步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形成“百花爭艷”的朗讀局面,這樣才會讓朗讀教學釀出甜美的蜜。
五、結語
朗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師要處理好“語”和“文”的關系,引導學生采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養成正確朗讀的良好習慣,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為學生設置明確的朗讀任務,適當加以點撥,組織多樣化的朗讀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朗讀評價,因勢利導,讓學生的朗讀素養逐漸增強,使其在以后的語文學習道路上走得更遠。
(常熟市元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