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麗
崇左市是中國西南邊關歷史名城,古駱越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里不僅是享譽中外的革命老區,還有神秘的寧明花山文化、璀璨的天琴藝術等。在“新課改”大背景下,高中《文化生活》模塊中開發應用崇左鄉土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實踐價值。微觀層面,它有助于提高崇左地區高中《文化生活》模塊的教學實效性;中觀層面,不僅有助于崇左政治教師樹立科學的鄉土課程資源觀,也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文化生活》模塊的熱情,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提升家鄉文化認同感;宏觀層面,避免豐富的崇左鄉土資源被閑置,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崇左優秀鄉土文化。
本文致力于將崇左特色鄉土資源與高中《文化生活》模塊具體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從理論與現實出發,闡述兩者結合的可行性與意義,挖掘整理具有崇左地域特色的鄉土課程資源,并闡明了崇左鄉土資源開發應用的原則,旨在豐富高中《文化生活》課教學資源,以更好地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服務。
一、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塊與崇左鄉土資源概述
鄉土資源具有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特質,其中涵蓋著豐富的教育內涵,有待《文化生活》模塊教學深入挖掘利用。要使兩者有機結合,教師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文化生活》模塊教材內容與崇左市鄉土資源狀況。
(一)高中《文化生活》教學內容
《文化生活》模塊以學生置身的文化生活為依托,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并掌握如何賞析文化,提高文化修養,理解文化傳承、交融和創新等基本知識和能力,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這要求文化生活理論的教學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的生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地域文化差異,無論哪個版本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都不可能顧及所有地區的學生。如果教師把《文化生活》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僅停留在“講授教材”的層面,那么許多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就無法在課堂中呈現,并且國家統編教材中的案例有很多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在空間上拉大了學生與教材的距離,難以使學生產生認同感。此外,《文化生活》教材的編寫與發行具有時間差,很多統編教材中的數據、案例已經滯后,與時代脫軌,背離了思想政治“時政性”的學科特點。這要求廣大政治教師要從正在發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教育源泉,因地制宜地開發學生身邊的鄉土素材,不斷充實教材資源,增強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性,為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文化觀。
(二)崇左的特色鄉土課程資源
鄉土課程資源是指學校所在地能為教育教學所利用并有益于實現各科課程教學目標的一切具鮮明地域特色的資源總和。“鄉土”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本文所指的鄉土特指廣西崇左市本土。因此,這里的鄉土課程資源專指能為《文化生活》課教學服務并發揮重要教育功能的所有崇左鄉土資源。這些豐富可供開發的鄉土資源不應被閑置,可將其更好地為高中《文化生活》模塊教學服務。崇左文化底蘊深厚,有以下飽含地域特色的鄉土資源。
1.崇左地理資源
享有中國“糖都”“錳都”和“木棉之鄉”之稱的崇左市,背靠祖國西南邊關,具有沿邊、近海、靠首府、毗鄰越南、連通東盟的地理優勢,不僅是中國通往東盟各國最便捷的陸路大通道,還是中越“兩廊一圈”和南寧至新加坡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2011年起,崇左市獲得陸路東盟國際商務(壯族歌坡)節的永久舉辦權,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優越的地理條件為崇左的邊貿與跨境文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機,也為《文化生活》模塊中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等內容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龍州紅色革命資源
崇左市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1930年的2月1日,龍州起義將全國工農武裝起義推向了高潮,紅八軍誕生,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宣告成立,這一偉大的歷史事跡在祖國西南邊關一直傳唱至今。龍州紅色革命資源主要包括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其中蘊藏著十分重要待發掘的教育價值和豐富的人文內涵。龍州紅色文化在物質形態上主要是名人文化資源,包括鄧小平等人在領導龍州起義革命活動中的史事和相關的遺址、文物,如崇左市的紅八軍司令部舊址、龍州起義紀念館、龍州起義紀念碑、龍州起義紀念廣場等。這些名人文化資源是崇左紅色革命歷史的見證和積淀,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價值。龍州起義的精神內涵也非常豐富,飽含各族人民堅定的革命信念與甘為革命流血犧牲、至死不屈的抗戰精神。這是留給后世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革命時期需要發揚這種精神,在建設“美麗崇左”的關鍵時期,人們更應緊隨時代發展賦予其新的內涵。
3.寧明花山文化
崇左市寧明縣的花山崖壁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有“壯文化瑰寶,世界巖畫極品”之美譽,并在2016年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寧明花山壁畫高約60米,寬約182米,面積達8 700平方米,巖壁上鑲嵌著諸如人、蛙、狗、刀、劍、銅鼓等不計其數、奇形怪狀的圖像,其中包含著古駱越先民生產生活的生動寫照,展現了古駱越人民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獨特的審美情趣。花山壁畫究竟成于何時,壁畫所表達的內容是什么,在當時極不發達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他們又是如何在這般高度的陡壁懸崖上創作這樣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壁畫?這些都是讓人思量的謎團,學者至今各執己見,還未有一致結論。但就花山壁畫作畫地點之險要,作畫條件之艱險,畫面之宏偉壯麗,其蘊含著壯族先民不懼艱難、獨具一格與敢想敢干的寶貴精神財富。但近年來,花山壁畫遭到自然與人類活動的破壞,人們開展了一系列旨在保護花山壁畫的行動。神秘的花山壁畫遺產與《文化生活》教學中“文化遺產”內容契合,將其融入教學,一則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文化遺產知識目標,二則有助于在《文化生活》教學中宣傳保護花山文化,實現教學情感目標。
4.龍州天琴藝術
天琴是古駱越文化中典型的雙弦彈撥樂器之一,彈奏時演奏者腳上還搭配環鈴,其以輕快、活躍、喜慶的曲調在龍州傳唱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天琴藝術原本只是祭祀禮儀之用,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音樂家范西姆和一些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下,天琴表演藝術被全面升級改造。后來,龍州“黑衣壯天琴女子組合”在央視青歌賽中完美演繹了一首《唱天遙》,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重放它昔日的光彩。2003年,天琴藝術被搬上了南寧民歌藝術節大舞臺,憑借獨特的黑色民族元素、悠揚悅耳的曲調,它征服了觀眾,漸為人們所熟知。2007年1月,龍州天琴藝術被列入了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成為全國第二批“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璀璨的天琴文化是壯族駱越先民的文化遺產,與《高中文化生活》教學中的“文化的傳承”“世界文化多樣性”等內容有諸多契合之處,有待崇左地區政治教師深入挖掘利用。
二、崇左鄉土資源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崇左鄉土資源內容豐富、類型多樣,但并非所有都適用于高中《文化生活》教學,部分資源并不具備教育價值,或者不適合某一框題的教學。如何科學合理利用鄉土資源,哪種鄉土資源適合《文化生活》哪些教學內容,運用時又應遵循哪些原則,這是人們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一)目標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是指崇左鄉土資源的應用要以人教版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以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為落腳點。這里的“目標性原則”強調鄉土資源教學應用的有用性和針對性。其包含兩層含義,在微觀層面上,是指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在宏觀層面上,是指《文化生活》整體教學目標。在選取崇左鄉土素材時,教師必須反復甄別素材能否有效支持、服務于課程目標的實現;能否充當組織教學內容、貫穿基本原理的必要環節;可否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如果所選鄉土資源與《文化生活》內容結合得不夠貼切,那么利用鄉土資源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崇左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教師切不可漫天撒網,必須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達到利用鄉土資源的預期效果。
(二)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所收集整理的崇左鄉土資源必須符合客觀實際,要與高中《文化生活》教學內容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相契合,這是利用鄉土資源的基本前提。具體而言就是教師在收集利用崇左鄉土資源時必須保證鄉土資源的真實和完整,做到去偽存真,切不可主觀臆斷或是拿來即用。如果所選資源信息有誤,那么所傳授的《文化生活》知識也會誤導學生,勢必造成學生形成錯誤的家鄉文化觀。例如,寧明花山文化與龍州天琴文化最初都帶有封建迷信的宗教色彩,這就需要教師在運用時要保持科學嚴謹的態度,不可拿來即用。
(三)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政治教師要用與時俱進的眼光開發應用崇左鄉土資源。鄉土資源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這要求政治教師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搜集學生身邊文化現象中所蘊藏的學習問題,巧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深刻而廣泛的思考。此外,崇左鄉土資源不應僅停留在傳統資源的利用上,還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賦予鄉土資源新的時代內涵。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政治老師更應學會鏈接“網絡資源”,例如,崇左地區的政治老師可以密切關注崇左新聞網或是崇左日報的時事動態,讓《文化生活》課“駛入信息高速”,讓崇左鄉土資源煥發新活力。
(四)實踐性原則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是旨在提高學生參與現代生活能力的一門學科,強調了課程實施的實踐性。活動課并不是凸顯課程實踐性唯一的途徑。事實上,繁重的中學課程任務,也無法提供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外的實踐活動。這要求政治教師要敢于創新教學活動形式,可借助情境教學,在課堂上將崇左鄉土文化生活中的情景進行還原或是模擬,讓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和體驗來觀察身邊的文化生活;亦可加工鄉土新聞打磨成教學案例,讓學生參與身邊的文化現象分析活動,讓學生感悟文化、陶冶情操,做到理論聯系實際。課堂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亦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真實地感受家鄉文化生活,體會家鄉文化生活、觀察家鄉文化現象,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三、結語
崇左鄉土資源豐富,地域特色鮮明,教師可以將其巧妙嵌入高中《文化生活》模塊的諸多教學環節,如導入、設疑提問、案例分析、編寫習題、課后實踐活動等,這將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首先,在文化生活課堂的導入環節利用鄉土素材,教師可采用圖片、視頻、敘述等形式。其次,借助地方素材編制案例用來闡釋文化生活的某一知識點,以學生熟知的崇左鄉土素材作為案例的骨架,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間接培養學生觀察、理解和熱愛文化生活的能力,實現了本課程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此外,教師還可結合文化生活的知識點,適當穿插崇左鄉土資源來編寫習題,一則深入淺出,有助于突破教學難點,二則通過課堂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可鍛煉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崇左地區的政治教師可根據學生掌握鄉土信息的情況和具體教學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創新鄉土資源的呈現形式。
(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