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揚揚
關于電影《圖雅的婚事》,人們也許可以這樣說——“王全安的邊緣不是中心的對位或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是它的直接延續或者說表皮:只要剖入得夠深,你會發現里面絕非空洞無物,而是中國式的舊景觀。”有別于那些講述中國邊緣生活的孱弱無力的版本,王全安并沒有刻意偽裝獨立的姿態,影片除了在敘事建構上引人注目,還意外得到了來自海外權威機構的認可(獲得57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講述了樸實、真誠的草原女牧民圖雅“帶夫嫁人”的故事。在一次事故中,圖雅的丈夫因為事故落下了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無法賺錢養家,圖雅艱難地帶著孩子維持基本生活,但生活很艱辛,一個女人帶著殘疾的丈夫、一個年幼的兒子生活是很困難的。為了將生活繼續下去,圖雅接受了丈夫和周圍人的勸導,答應再嫁他人,唯一的條件是娶她的男人必須答應照顧殘疾的丈夫和孩子。經過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后,她終于找到了一位能將一家人托付的好男人,圖雅的婚事終于有了著落。在電影中,觀者可以看到用炸藥挖井的土方法,人們不由想問,愛與生命到底哪個更為重要?當炸藥聲響起,圖雅才開始明白為什么森格會不惜生命為她挖井,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特別令人震撼,圖雅站在自己房間的窗前刷碗,而心里卻擔心正在井下作業的森格,當遠處傳來的轟炸聲響,她一陣心驚,立馬撂下手中的碗,像瘋子似的沖出屋子,隨之切換的一個畫面正是森格正要點炮的時候,觀者的心不禁隨之一緊,讓人感到一陣撕心裂肺的痛楚。
這看似簡單的故事,卻迅速抓住了人們的眼球,吸引了人們觀看的欲望,一個內心很堅強、對感情很純粹的女人,她只是單純地希望有一個人可以和她一起照顧她那已經殘廢的丈夫。為了這樣一個殘廢的丈夫,她放棄了在世俗眼中的所謂幸福生活——一個人和別人去過舒適的生活,其實這已經不是單用愛情這兩個字能說得清了,愛情已經升華成了親情。她只是不希望自己的殘疾丈夫沒人照顧。當看到圖雅帶著自殺未遂的丈夫一同坐在那輛大卡車上,和孩子依偎在一起的時候,筆者的眼角有點濕潤,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幸福,不是金錢能夠帶來的那種幸福,讓人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在這個浮躁而速食的年代,他們所展現的幸福顯得彌足珍貴。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后有人選擇和圖雅一起照顧那個殘疾的前夫,草原人如同茫茫草原般大氣廣闊的心靈顯露無疑。
圖雅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女人,影片中出現了三個女人,一個是圖雅,為了維持自己的家而艱難地生存;一個是森格的女人,她雖然始終沒有露面,卻十分典型地反襯了圖雅的形象,她為了錢不停地和別的男人跑,森格為了滿足他的女人,買摩托,再買拖拉機,直到最后買了大卡車,但還是沒留住他的女人,女人還是騙了他和別的男人跑了。一邊是雖要離婚卻依然堅守情感,一邊則是雖未離婚情感卻是車也留不住。另外一個女人就是巴特爾的姐姐,她丈夫早逝,她一個人帶著六個孩子苦苦支撐著過日子,把她和森格的女人擺在圖雅面前供圖雅選擇,當然姐姐是圖雅的榜樣。一個為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而生存的女人,一個具有強大責任感的女人,雖然生活環境如此貧瘠艱苦,交通工具原始,但她的心是靜的,圖雅雖是女人,但她能干男人干的活,她知道什么對她最重要。在倡導和諧婚姻的今天,這種精神是何等難能可貴!
整個片子的大部分取景都是以草原為背景的,呈現出一片遼闊的草原、灰黃的天空、潔白的羊群。而人的心靈就如同草原上的人一樣,那么樸實,那么寬廣。影片以遼闊的草原開始拉開序幕,令人產生無限遐思和期待。影片的開始就已經顯示了導演在鏡頭的運用和畫面的構圖上的無可挑剔,觀者看到的一個個場景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的油畫中。而影片用一幅幅生動的寫實油畫像為人們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這部電影不像某些大片那樣純粹用華麗空闊的空間來充斥神經,用華麗的色彩刺激感官。突然看到這樣樸實的調子,人們心里會覺得很溫暖、很踏實。它完全是一個藝術家對藝術的詮釋,筆者感到很榮幸能看到王全安的電影。導演從始至終都敏銳細膩地刻畫人物形象,深入地表現了圖雅在情感中遇到的困惑和對生活的追求。片頭和片尾有一個同樣的場景,就是圖雅在窗下哭泣的鏡頭,這個鏡頭的使用起著首尾呼應的效果,為什么要再次強調這個鏡頭呢?生活再艱難困苦也沒見她這么哭泣過,善良的圖雅是那么獨立和堅強,但面對著她愛的兩個男人,她卻落入自己孤獨和落寞的情感漩渦里。
一部好的電影離不開好的演員,這不得不提到圖雅的扮演者余男,這是一個表演相當有張力和霸氣的女演員,這是一個相當優秀的女演員。她將圖雅這樣一個蒙古女子的彪悍、潑辣、能干演繹得淋漓盡致。圖雅占的戲份是本部戲中最重的,而在這部片子中導演大膽啟用了一批非專業的演員。這些非專業演員,他們的表演一點不亞于專業演員的表演。他們的表演淳樸、自然,那一口原汁原味的蒙古普通話,觀者可能聽得不太明白,但正是這樣原生態的表演才是真正打動人們靈魂的關鍵。
影片的最后,雖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卻不意味著這是一個圓滿大團圓的結局。一場婚禮,有笑又有淚,有喜也有悲。這個故事看似平淡,實則人生的百味盡在其中,因此格外打動人心,讓人為影片中的圖雅又喜又悲。而影片的音樂也是相當值得稱贊的,當悠揚的蒙古族音樂飄揚時,它會勾起你對大自然的無限向往,心靈也仿似在草原上遨游。
本部影片具有較強的寫實性,盡顯樸實的風范。片中不斷出現羊群、卡車、荒原……把大草原上的內蒙古構筑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導演借用孩子的眼光這個特殊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而且片中很多人物的名字都取自當地游牧民的原名,使得影片更具有本土氣息,也讓這些非專業演員演起來較為得心應手。女主人公圖雅身邊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在這些感嘆人生百味故事中,每一次圖雅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時,導演給的鏡頭都是一個主人公遠去的身影,讓人感覺到這儼然是一段令人心酸的人生旅途。
影片將挖井的危險性表現出來,也告訴人們有些人的生活是多么艱辛和困苦。但是圖雅面對如此悲慘的生活,并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堅強地為將來打算,這體現出婦女堅強的一面。
影片讓人感觸最深的還是對底層人民的一種平視而溫和的關懷態度,在當今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背景下,這是十分難得的。這種關懷不是一種俯觀式的,更不是游離在真實生活之外的一種冷靜觀察。影片通過真摯的情感和真實的生活展示,給予觀眾一種真實的情感體驗,體現出一種人性上的平等關系。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