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根據榆林市北部五縣區2009-2013年的降水資料,以及榆林市統計年報中5年間的馬鈴薯產量,選取降水接近5年平均值的2011年的數據,利用EXCEL統計功能,計算得出該年度7、8、9月份降水與產量間的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并作出擬合曲線圖,結果表明旱地馬鈴薯產量隨7、8月份的降水量增加而增加,9月份以后受馬鈴薯晚疫病等影響,當降水量超過41.4 mm時產量隨降水量增加而減少。
關鍵詞:馬鈴薯;產量;降水;相關性
邊永勝. 陜西榆林市北部旱地馬鈴薯產量與降水間的相關性探討[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6):21+45.
榆林市北部馬鈴薯分布在長城沿線的黃土丘陵溝壑地區的旱地(包括榆陽區、定邊縣、靖邊縣、神木縣、橫山縣等五縣區的75個鄉鎮)和長城沿線以北的風沙灘地區及河谷川道地區的水地(包括北部五縣區的55個鄉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43.5萬畝,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225萬畝。旱地種植馬鈴薯的主要土壤類型是黃綿土。2009-2013年,五縣區降水量在328.5-661.6 mm,晚霜最遲終日是5月13日,早霜最早初日是9月21日,災害現象有干旱、大風、霜凍、冰雹、鹽堿、病蟲害等。5月中下旬種植,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獲,產量水平180-5100 kg/畝。縣區、年際間產量差異大,產量差異集中表現在年降水量與分布情況。
1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1.1 數據來源
近30年降水量數據由榆林市氣象局提供,2009-2013年各縣區馬鈴薯產量依據榆林市統計局的統計年報,田間持水量查閱《土壤學》(北方本)及相關資料獲得。
1.2 分析方法
利用EXCEL統計功能,計算得出降水與產量間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以降水量為橫坐標、馬鈴薯產量為縱坐標,作出擬合曲線圖。
2 數據分析
2.1 30年間降水量的代表性分析
根據榆林市近30年氣象資料分析發現,2009-2013年的氣象資料中,降水量的平均值與近30年平均降水量最為接近,故選取此有代表性的基礎數據,研究降水與產量之間的關系。
2.2 2009-2013年不同年份降水量分析
北部5縣區5年間的降水量在328.5-661.6 mm之間(詳見表1),降水平均值為429.3 mm,其中2011年平均降雨量最接近平均值,為427.9 mm。因此,我們將降水430 mm作為降水正常年份,年降水量高于此值為的豐水年,低于此值為的貧水年。
2.3 2009-2013年不同月份降水量分析
北部5縣區降水以夏秋季較為集中,其中7月份降水量最大,平均達到108.8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5.3%(見表2)。五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與馬鈴薯的需水規律基本吻合,其中2011年降水分布折線更切合馬鈴薯需水要求(詳見圖1)。
2.4 降水量與產量相關性分析
在分析降水量與產量之間關系時,選用5年間統計年報中的馬鈴薯產量(詳見表3),與對應年份的降水量(詳見表2)進行相關性分析,利用EXCEL軟件的統計功能,計算得出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以降水量為橫坐標、馬鈴薯產量為縱坐標,作出擬合曲線圖(略),最后依據回歸方程和擬合曲線,確定降水量與最大產量的對應數據(詳見表4)。需要說明的是5年間榆林北部除降雨有較大差異外,氣溫、光照、霜凍、大風等自然條件差別不大,馬鈴薯生產技術、投資水平等社會因素基本相近,所以5年間的產量差異主要來自旱地馬鈴薯產量的變化,選取全部馬鈴薯產量研究旱地馬鈴薯與降水之間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由表和圖中可以得出,旱地馬鈴薯產量隨7、8月份的降水量增加而增加,9月份以后受馬鈴薯晚疫病等影響,當降水量超過41.4 mm時產量隨降水量增加而減少。同時,多年實踐也證明,馬鈴薯播種到苗期對土壤墑情不十分敏感,所以榆林北部5、6月份干旱少雨對馬鈴薯產量影響不明顯,而7、8、9月雨熱同季的氣候條件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發育。但需指出,若8月下旬及9月份降水量過大,尤其是連續降水時間過長,會誘發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導致馬鈴薯產量下降。
3 結論
將年降水430 mm作為降水正常年份,年降水量高于此值為的豐水年,低于此值為的貧水年。五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與馬鈴薯的需水規律基本吻合,其中2011年降水分布折線更切合馬鈴薯需水要求。5年間榆林北部除降雨有較大差異,5年間的產量差異主要來自旱地馬鈴薯產量的變化。
旱地馬鈴薯產量隨7、8月份的降水量增加而增加,9月份以后受馬鈴薯晚疫病等影響,當降水量超過41.4 mm時產量隨降水量增加而減少。根據天氣預報,及本論文提供的正常年份、豐水年份、貧水年份的標準,調整施肥水平,可提高肥料利用及產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