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宏
摘 要:高效的課堂離不開有效的導入。有效的導入能夠迅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學生自然也會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鑒于此,探尋有效的導入策略也早已經成為廣大教師不懈努力的方向。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一些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導入策略
一篇好文章必定有一個好的開頭,文章開頭精彩,讀者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去閱讀。同樣,一節好課堂必定有一個好的導入,課堂導入精彩,學生肯定會如饑似渴地去求知。仔細審視每一優秀教師的高效課堂,不難發現,精彩導入都是不可或缺的。高中地理是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相銜接,旨在引領高中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重在進一步引領高中學生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一些高中地理課堂導入策略。
一、誦讀經典詩文,借助詩文美輪美奐的意境導入新課
華夏大地幅員遼闊,自然風光更是無限美好。這些無限美好的自然風光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抒情言志的對象。這些古詩文中描寫的美輪美奐的意境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就可以想象出來。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廣泛的途徑深入挖掘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古詩文。在課堂伊始,教師通過引領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就可以順其自然地導入新課的學習。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二地理“中國地勢和地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通過引領學生誦讀一些經典詩文導入了新課。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詩文讓學生領略到了東岳泰山的磅礴氣勢;由“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首詩讓學生聯想到了壯美的廬山瀑布;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讓學生聯想到了川蜀大地的丘陵盆地和高山大川……
學生在情真意切地朗讀古詩文時,真切地感受到了古詩文中所描繪的美妙意境。教師借助學生腦海中這些美輪美奐的意境順其自然地導入了新課。
二、講述精彩故事,借助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導入新課
幾千年來,神奇的大自然在孕育千姿百態的生命之時,也流傳下了許許多多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故事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人們在一定的現實基礎上創編出來的。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立足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搜集一些與地理相關的精彩故事。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繪聲繪色地講解這些故事了引入新課的學習。
在學習《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就借助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故事導入了新課。故事大致內容如下: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時,就在千鈞一發之際天降大雨,一場滂沱大雨澆滅了熊熊大火。司馬懿跪地而拜,感謝蒼天有眼……此時教師拋出問題:這場雨到底是蒼天有眼,還是諸葛亮神機妙算?如此一來,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也被有效激發了。
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搜集一些故事,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導入新課的學習。
三、聆聽優美音樂,借助音樂抑揚頓挫的旋律導入新課
音樂是人們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一種重要藝術形式。高中生學習負擔重、心理壓力大,而聆聽音樂不僅可以讓高中學生舒緩學習的壓力,還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精心挑選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優美音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這些美妙的音樂,借助音樂抑揚頓挫的旋律導入新課。
例如,在教學高中地理“中國的河流和湖泊”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播放了《黃河大合唱》歌曲。《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了侵略者的殘暴,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學生透過這首歌抑揚頓挫的旋律感受到了黃河洶涌澎湃的磅礴氣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此同時,讓學生在課前聚精會神地聆聽這首歌,也為新課的學習創設了逼真的情景,營造了良好的氣氛。
優美的樂曲讓學生瞬間放松了心情、心靜神寧。隨著音樂抑揚頓挫的旋律,學生的注意力也會由音樂轉移到地理課堂中來,學生學習相關地理知識的濃厚興趣自然也就被激發了。
毋庸置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導入策略遠不止這些,教師可以在整體把握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引領學生扎實復習已知知識來導入新課;教師也可以在立足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創設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來導入新課;教師還可以在緊緊圍繞教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妙趣橫生的謎語來導入新課等。總而言之,教師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為歸宿,立足教材教學內容,采取各種方式富有成效地導入新課。教師要讓有效的導入方法成為建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導火索”。
參考文獻:
[1]胡卓南.高中地理課堂導入策略[J].高考,2015(10X):89-90.
[2]陽平芬.高中地理課堂導入策略探微[J].創新時代,201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