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雅靜
摘 要: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過分重視應試考試,忽略了歷史學習,很多時候教師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沒有真正達到歷史學習的教學目標。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歷史學習的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教學的優點與歷史的學科特點相結合,對高中歷史課的教學實踐產生重要的影響,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方法與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案例教學;教學實踐;案例研討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如何讓學生真正學好歷史,一定要讓他們形成歷史學習的探究精神,通過對歷史學科的探究,進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討問題,才能最后達到解決問題、深化理解、掌握與應用的教學目標。
一、通過情境創設激活學生的探究欲
高中歷史其實是一門非常注重學生自我探究的學科,由于自身的學科特性,每一段歷史都是由許多的事件組成的,而事件的發展又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特點、人文傳統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歷史學習其內涵和外延都非常廣,可以引導學生去深究其歷史原因。作為高中歷史教師,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創設探究的環境,通過提問、講故事、設懸疑等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產生探究的愿望和主動性。
如在岳麓版新教材“鴉片戰爭”一課中,針對所學歷史的內容,截取一段視頻短片,通過這種方式還原當時的歷史環境,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歷史學習的情緒中,然后再引入教學插入教學目標,通過問題創設和課堂設計來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我在課上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比較兩次鴉片戰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總結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點?讓學生有目標融入課堂教學中。
二、通過教學案例來引導歷史學習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的教學活動在優秀老師眼里,都是在做研究,每一節課都是活生生的研究案例。例如:在岳麓版的教材“文藝復興運動”一節的教授時,我們應該通過對于文藝復興前的歷史和文藝復興的各國的變化來引導學生學習。文藝復興的歷史緣由,應該是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歐洲是一個神學無處不在的世界,那段歷史被人們稱為“中世紀”。這時的人們都處在基督教神學的統治之下。各階層的人,不論是國王還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內麻木地思想與生活,絕對不能夠超越。
通過學生對于歷史特定背景的了解,然后引入教學,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了解來描述出文藝復興前人們的精神狀態,并通過粉筆或幻燈片的形式記錄下學生表達的關鍵詞,然后再進行教學補充。
如學生說的關鍵詞有:禁欲苦行、壓抑人性、麻木順從、愚昧迷信、神權至上等。老師將這些詞匯板書于黑板表格之中世紀一欄中。然后通過課件來播放古希臘羅馬雕塑《拉奧孔》,引導學生在雕塑中讀到人們心底對自由的渴望,對于人性復蘇的按捺不住,引導學生去好奇,去思考,引入這場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
然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人們為什么通過古羅馬文化來表達自由?為什么文藝復興運動發生在歐洲,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發源。再通過岳麓版教材的材料,讓學生去尋找答案,深入淺出地讓學生層層遞進去學習文藝復興的歷史知識。
三、問題探究策略的教學案例
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進行講解分析,首先通過提問來創設一個適合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激活他們的興趣和內在動機,比如在岳麓版教材中國近代史“洋務運動”一節的教學中,利用教學設計我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1)洋務運動的開展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2)洋務派為了實現怎樣的變革目標?(3)洋務運動取得的成績是什么?(4)結合史料來評價洋務運動?(5)洋務運動的失敗原因有哪些?(6)在西化方面,哪些地方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
岳麓版的新教材在關于創設問題情境中,有著自己的特點,它關注的不是知識的簡單累加,而是通過提供大量有價值的史料,還原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風貌來進行問題創設,引導學生在研讀教材時不自覺地進入歷史情境,形成強烈的歷史情感。如在“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一節的講學中,通過對史料的研讀來提出設問:你如何結合當時的時代特點探討商業和農商的關系?這些在教材中其實沒有準確的答案,需要學生在歷史反思基礎上來對比、總結得出。教師可以將對歷史解釋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利用問題情境來突出教學的延伸性和廣闊討論空間讓學生自由擴展。
總之,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研讀教材,搜索史料,自我探究與思考,等學生們通過理解教材、思考與分析有了一定的深入,教師再介入教學,讓學生有目標地去學習,然后通過教學設計,讓學生討論,從而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案例
岳麓版新教材在每一章節都設計了“閱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自我測評”,這樣的欄目設置其實是有道理的,它首先具有一定的難度,是關于教授材料的一種延伸和補充,引發學生的思考,給學生一定的拓展空間,選擇性地學習,這給那些有興趣探究歷史的學生提供了參照,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有很大的作用。
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不同教材或不同歷史思考的觀點,綜合自己的經驗和學生個性化的理解來進行創新教學。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創設討論情境,收集學生表達的觀點,進行歷史教學活動的開放性研究。例如,教岳麓版教材“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一節時,可以通過設計讓學生思考中國資本主義浪潮是通過哪里傳過來的,引發集體的探究、思考和討論。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設問句式來擴展學生對歷史探究的思維,點撥學生,一層一層地啟迪他們最終解決所預設的問題。
其次,教師給予學生點評,對于學生中討論得出的結論的細化補充和論點總結,教會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利用同一歷史事件、不同歷史人物評價不同,來進一步增加自己的理解力,闡明自己的觀點理由。如在岳麓版教材“鞏固新生的政權”這個章節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利用課本呈現的材料:1950年11月5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中國各民主黨派關于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聯合宣言》,其中說,“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
通過文章中的材料來說明“抗美援朝”的時代背景是什么,以此來表述出中國解放軍對于朝鮮人民軍的援助不光是出于道義,而且綜合自身利益,權衡利弊得出,這個決策的提出無疑是經過思考提出的。通過這次的抗美援朝取得了偉大勝利,結合自己的歷史所學,找出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聯眾抗衡的經典典故?也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國內外局勢,表達出自己對出兵朝鮮的理解,以及情感上、態度上、價值觀上的不同體驗。
綜上所述,通過高中歷史的教學實踐,我們在總結岳麓版新教材教學中,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去進行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研究創新課堂,創新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為此我們對于高中歷史學科教學實踐案例研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探索適合歷史教學的高效課堂如何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朱志平.什么樣的問題情境能促進課堂動態資源的生成[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2]王后雄.高中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J].化學教學,2008(7).
[3]梁勵.論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課程·教材·教法,2005(5).